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废旧干电池湿法回收工艺和汞的无害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全湿法工艺处理废旧锌锰干电池的技术方案。研究了锌的湿法浸出和汞的无害化处理的可行性。选择氨浸工艺可以较好地解决废旧干电池中锌和二氧化锰的分离问题,而添加剂的加入则解决了锌的浸出速度和汞的脱除问题。该方法可降低废旧干电池的综合回收成本,且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冷却结晶法对碳酸二苯酯/苯酚体系中碳酸二苯酯的分离和精制进行研究.实验中选取A、B、C三种溶剂和碳酸二苯酯两种不同含量的原料组成(每种组成选取两种溶剂比)进行冷却结晶实验,研究温度与结晶收率、晶体纯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中冷却析出的晶体为碳酸二苯酯,一步结晶即可得到碳酸二苯酯的含量在90%上的晶体;少量水对结晶收率和晶体纯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由于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都存在着很多的威胁,所以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处理,就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了利用废旧锌锰干电池生产液态复合微肥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并依据这些最佳条件,制得了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液态复合微肥.废电池经本工艺处理后,可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要求,且无害化程度高,资源化利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银锌渣真空蒸馏回收银和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铋火法精炼过程中采用加锌除银工艺而产生大量的银锌渣,银锌渣内含Ag、Bi等贵金属.目前主要采用熔析的方法回收其中的Ag和Bi.本文采用真空蒸馏的方法对银锌渣进行二次资源回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真空蒸馏回收Ag和Bi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炉内压强为1~30 Pa,蒸馏温度为900℃,保温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粗银含银量为66.73%,Ag的回收率为97.88%,粗铋含铋量为91.99%,Bi回收率为93.46%.采用真空蒸馏回收Ag和Bi可以大大降低Zn的加入量、降低银锌渣的产出量;同时减少银锌渣烟化、还原流程处理量,降低精铋生产能耗.  相似文献   

5.
脆硫铅锑矿(Pb_4FeSb_6S_(14))在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铅锑合金,从铅锑合金中回收铅、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饱和蒸气压理论及分离系数理论对铅、锑分离可行性分析可知,理论上采用真空蒸馏法分离铅锑合金是可行的,并且锑在气相中回收,铅在液相中回收.对蒸馏温度和蒸馏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其对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蒸馏温度为1 023K,锑、铅的直收率分别为89.94%和57.10%.最佳蒸馏时间为45 min,锑、铅的直收率分别为89.22%和62.20%.  相似文献   

6.
以H2O2为氧化剂氧化二氧化硫脲制备三氧化硫脲.运用HPLC对产物进行纯度分析,考查了反应物配比、温度、时间和酸浓度以及重结晶方法对产物收率和纯度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使用12 mol/L浓硫酸的酸性环境,二氧化硫脲与双氧水的摩尔比是1:1.5,在50~60℃反应100 min.产品用无水乙醇重结晶3次得到最终产物,其收率为85.83%,纯度为98.03%.用FTIR,V-Vis,S对产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探索了废锌锰电池炭黑的回收方法和利用回收的炭黑再制作电池的性能,研究了ζ电位,pH值,水玻璃、六偏磷酸钠、NO-2等分散剂,煤油捕收剂,11号油起泡剂对浮选回收炭黑的影响.通过浮选可以使得废锌锰干电池的正极电芯粉中碳的质量分数由47.47%上升到69.50%.用回收炭黑制作的电池在大电流和小电流放电时间上,均超过用新炭黑做作的电池,但短路电流较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鳐鱼软骨为原料,采用稀碱和酶解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硫酸软骨素.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实验表明,鳐鱼软骨提取硫酸软骨素的纯度为90.7%,收率为21.70%.  相似文献   

9.
针对锌厂锌氧粉中锑浸出的不稳定性,研究了煅烧前后锌氧粉中锑的水浸行为.以粒径小于0.074 mm的锌氧粉为研究对象,采用煅烧预处理-蒸馏水浸出的方法,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和二氧化锰粉用量对锌氧粉中锑浸出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水浸条件下,获得最优锑浸出特性的煅烧条件为煅烧温度800℃,煅烧时间8 h和二氧化锰粉/锌氧粉质量比10%.在该实验条件下,煅烧预处理的锌氧粉经水浸出后,水浸液中锑含量小于0.7 mg/L.  相似文献   

10.
以氧化锌、硫酸锰、硝酸铁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锰锌铁氧体前驱体粉末,并与以三氧化二铁、氧化锌和二氧化锰为主要原料的氧化物法前驱体粉末同时通过传统氧化物固相烧结工艺制备锰锌铁氧体。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结构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及分析表明:烧结后的样品形成了很好的尖晶石型结构铁氧体。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在1 250℃下烧结4 h时晶粒最为细小均匀,且密度和居里温度达到最大,在1 280℃下烧结4 h时固相反应最完全。传统氧化物方法制备的样品在1 220℃时烧结4 h时固相反应最完全。共沉淀法和氧化物法制备的样品晶胞体积均比理论值有所膨胀,在1 250℃时,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最小。  相似文献   

11.
盐助溶燃烧法快速合成小粒径棒状氧化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新型还原性的燃烧剂抗坏血酸与氧化性的六水合硝酸锌为原料,燃烧法合成乳白色棒状氧化锌,对燃烧剂的用量、是否煅烧和煅烧温度、是否加入助溶剂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燃烧剂与六水合硝酸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六水合硝酸锌与助溶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0.5,样品不经洗涤和煅烧,其纯度和结晶度较高.加入助溶剂样品更加蓬松,样品棒更短.样品经FTIR,XRD,UV-Vis,SEM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锌在紫外和红外都有强吸收,粒径可达微米级,形貌为短的棒状.  相似文献   

12.
钛白生产中废酸和硫酸亚铁综合利用及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我国钛白生产及废副产品现状,介绍用硫酸法钛白废酸和副产硫酸亚铁分别生产应用广泛的硫酸锰、硫酸铝、硫酸锌及氧化铁系颜料的生产工艺。开辟了用钛白废酸和副产硫酸亚铁生产硫酸亚铁铵、硫酸铵和硫酸亚铁的新途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低污染中温锌系磷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铜点蚀试验作为评定磷化膜耐蚀性的依据,开发了一种高耐蚀性、低污染的中温锌系磷化液的配方及应用工艺.对不含亚硝酸盐促进剂的低污染磷化液进行研究,用自制促进剂A来替代亚硝酸钠,对磷化液组成和使用工艺进行了探讨.通过条件实验得到磷化液的最佳配比:硝酸镍质量浓度为20 g/L,氧化锌质量浓度为35 g/L,硝酸体积分数为...  相似文献   

14.
以三氯化钛为氧化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和燃烧剂,采用燃烧法快速制备超细纳米氧化钛。对燃烧法制备氧化钛的燃烧剂用量、煅烧温度进行考察。经XRD,IR,UV,SEM等技术表征,得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制备的氧化钛不经煅烧和洗涤纯度很高。此方法制备氧化钛只需20~30min,样品质量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化学反应一结晶联用法从wittig反应废渣中回收三苯基膦(TPP)和三苯基氧膦(TPPO)的分离技术,探讨了各种条件对产品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洗涤酸对样品中的TPP和TPPO无影响;处理量的大小对产品无影响;洗涤过的干燥样品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沉淀,抽滤,滤液用饱和碳酸氢钠洗至中性,旋干,用氨苯重结晶,得TPP,收率为92%,滤渣用氯苯和饱和碳酸氢钠处理,将有机层浓缩,得TPPO,收率为98%。产品经红外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和熔点测定,与文献值一致。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含锌、铜的废催化剂的回收利用,对可能采取的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地比较,确定了最佳工艺流程与反应条件;采用碳酸氢铵沉淀法,并用锌灰置换分离铜.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锌盐和铜盐有较高的回收率与较理想的纯度:锌盐回收率94%左右,纯度约98%;锅盐回收率84%左右,纯度约93%.  相似文献   

17.
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锌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以各种锌剂为原料,研究了氯化锌、硫酸锌、氧化锌与柠檬酸反应过程中的原料配方,温度控制与反应时间的关系,产品收率及付产物的情况。指出了以无机锌盐为锌剂合成有机锌配合物的传统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氧化锌为锌剂与柠檬酸直接反应合成具有高生物利用度,无苦涩味的有机锌配合物─—柠檬酸锌的新方法。并成功地研究了该方法的最佳合成工艺;所得产品在人体中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情况。同时对该产品的性能特点及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以4-羟基-3,5-二溴苯甲醛(简称二溴醛)和4-羟基-3-溴苯甲醛(简称单溴醛)为原料,甲醇为溶剂,Cu2CI2-DMF或Cu2CI2-CO2为催化剂,进行温和、高效的非活性溴代芳香化合物甲氧基化反应,制备出了精细化学品丁香醛的香兰素,其收率可达90%以上。CO2-Cu2CI2催化反应体系放热平稳,可直接回收精甲醇,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9.
以硫酸铵-氨水浸出次级氧化锌,对浸出液进行除杂、蒸氨处理,以此溶液为原料,试验二氧化碳压力对碳酸锌沉淀的影响,以及碳酸锌的热分解条件对氧化锌粒度和比表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的二氧化碳压力可缩短沉锌的时间,增加碳酸锌堆积密度,有利于碳酸锌分解成氧化锌,并能减小氧化锌粒度;低温分解可得到较高的比表面,具有好的活性,高的二氧化碳压力所沉淀的碳酸锌最佳分解温度为300~320℃,分解时间4~5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