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华侨城波托菲诺“纯水岸”的景观建造为例提出“旅游主题居住”的理念。从景观设计主题、景观空间的组织和景观元素的利用等方面分析了该住区的景观特色,阐述了通过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可解决旅游资源的共享性、开放性和商品住宅私密性方面的矛盾,使居住环境与旅游文化能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2.
《景观设计》2008,(5):I0031-I0031
设计师在英国的布莱顿设计了一座空中观景台,预计将在年底开始施工,这观景台的支柱可以使每个房间能同时承载100人在距海平面150m的高空中漫步,饱览布莱顿市的景观,带给人们全新白勺体验。支柱的最高点距海平面183m,比英国其他的观景塔(如伦敦塔、黑泽塔)都高,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在塔顶设置了可持续使用的风力涡轮机,为该塔提供了20%的能源。  相似文献   

3.
杜宇 《中州建设》2014,(12):7-7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座高仿的狮身人面像,遭到埃及文物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投诉,称施工方未获得埃及方面的许可而建造复制品,触犯了国际公约。媒体梳理发现,近年来,“复制”国内外地标性建筑的“取巧”建筑层出不穷,从天安门、故宫到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等,你都可以在中国寻找到与它们相似的“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4.
该在分析黄浦江宝山段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总体功能定位。以滨水岸线、绿化、景观组织、交通梳理等为切入点对该区进行规划,并就该规划的启动实施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康慧珍 《中州建设》2014,(15):65-66
从国内的天安门、故宫、天坛到“大本钟”、埃菲尔铁塔、伦敦塔桥、悉尼歌剧院、白金汉宫等世界着名建筑,你都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到它们相似的“孪生兄弟”。以至于,有国外媒体记者嘲讽道:“在中国一下午逛遍巴黎、威尼斯”。  相似文献   

6.
该方案把盖特威国家游憩区原有、现在和未来的场地特征联系在一起,为盖特威的景观改造提供指引。航标、地标和解码这三种标志引导地方和区域景观知识的复兴,并将场地内外的元素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7.
刘建明 《景观设计》2010,(3):I0022-I0025
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有“加拿大经济引擎”之称。制砖厂的转型是多伦多后工业时代的标志性景观干预之作。在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下,一块占地约650万平方米的东谷制砖厂和一块后工业时代旧址被改造成为新兴的注重环保的社区中心。该项目由多伦多一个名为“常青树”的非营利组织发起,该组织致力于将城市社区再次完美融入当地生态系统的各种项目。  相似文献   

8.
许少聪  林箐 《中国园林》2023,39(9):54-60
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杭州市北山路旧居住区的改造开发规划为课题,把视觉景观容量作为该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的主要控制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从透视度、视觉空间及原有历史建筑等制约条件的定量化分析出发,初步探讨了风景区开发中的视觉景观容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煜辉  卢峰  孙国春 《中国园林》2006,22(12):37-41
风景名胜区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针对重庆市唁斯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从景观生态战略的角度出发,思考“资源保护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范围划定宏观原则及微观分区方法”、“游赏路线组织“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对风景名胜区从规划规范到实施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解决现实中的迫切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景观空间序列中的“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华 《山西建筑》2009,35(2):52-54
阐述了景观空间序列的含义,分析了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强调了“墙”在景观空间序列组织中的作用,指出景观通过“墙”的形状、尺寸、虚实、色彩和质感的变化构成的序列空间,得到了视觉上的连续和体验上的递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2001,17(3)
景观设计中的虚拟现实 5月 3至 4日,德国 Anhalt大学举办了“景观设计中的虚拟现实”国际论坛活动。该论坛主要探讨新的视觉表现技术以及近来的虚拟景观运动。主题报告有 Jams Palmer教授的“景观设计学未来的实践”和 Eckart Lange博士的“视觉技术在景观设计和规划中的运用历史”。此外该论坛展示了“智能化虚拟地理信息系统世界”和“虚拟现实造型语言( VRML)在虚拟景观中的应用”等最新的技术手段和一些学生作品。 ( http://www.hs- anhalt.de/) “启示性景观”展览 一个题为“启示性景观”的展览于 5月 5日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该展览主要展示了五位设计师的临时性场地装置作品。这些作品都坐落在 Berkeley、 Oakland等城市容易被忽略的边缘地区,主要体现了特定场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些临时性的场地装置作品,观赏者可以获得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这些特定的场地和环境。该展览将持续到今年 10月 14日。 ( http://www.sfmoma.org/landscape/)  相似文献   

13.
贯穿融合     
《建筑创作》2005,(2):98-99
该项目创造出一个能够更进一步合并当地的公共空间和活动空间的上层结构。这一工程在临时的短期场景下组织城市流动,对行人活动,商业和公共活动进行三维的综合。这种“融合景观”,由一个适应性较强的动力系统组成,该系统能对不同尺度的有序空间差异做出响应和处理。  相似文献   

14.
刘立立  何深华 《景观设计》2011,(2):I0022-I0027
“低碳景观“是生态环保设计的重要手段 景观通常被认为自身就具备生态和环保的属性.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减少硬质铺装、增加绿化量和植物造景,增加“野趣”植物的种植.以及注重地形塑造等设计手段,景观一直在深化和实践着生态环保的理念。但是,景观就像其他的工程一样.也会涉及到大量混凝土、钢材.木材、石材等资源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凌 《世界建筑》2004,(8):86-88
兴化市档案馆方案与施工图早在3年前就已完成。设计开始时反复出现在脑子里的一句话是:“走向人工地景”。若把建筑理解为一种城市地景,这种地景就是城市在地平线上的升起。建筑是改变城市轮廓的人工景观,内部空间是使用者的内景观,剖面是建筑师组织的画面景观,是建筑师眼中的生活景观。曾设想此建筑是“空旷大地上浸入自然的人工景观”。现在周围已经盖满房子,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是:“稠密都市环境中有缝秀明的建筑综合体”。室内空间组织了一个东西向序列,有室外平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弥补性景观及其规划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养老方式的转变,户外环境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养老”功能。老年人对户外环境有各种特殊需求,需要大量弥补性景观。应在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要素和服务设施等方面深入探讨老年人弥补性景观的规划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世界建筑》2003,(3):16-17
随着环境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人们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的提高,景观已经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比如“观景豪宅”、“公园式学校”、“花园城市”等广告语不时跃入眼帘,这也说明关注景观的不仅是市民,而且开发商、城市政府等都在重视环境和景观品质,纷纷邀请景观设计师进行专项规划设计。于是,景观设计也成为景观师、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创造人关注的重点。在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之际,景观的塑造要应对各种挑战,如:如何保护好各种生态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作用,如何提供足够的公共活动设施,…  相似文献   

19.
龙宁  孙昆 《华中建筑》1999,17(2):100-101,105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长江一桥、二桥之间沿江地区用地布局、景观构成要素的设置及交通组织等方面的结合分析,划定和沿江标志性景观分区,确定各分区的景观特征,提出城市设计要求,为下一步进行详细规划奠定基础,引导该地区发展成为武汉市城市形象的标志性景观区。  相似文献   

20.
“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是我国山海城市经自然与人工长期互动形成的多尺度、多维度视觉关系集合。文章针对当下山海城市景观文脉断裂问题,从我国城市景观营建传统方式着手,总结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在格局、脉络和肌理方面的特征,并以厦门为例,借助舆图、八景、诗词等资料研究以及“山海城图”的六步绘制,探讨了“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的解析与重构路径。在规划设计中传承“山—海—城”景观视觉网络,有利于山海城市景观特色的深挖与彰显,对根植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城市景观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