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隐喻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中大量存在。通过文本细读,发掘了海明威几篇较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中隐喻现象,并运用语用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旨在最大限度地读出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从而析出其作品中的隐含内容。 相似文献
3.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6):26-31
天气是人类的基本经验之一,天气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当我们借助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其他范畴时,便形成了天气隐喻化。以语料库为研究工具,通过对比英汉天气词汇语义映射,旨在研究文化在隐喻构建中的作用,说明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忽视文化与认知的关系是认知隐喻研究中存在的一大不足。分析了生活经验与隐喻映射和隐喻认知的关系以及文化因素对认知的制约作用。认为隐喻认知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文化,因此隐喻研究与文化研究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英汉股市报告中的隐喻实例,说明了Lakoff提出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同时,由于概念隐喻受不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独特性。概念隐喻具有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6.
张冉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89-92
以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的改革为背景,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将隐喻教学应用于英语文化教学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等形式对认知隐喻理论在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文化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熊田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再现翻译中的文化身份。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解读后殖民语境中译者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与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导出有关空间走向的方位隐喻词语“BENEATH/SOUS/下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中西不同文化中该词义的产生及其拓展理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杜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诗作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其诗歌中
出现的隐喻进行归类,分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并阐述这些隐喻的认知特点,旨在实现对其作品更
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大量运用,情感隐喻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隐喻具有文化性,受相关的文化模式的影响。理解情感隐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以李煜的词《清平乐》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机制的决定性工具,是语言系统形成、发展和组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巩固和扩展对于人自身、彼此关系和认识世界的关键。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支撑,以Deignan et al的隐喻分类为研究框架,通过对英汉语中"愤怒"语料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并探究了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琬珽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2)
以语篇隐喻作为讨论英语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分析了诗歌中的语篇线索.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指导下,对语篇隐喻进行了新的诠释:具有语篇特性、起衔接作用的隐喻,并将其视为扩展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张琬珽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2):59-61
以语篇隐喻作为讨论英语诗歌的一个切入点,分析了诗歌中的语篇线索。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指导下,对语篇隐喻进行了新的诠释:具有语篇特性、起衔接作用的隐喻,并将其视为扩展隐喻和语法隐喻的组合。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反映。英、汉语中存在大量饮食隐喻,英汉饮食隐喻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存在差异。探讨英汉饮食隐喻存在的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文化原因,对加深认识隐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结合文化因素分析中国文化性爱隐喻的认知理据及意义特征.具体分析了用自然现象、动物、植物隐喻性爱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语法隐喻由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提出,但其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仅限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对语篇隐喻持保留态度.以酒店英语为语料.以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聚焦隐喻性主住结构,隐喻性信息结构及隐喻性衔接这三种语篇隐喻体现形式,以期说明语篇隐喻有其存在的事实性和理据性,并探索语篇隐喻在酒店英语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艳蓉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98-99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是辞格,但随着认识的深入,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隐喻无所不在,隐喻的理解也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文章从《红楼梦》的英译本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对于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