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高层住宅建筑结构选型与合理高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基于激光点云进行建筑高度普查的技术流程,制定了建筑高度特征点采集标准,建立了宁波市高精度的建筑高度普查数据库,并进行了专题统计和分析。普查成果能够用于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日照分析、建筑安全监测、消防应急救援等领域。  相似文献   

3.
王飞 《暖通空调》2007,37(5):80-82
提出了将旁通管定压系统应用于二次网供热系统中以解决供热区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并网问题,给出了高低区合供时高层建筑最大允许高度的确定方法。该方法简单、工程实用性强,在缺乏管网资料进行换热站设计时,可以迅速确定供热小区允许的最大建筑高度。在后续管网设计过程中,通过水压图分析确定用户调节阀安装位置及节流量方可获得理想的并网效果。  相似文献   

4.
覃力 《新建筑》2002,(1):48-50
简述了人类建筑高度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研讨,阐述了古代建筑高度记录的保持者,主要是服务于王权的高大建筑;中世纪是寄托着人们信仰的宗教塔楼;而现代则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实用型高层建筑。同时还指出,历史上建筑高度竞争的领先地域,古代是埃及,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时期是欧洲,而在近现代高层建筑出现之后则转向了美国,到21世纪,高层建筑的竞争热点将会在亚洲。  相似文献   

5.
针对建筑物周边室外地坪标高各不相同的实际,对如何准确确定建筑物的建筑高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如何获取最大利润是当前建筑企业生存的重大问题。建筑企业经营,以盈利为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要抓住工程造价这个主要矛盾。为此,在确保质量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对工程开工、施工、竣工实行全过程科学管理,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设备、新材料,采取措施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企业面前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真解决的问题。随着基本建设体制的深化改革,建设工程招标承包已成为施工企业获取任务的主要渠道。但伴随这种方式却出现了随意定价,砍价…  相似文献   

7.
针对旅馆卫生间采用自然排风方式常发生倒灌现象,从建筑高度这一角度,分析得出避免倒灌现象发生的适宜建筑高度。  相似文献   

8.
建筑高度是影响城市形象与风貌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建筑高度频繁调整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效率及严肃性。本文分析了建筑高度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多个城市建筑高度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建筑高度控制的三大步骤,即"建立模型、分区分控、分级控制",兼顾数学理性的分析与刚柔并济的管理,从而达到弹性控制建筑高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是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柱作为主要的受力构件,通过整体张拉预应力钢筋而形成的板柱结构体系.在介绍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的构造和受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较为流行的住宅建筑布置特点,运用通用分析软件SATWE,以单位建筑面积的结构混凝土用量作为经济指标,进行了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结构住宅建筑合理高度和跨度的理论分析后得出结论:7.8 m的跨度柱截面为600 mm×600 mm时的30.8 m的高度是比较合理的;高度为44.8 m柱截面为800 mm×800 mm时的9.0 m跨度是相对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建材发展导向》2020,(12):40-42
该文在总结研究国内外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视线分析方法对古城周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构建视线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建筑高度控制模型。以大同古城南城墙周边建筑高度控制为例,明确城墙外不同距离处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完善古城周边建筑高度控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浅谈建筑隔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梅 《山西建筑》2009,35(11):50-51
就大量建筑中的楼板、隔墙、电梯等隔声不达设计标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隔声不达标准潜在的法律诉讼,提出了目前在设计中改善建筑隔声性能的途径,从而为人们提供安静的声环境。  相似文献   

12.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musical indeterminacy is an area of interest in architectural research yet to be examined in great detail.1 One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is that design strategies in architecture attempt to define and/or enclose space in particular visual ways, whereas sound itself asserts new and specific vibrations that are non-visual, only aurally decoded. However, the disciplines of architecture and music both conventionally communicate their ideas through notational systems made up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ymbols. These symbols are extensions of their authors' ideas or instructions, generally manifested through the drawing or score, which are visual modes of defining arrangements of activity waiting to be interpreted by the viewer. It is through notational systems that I began my PhD in Architecture by Project with a focus on techniques that advance strategies of indeterminacy developed in music since the 1950s, initially through a musical score of the American composer John Cage.2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I will limit the discussion on Cage to this score, and demonstrate how an understanding is being established that his work has consequences for other creative disciplines. I will then briefly discuss a series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s by the architect Daniel Libeskind, and how the two interrelate.3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 will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age's and Libeskind's respective temporal imagery and notation, and illustrate how these are contributing to two projects addressing ideas of space, sound and notation as part of my architectural doctorate. Underpinning the heuristic method of all my doctoral project work are ideas of indeterminacy as originally presented by Cage in the discipline of music. When taken up within the 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e, these ideas provoke difficult questions requiring answers yet to be fully resolved and as such, my two projects in this paper may appear aesthetically complete, however, they are not conclusive in content. Although it will be shown in this paper how inconclusive investigations are a necessary problem within my research, contributing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se questions is the distinctive in(ter)ven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media, how they inform, contest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To address this, and in summary, I will position my research's design-based approach within two contexts; first, within an Australian context of the PhD in Architecture by Project, and secondly, within 'The Unthinkable Doctorate' conference's thematic subcategory of 'media'.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现有GPS高程异常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GPS高程异常逼近和分析的新方法。本文还通过实例对比和分析,证明了新方法在逼近效果和物理解释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29)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大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基于zig 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能对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进行自动监控的系统,它能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起到高效灌溉,节水、节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LS-SVM用于GPS高程拟合的方法,针对京沪高速铁路某段GPS水准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LS-SVM的GPS高程拟合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LS-SVM在GPS高程拟合方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开发商与业主具有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建立绿色建筑需求侧演化博弈模型。对博弈模型的研究表明,系统的稳定状态与开发绿色建筑相关的增量成本、增量收益和增量风险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借助数据仿真分析典型情形下绿色建筑需求侧博弈双方行为的动态变化,进一步验证绿色建筑需求侧演化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结论。促进绿色建筑项目发展重点是增加开发商和业主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收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能源消耗大国,我国建材工业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9%,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3%,这其中墙体材料工业能耗约占建材工业能耗的23%,而砖瓦生产企业又是墙体材料中的主要耗能大户,节能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雷文亮 《山西建筑》2014,(18):16-18
从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城镇化的概念,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古建筑被破坏的现象,探讨了其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制定政策、建立法规、合理利用古建筑、加大保护资金投入等内容,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9.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探析人性化与生态建筑的联系和交叉,重点分析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探询人性化意义上的"建筑生态",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层面,提出合理地最大满足人的心理和实用需求也应该是生态建筑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样一个新的观点,并在该方向作"生态建筑的人本需求"的初步探讨,力求能够为今后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必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筑业掀起了养老地产开发的热潮。本文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对养老建筑中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对养老建筑设计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绿色建筑理念在养老建筑设计中的保温隔热、环境优化和噪音治理作用;最后围绕扬州市某养老建筑设计项目进行深入论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以便提高该养老建筑的设计水平并为其他地区的养老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