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顾名思义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整体。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城市的市,即商业手工业地区,均分布在城中或城郊,空间上与城浑然一体。但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却有着市独立于城发展的独特双城格局,其中宜城是行政与文化中心,丁蜀是手工业和经济中心,二者隔龙背山相望,以蠡河相连,共同诠释了宜兴东方水城、中国陶都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胡玎 《园林》2006,(2):16-17
由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专家投票评选产生的"二○○五中国城市十件大事"中,"一批缺水城市花巨资圈水造景引起广泛关注"赫然在目。新闻报道如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据统计,目前仅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就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太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但仍从汾河水库买水,在城区段维持一个1.3平方公里的人工水面。"  相似文献   

3.
宋远方 《城乡建设》2009,(10):52-53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坚持把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平台,“城建靓市”。彰显特色,发挥优势,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的称号。  相似文献   

4.
南宁,自唐始称邕州,这是一个与水结缘的名字。《辞源》曰:邕,指城郭四方有水,环抱而成池。自古以来,南宁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和丰富的城市内河水系。一千多年后的2009年,邕城南宁提出水城构想。整个工程投资额将逾300亿元,耗时11年。至2020年,古城邕州将变成一座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哈密“绿洲城市”的特点,阐述了“绿洲城市”的发展特点与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借鉴国内外“绿洲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对“绿洲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震 《国外城市规划》2009,24(2):119-119
2月6日,“欧洲城市日”大会在布拉格举行。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评估欧盟的城市政策,以及10%的“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在创新、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项目上的资金投入。这300亿欧元将主要用于改进基础设施.包括住房、学校、医院、通讯和交通支持中小产业;启动能够创造就业的城市更新项目;修复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城市中心;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5月30日,schmidt hammer lassen建筑事务所、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世博会建设发公司庆祝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原址上破土动工的新绿谷项目的工。schmidt hammer lassen建筑事务所在2012年赢得设计位于紧邻标志性的中国馆的50,000m2项目的国际竞赛。绿谷项目将成为上海个新的城市中心,在城市设计和场地的各建筑物中整合新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案。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把重点放在城市的规划工业船坞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世博盛会本身将这个区域转化成全市新的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11月9日公布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城绩单”。刘志峰是在近日举行的2005城市可持续发展南宁国际会议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相似文献   

9.
2013年12月20日,由中国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推进联盟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在北京世纪金源饭店召开。三星数据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优秀IT解决方案提供商及系统集成商,在智慧城市建设与设计领域成果卓然。会上,本刊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正>霍山县在总体规划上,注重全局发展,顶层设计已经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并细化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与信息化的配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正在按照顶层设计稳步地推进智慧霍山的发展。当前霍山县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围绕着三个方向开展工作:第一个是基础设施,包括平台建设,第二个是数据库,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正>城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实际上只有一次机会。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结束,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旦确定后,就很难再改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但却消耗着全球75%的资源和产生了更大比率的废弃物。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曾经感叹道:"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宜居水城"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新问题,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对"宜居水城"建设的现状和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进一步实施"宜居水城"战略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规划建设模式、制度保障等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实现"宜居水城"建设的科学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一、立项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开发》2012,(12):70-71
<正>2012年6月13日2012(第七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桂林召开,立体城市主题论坛"城市生态细胞——立体城市模式探索"论坛同时举行。期间,北京万通立体之城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组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中心",探索中国新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及对立体城市项目相关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陕西省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兼总规划师李肇娥、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才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设信息》2014,(13):33-33
到2015年,全国将建成100个左右城市(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逐步提高,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10%,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使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明显改善。在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方面,合肥市有什么打算?  相似文献   

15.
《智能建筑》2013,(10):49-49
日前,由东方延华承接实施的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项目通过上海市建交委与上海市节能办专家评审,成功获评“上海市2015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21日,在BIAD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中国澳大利亚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BIAD院长朱小地代表主办方致辞,并就低碳经济、世界城市诸命题做了演讲。有特色及有价值的是,朱小地院长通过三段富于哲理的名句,十分贴切地阐述了新的城市发展观及低碳设计观,也体现了颇为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的观念。(本刊)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德两国开展的"被动房式超低能耗建筑"合作项目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德国能源署自2006年起在建筑节能领域里的持续不断合作. 一、初期卓有成效的合作建立了互信基础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与德国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部(BMVBS)、德国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德国能源署(DENA)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于2006年首次签署合作备忘录. 2007年,双方合作共同编写了《中国建筑节能手册》,介绍德国先进的建筑节能理念与产品和中国对建筑节能要求.为了宣传德国建筑节能经验,双方在北京、沈阳、上海、青岛、深圳和成都分别召开了建筑节能巡回研讨会,得到各地良好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丽江市紧密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索和实践具有时代特征、地方民族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间,丽江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3.6亿元,人均GDP达11680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2005年增长了1.7倍和2.3倍。丽江已经由一个民族贫困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旅游品牌城市。  相似文献   

19.
城市信息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代表城市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全国各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未来在数字化建设特别是数字城建将会是怎样的状况?今后,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全市所有建设工地施工状况、工程建设质量、深基坑安全参数……就会一目了然。数字城建将极大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广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铨就广州市市建设行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展望。未来五年,广州市建委将立足全市信息化发展目标,以市建委系统的工作目标和职能为核心,以建设业务管理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开发各类应用系统为重点,夯实公共服务、内部管理、资源整合、信息技术基础四个平台,实现响应快速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渠道网络化和决策智能化,从而为打造高效节约型政府、阳光透明型政府和智能服务型政府提供有效工具和服务手段,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景泉 《建筑创作》2010,(2):62-71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渐加强。每一个所谓的标志建筑项目,在它诞生的那一刻,人们就希望它在地域及文化特征中体现独立、自信的状态;并希望其为周边城市发展注入能量与活力,"植入"与其城市类似的文化特征,让人印象深刻;希望它成为城市变革的催化剂,强化城市地区的吸引力。如何建造一个多方(政府、开发商、市民)共赢的公共文化建筑?如何强化城市的一体化和连续性,超越建筑单体性的模式,融入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公共功能?以两个项目为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