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针对工业应用最多的热虹吸管,其蒸发段常出现大汽泡,弹状流沸腾而引起的不稳定振动以及壁温波动现象进行研究,为改善热虹吸管蒸发段内部的传热性能,进一步提高其传输功率,提出了一种强化传热方法,即在热虹管内部插入-根同轴的多孔管,并对同轴多孔管蒸发段的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可视化和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得出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加装热虹吸管换热器的除湿机与普通除湿机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并以环境温度27 ℃,空气相对湿度60%工况为例,对比分析了系统除湿性能及节能性.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雷诺数条件下,与普通除湿机相比,加装热虹吸管换热器的除湿机除湿量可提高至少24%,除湿能耗比降低至少20%,析湿系数提高30%以上,能量利用率提高至少4.3倍. 结果表明,加装热虹吸管换热器的除湿机具有更高的除湿性能且节能效果显著. 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加装热虹吸管换热器的除湿系统除湿量、雷诺数与能量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最后,拟合得到了三者的试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3.
热虹吸管内脉冲沸腾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理论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热虹吸管内脉冲沸腾现象,重点介绍了反映脉冲沸腾强度大小的量,即有效高度,并推导出它的表达式,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数据基本上吻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热管换热器的传热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建立数值模型对两相闭式热虹吸管进行模拟研究,验证并分析了模型的可行性.通过设定加热功率分别为207. 35 W、276. 46 W、345. 58 W、414. 69 W、483. 81 W、552. 92 W、622. 04 W,工质分别为纯水和乙醇,倾角分别为30°、45°、60°、75°、90°,利用可视化技术结合沸腾传热机理分析加热功率、工质种类、倾角对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发生传热恶化的情况下铜-纯水、铜-乙醇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总热阻均随加热功率增大而减小;研究范围内,铜-纯水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最佳加热功率在414. 49~552. 92 W之间;相同加热功率条件下,铜-乙醇两相闭式热虹吸管传热性能更佳,且有更大的临界热流密度;加热功率为207. 35 W时,铜-乙醇两相闭式热虹吸管最佳倾角在45°~75°之间.  相似文献   

5.
热虹吸管蒸发段强化沸腾传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热虹吸管蒸发段强化传热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热虹吸管蒸发段强化传热物理模型 ,为热管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碳钢 - 水热虹吸管内部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拓宽热虹吸管温度使用范围,提高单管的传输功率,对碳钢 水热虹吸管内部进行了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分流管的结构尺寸,将其置于热虹吸管内,可以起到强化沸腾换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传热效率,在不同工作情况下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对两相闭式热虹吸管进行数值模拟,主要考察两相闭式热虹吸管蒸发段的壁温、充液率对传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蒸发段壁温为570K,并且其蒸发段的充液率为50%时,两相闭式热虹吸管的传热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8.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热量回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存在的热量回流(“热短路”)现象对换热器实际的传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施工U型埋地换热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及设计软件,对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的热量回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两支管间距和回灌材料的导热系数对热量回流的影响。提出了减小热量回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空气斜向冲刷圆管束时的管外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实验条件下的传热与流阻关联式,并对不同冲刷角下传热与流阻性能作了综合评价,结果可作为斜向掠圆管束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天津滨海新区100,m深土体分层的特点,根据分层土体内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回填材料热阻与管间热阻相对大小的不同组合对换热器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埋管换热器中地下传热过程存在比较明显的“热短路”现象,换热管间垂直方向的热隔离能产生较明显的强化传热效果,从而提出了增加U型管管间热阻,以便提高埋地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折流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和流动特性,从设备技术经济学角度和工程实际出发,提出以寿命周期费用为目标函数,在给定热负荷及折流杆换热器多约束条件下,寻求折流杆换热器的工程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换热器的研究,探讨了提高塑料换热器K值的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并在简单介绍设备研制工艺条件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聚丙烯挟热器的耐化学腐蚀性能、传热性能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方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其中一个目前常用的评价准则进行了分析推导,证明该准则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分析结果对换热器传热强化性能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纳米颗粒对制冷剂整体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可视化实验装置,对纯制冷剂(氟里昂R11)和纳米Cu/R11为工质的泡核沸腾现象进行了可视化对比研究.通过摄像技术观察了工质沸腾汽化过程,以及在泡核沸腾过程中的生长与跃升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纳米Cu颗粒的添加强化了R11制冷剂的传热性能,纳米质量浓度(0.05%~1%)及冷-热源温差(15 ℃~30 ℃)越大,工质的传热性能越强,且验证了纳米Cu/R11在小温差下强化传热的特性更为显著,为今后热虹吸管蒸发段流动与传热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纵流壳程换热器的流体力学和传热机理分别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研究结果表明,纵流壳程换热器较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优异的流体力学和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纵流壳程换热器的流体力学和传热机理分别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研究结果表明,纵流壳程换热器较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优异的流体力学和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分析探讨了几种燃气(油)热风装置的空气加热装置--烟气-空气热交换器的结构型式,优化设计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并制作了样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试验工况作了安排,采用单纯性法,在微机上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拟事出该种换热器性能试验关系式。结果表明该换热器用于燃气(油)热风机减少了中间热损失,传热效果好,空气阻力小。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目前业内的一些新型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和优化结果,重点介绍了新型换热器的结构和传热效果的强化机理。结论如下:使用泡沫金属和热管虽然会抑制自然对流但会大幅度提高导热性能,对传热的强化效果显著;换热面积更大,四重管比三重管更具换热优势;螺旋管节距随温度梯度变化时具有更好的温度均匀性;弯折板式换热器性能优异且占地面积小;管壳式换热器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工业应用前景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9.
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存在的热量回流("热短路")现象对换热器实际的传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和施工U型埋地换热器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利用地热换热器传热模型及设计软件,对竖直U型埋地换热器两支管间的热量回流现象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两支管间距和回灌材料的导热系数对热量回流的影响.提出了减小热量回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提升,化工企业的节能降耗成为紧迫必行的任务。通过在对一实际过程的换热网络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热、冷工艺物流,在给定的最小传热温差(20℃)限制下运用夹点设计法合成具有最大热回收的新换热网络;采用断开热负荷回路、取消热负荷较小的换热器达到减少换热器个数、简化网络的目的;由于热负荷转移造成了某些换热器传热温差违反最小传热温差限制、甚至出现传热温差为负值(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采用能量松弛法恢复这些换热器的传热温差至给定的最小传热温差。经过调优后换热器网络总换热设备个数与原实际网络的相同,但与原实际网络相比,热、冷公用工程均节省1220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