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主要抓手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具体举措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两个时代课题存在着必然联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契机并营造氛围,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指明方向。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同时,既要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方向不动摇,又要注重辐射带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灵魂。无产阶级政党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永远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时代在前进,马克思主义必然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学习型政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普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资产阶级的两党制、多党制,也有别于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鲜亮的底色。毫不动摇地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特征和首要要求。新时代高校要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目标,内在地要求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校党的政治建设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价值支撑,肩负起提高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立足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现实需要,是具有主体性、思想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关怀.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视野下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与思政课建设紧密关联,是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助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要始终从教学中师生的实际需求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保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指出和谐文化的构建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阶段划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的基础性问题。介绍了各学者观点,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和客体,并以这种主客体互动为依据,认为中共一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与革命、建设,改革结合的三个大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阶段划分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很深远的预见性,对解决生态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发展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新阶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由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重视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全方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有效路径,积极推进高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与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并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对社会主义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养的基石,不可动摇。采取有效措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探索中,影响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淬炼。  相似文献   

14.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在此分别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容、方式和对象论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转变话语权、重视隐性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考量中国文化发展环境,应剖析当前面临的种种文化危机与困境,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建设的引领力、整合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由三大部分组成,它离不开自然科学,它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在十月革以后得到广泛传播。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指导,正确处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需要斗争,需要大众化。毛泽东的探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革命"话语中蕴含着"建设"话语,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相结合着的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这一科学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观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建设是其实践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其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是其文化契机.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和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和实质。其时代意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现实着眼点是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其实质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在新时代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方式和重要载体,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工作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带来了挑战。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网络中的建设,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网络中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完善互联网的法规建设,建立具备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网络宣传团队,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网络监管中的引领作用、启发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牢牢掌控网络中意识形态的主动权等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