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在第三纪具有频繁的基性岩浆活动,在这些高温岩浆的冷凝成岩及围岩递进变质过程中,所生成的COH热液将明显地改变地层的流体介质性质和运动学特征。渤海湾盆地的热液流动具有环流和单向流两种基本形式,其中,热液环流主要出现在具有连通孔缝体系的(超)浅成侵入环境,或者同生断层附近的基岩裂缝发育带;热液单向流则见于侵入深度大于2500m的第三系沉积地层、致密的前第三系碎屑岩,以及裂缝不发育的潜山基岩等环境。根据对热液径迹的观察和参数估算,这类热液环流的流速大约为中低温地热系统的5-9倍,并且循环作用可导致成岩环境具有较高水岩比。其结果不仅有助于形成较宽的变质晕和发育的变晶颗粒,同时使侵入岩及外变质带在完全还原条件下形成发育的溶蚀孔缝。但在单向流环境下,由于侵入岩浆在水岩比极低的条件下成岩,因此基本不具有储集能力。故而在渤海湾盆地,可以将岩浆侵入时的围岩环境作为侵入岩-外变质带储层预测的主要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侵入岩-外变质带油藏是渤海湾盆地不容忽视的隐蔽油藏类型。在大量的侵入岩体中,只有侵入岩厚度大于15m,具有有效裂缝带发育、直接嵌置或紧邻成熟烃源岩的(超)浅成侵入岩,以及分布在同生断层附近的、潜山裂缝发育带中的脉岩具备有利成藏条件。侵入岩裂缝储层的形成可能来自构造断裂作用、晚期岩浆底辟或刺穿,或者构造差异升降;不同的裂缝发育机理决定了不同的油藏分布特征。在侵入岩相邻的碎屑岩地层中可能伴生岩浆底辟(或刺穿),或侵入岩侧向遮挡成因的地层油气藏以及变质热液成因的CO2气藏。这些侵入岩-外变质带油藏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陆上探区的砂三段、海域(包括滩海)的沙一段成熟烃源岩中;具有中生界深断裂背景的第三系控洼断层是寻找脉岩油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泥页岩围岩变质带能否作为勘探重点领域有待深入评价。为了推动苏北盆地侵入岩围岩变质带新类型油藏勘探,以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全岩、测井等资料,系统揭示了泥页岩变质带储层特征,明确了岩浆侵入对阜二段变质带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受岩浆侵入影响,泥页岩围岩发生蚀变形成环状变质带储层,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增储作用”;变质带储层发育孔隙、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储层发育程度受侵入岩厚度及烘烤强度控制,岩浆的侵入具有“催熟作用”,同等深度下泥页岩Ro可增加0.4%~0.5%;阜宁组侵入岩形成于吴堡期—三垛期,火成岩侵入形成环状变质带的时间早于油气充注期,具有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受岩浆侵入、侵入岩空间分布以及源储匹配关系控制,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具有源储一体、近源富集的特征,是规模增储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4.
侵入岩及其外变质带岩相与储集层模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由于侵入岩及其外变质带在完全还原条件下成岩 ,其特殊的储集层发育机理正在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研究认为 ,岩浆冷凝、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水岩反应决定了该复合岩体的基本岩相结构以及储集单元的规模与分布。在这 3种成岩机制作用下 ,岩体中心相、边缘相、角岩相和板岩相 4个亚相带分别具有不同优势的孔缝组合 ,其中 ,石榴石角岩带的粒间孔缝、岩体边缘相的溶蚀孔缝和板岩相的构造裂缝为有利的储集空间类型。活跃的变质热液在该特殊岩相带储集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其早期沿热液通道向岩体内部呈透入式溶蚀 ,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了大量的溶蚀孔缝 ;后期热液碳酸盐充填裂缝 ,导致各亚相带的储集单元之间相互分隔 ,储集层发育间断 ,因此 ,该复合岩体仅在封闭的成岩体系解体以后才能参与围岩的埋藏成岩演化 ,其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来自早期储集单元在构造或挠曲变形作用下的裂缝连通。  相似文献   

5.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1)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底板正常沉积层5层结构;(2)侵入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顶部发育有指相意义的捕虏体,微观上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由中心向边缘有规律变化,宏观上侵入体多以低角度斜穿沉积地层等;变质带特征主要为:原岩为沉积岩,发育典型的变余结构,出现多种中低温热变质矿物及岩性为中低级热变质岩等;(3)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基质孔隙和裂缝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基质孔隙为变质砂岩烘烤变质改造后围绕变质矿物分布的次生“粒间孔隙”,裂缝主要为变质泥岩中的构造缝和侵入挤压缝,具有层状、斑状和沿裂缝浸染状3种分布方式;(4)变质带储层分布主要受热烘烤强度的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是有利岩相与热接触变质、侵入挤压和热液溶蚀等作用互相耦合共同控制的结果。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有望推动南堡凹陷接触变质岩勘探目标的发现,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和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含油气盆地中辉绿岩的侵入不但加速了围岩的成岩作用进程,引起了热变质作用,改变围岩中矿物的溶解度,同时,对围岩也进行了物理改造。辉绿岩侵入作用带来的大量热能引起地温梯度升高,在浅部地层中便可发现深部地层中才有的铁方解石,加速成岩作用的进程;热变质作用以岩浆接触带中的泥岩角岩化以及砂岩中重结晶的绢云母和绿泥石为特征;在接触带附近,由于岩浆热液的侵入,温压的升高,偏碱性溶液浓度集中,促进石英溶解。同时,辉绿岩侵入体对围岩的物理改造主要表现在构造-岩浆活动形成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次生裂缝。  相似文献   

7.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火山岩发育区已从油气勘探的禁区转变为靶区,但对于岩浆侵入油藏的石油地质研究还相对较少.结合岩浆特点和侵入活动特征,开展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活动对烃源岩演化、围岩储集性能、油气运移、油气保存等油气成藏特征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岩浆侵入油气藏重点勘探目标.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有利...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第三系及上白垩统泰州组地层,发育广泛的浅层侵入型辉绿岩。紧邻岩体的泥质岩围岩经烘烤变质形成泥质岩烘烤交质带,经鉴定为低级变质的方沸石透辉石角岩。利用岩心、薄片、测井等分析手段进行储层特征研究,证实该角岩具良好的孔隙性和一定的渗透能力,其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裂缝次之。由于此类角岩多与生油岩共生,其勘探前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岩浆侵入活动大大改变了其周围泥岩的储集性能,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纯西地区沙河街组侵入岩周围泥岩中裂缝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岩浆侵入时的瞬时高压引起泥质围岩的脆性破裂,形成拉张和挤压裂缝;岩浆的高温一方面使周围泥岩产生水热增压和生烃增压而形成大量微裂缝,另一方面还使围岩中的矿物发生热变质作用,为后期形成构造裂缝奠定了基础。最终岩浆将周围泥岩由非储层变为特殊的、发育多种裂缝的较好储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岩心观察与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分析,结合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元素含量、流体包裹体、地层水等地球化学测试,研究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基岩缝-洞型储集层流体作用机制与成岩改造。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基岩发育风化段、内幕段两套储集层,内幕段存在优质储集层发育带,达到Ⅰ类储集层门限;②次生孔隙为碳酸盐矿物、长石、凝灰质等溶蚀形成;③成岩流体包括大气淡水、深部岩浆热液、有机酸以及含烃流体;④储集层成岩改造分为初始固结成岩、早期表生风化淋滤、中期构造破裂-胶结-溶蚀并存、晚期有机酸-岩浆热液叠加溶蚀等4个阶段,其中第2与第4阶段分别为基岩风化壳与内幕溶孔-溶洞型储集层的主要成因阶段。图12表1参31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展布、蚀变带储层以及时空配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该区侵入岩形成时间为始新世三垛运动时期;侵入岩纵向上以顺层侵入和穿层侵入展布为主,平面上以串珠状展布;岩浆侵入加速了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对围岩蚀变可形成良好储集空间,在上拱应力作用下,结合上部沉积岩,形成系列相关油气圈闭。岩浆侵入演变过程对溱潼凹陷油气聚集成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的演化和发育特征,认为沉积物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湖泊风暴岩也可成为良好储层.叙述了新地层学原理(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作用)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讨论了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陆相碎屑岩的埋藏成岩作用,对储层空间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储层物性变化.并进一步指出了储层地质学在油气勘探中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侵入岩对源岩生烃影响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较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区而言,岩浆的侵入对被侵入区的烃源岩生排烃的影响目前尚没有很好的分析方法。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近纪时岩浆侵入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对其烃源岩的热演化影响巨大。从盆地模拟的角度出发,将岩浆侵入视为附加热源,根据岩浆侵入的厚度及地温资料,给其赋予等效的大地热流值并代入热史程序中,得出源岩的生排烃结果。通过计算,文安斜坡古近纪时岩浆的侵入对石炭-二叠煤系源岩生烃的贡献率为62.4%.  相似文献   

14.
惠民凹陷沙二下段、沙三段侵入岩体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入岩体油气藏是火成岩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惠民凹陷沙二下段、沙三段由于构造运动而伴随岩浆活动形成侵入岩体。通过惠民凹陷侵入岩油藏勘探成功的实例,对侵入岩体中心热接触变质相带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侵入岩中的大裂缝和受烘烤围岩中的微裂缝、裂隙、孔隙(尤其是热接触变质带的裂缝),一方面是油气大规模排替和运移的通道,另一方面也是最有利的储集空间,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再对多口录井资料研究,将惠民凹陷沙二下段、沙三段侵入岩体成藏归纳为三种成藏模式,即顶部裂缝发育型原生油气藏、底部裂缝发育型的油气藏、裂缝纵向贯通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基岩古潜山型油气藏是发育在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油气藏,往往分布于含油气盆地基底凸起带.在盆地盖层沉积前由于长期暴露地表,产生风化壳和裂缝,为后期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焉耆盆地种马场北断裂带经过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向北部凹陷生烃中心逆冲的基岩叠瓦带(古潜山),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直接覆盖其上及其前缘,油源充足且保存条件较好;构造带东段基岩为石炭系浅变质岩,中西段为花岗岩,钻探证实石炭系浅变质岩风化壳发育,花岗岩比较破碎或裂缝发育,均可作为良好储层.该带有一定规模资源量,勘探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在邻区多个盆地基岩潜山勘探陆续获得突破的背景下,苏丹Muglad盆地基岩勘探备受关注。基于盆地勘探实际,充分利用Muglad盆地6区钻井、测井、测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基底岩性和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勘探意义。盆地基底岩石由长石、石英、角闪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其原岩属于长英质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并经历了不同程度区域变质或动力变质,属低级—中级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研究区内基岩储层具有双层结构,浅层属风化淋滤带,中—深层以裂缝发育带为主。风化淋滤带主要发育在隆(凸)起表层,厚度较小,通常不足50m,以风化淋滤作用为主,多见岩石破碎和矿物溶蚀,孔洞发育;裂缝发育带厚度一般较大,但区域分布不均,在盆缘和坳—隆过渡带较发育,是盆地基底主要储层类型。富油气坳陷(或凹陷)边缘陡坡带、坳—隆过渡带等裂缝发育区应是未来基岩勘探的优先方向。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和进一步勘探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从目前勘探现状来看,渤海湾(陆上)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但资源量的研究表明,目前探明储量为85亿多吨,与总资源量190亿t相距甚远,探明程度仅为45%.以往的勘探工作集中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文中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分布在纵向和横向上与油气成藏的联系,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及渤海湾盆地更深层次下古生界地层的烃源岩成藏的可能性,提出了“普查浅层,滚动中间(下第三系),探索深层”的勘探战略.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物性分析、岩心CT图像分析、测井解释,分析了胜利油区埕北30潜山带油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藏模式;发现埕北30潜山带太古界储层以碎裂状混合岩化黑云母二长片麻岩物性最好,产能最高,在Pt-Art不整面以下约250m范围内均为有效储层;太古界储层主要是裂隙缝和微裂隙含油.下古生界发育5个裂缝频数高值带,风化壳以下150~250m范围内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地层总孔隙度可达15%以上,裂缝孔隙度一般大于0.5%.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裂缝-孔隙复合储集空间类型,碳酸盐岩古岩溶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CB30潜山下古生界与太古界为统一的缝洞复合型潜山油藏,为块状油藏,属它源潜山成藏模式.第三系烃源岩主要通过断层与前第三系地层直接侧向接触,使油气聚集于前中生界储层中成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下第三系构造演化与源岩发育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源岩发育的壳幔背景及空间展布、源岩发育的构造背景、沉积和盆地环境、有机质赋存状态、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地温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秦岭-大别和郯庐断裂的生成演化是区内下第三系盆地发育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渤海湾北东向裂谷型盆地规模大、切割深,有效烃源岩最为发育;南华北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陷型盆地规模小、切割浅,有效烃源岩相对最不发育;而立交桥型的南襄盆地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20.
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浅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等方法,研究了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解剖了典型接触变质带油气藏的储层发育特征,据此,对溱潼凹陷浅层侵入岩接触变质带的储层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围岩受侵入岩的影响发生蚀变,形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接触变质带在测井曲线上表现出高自然伽马、中等声波时差、中等自然电位和高电阻率等特征。接触变质带在垂向上发育在侵入岩上、下两侧,在发育厚度上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的厚度是影响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育在火山通道附近且厚度较大的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