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区间测速系统是基于距离和时间测量机动车行驶速度的测速方式,监控终端触发拍照,车辆信息识别,数据处理运算是其关键要素。本文分析了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并介绍了几种不同原理的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  相似文献   

2.
设计研制了一个基于GPS的道路测速系统校准仪器。该仪器可通过一个GPS接收机记录运动载体的行驶速度及时间、行驶路程,工作人员还可以方便地从软件中提取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速度或任意时间段、任意路段的区间速度,并将其与其他测速系统的测量值进行比对校准,从而完成对其他测速系统如雷达测速仪的校准溯源。  相似文献   

3.
在核辐射监测系统中,针对门式车辆污染监测仪采用通道红外测速方案而带来误报率高、短距离测量精度不够等制约因素,提出一种门式车辆污染监测仪的雷达测速方案。该方案中由红外开关时间变化量测速,改进为多普勒雷达测速,从雷达测速原理出发,以SRR189型雷达为据进行数据实测,参数配置后在实际车辆20km/h速度定速巡航开过测试区时,雷达测速仪反馈的实时速度为19.5km/h,实测数据准确度可达到97%。在满足车辆污染监测的同时对车辆实时速度进行测量,并根据速度数值大小对目标车辆进行管控,达到降低误报率,提高测试精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日益突出的交通安全问题,区间测速系统近几年来被广泛使用,开展区间测速系统的计量检定工作,可有效保证其量值的准确可靠,目前针对区间测速系统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还尚未制定,部分省市制定了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其检定方法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区间测速系统中区间距离及时间等关键参数的计量检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了传统的地感线圈、视频、雷达等测速系统的应用现状,明确了现存各种检测方式的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地磁车辆检测器的测速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应用领域;重点分析了基于地磁车辆检测器的车辆速度检测原理和算法流程;对该系统进行了实地速度测试和超速抓拍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速度检测精度基本符合应用需求.通过深入分析影响测速精度的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测速精度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林仲扬 《中国计量》2014,(5):98-100
正利用雷达测速仪检测机动车辆行驶速度,是目前世界上技术非常成熟也是最常使用的检测方法,它可以简单、快速、灵活、准确地测量出机动的车行驶速度。一、雷达测速仪的测速原理雷达测速仪应用了多普勒原理,当一定发射频率的雷达波束射到移动目标时,其反射频率携带了目标速度信息,反射频率与发射频率不同,两者之差称为多普勒频率,多普勒频率与目标的移动速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7.
李龄  李轶 《中国计量》2014,(10):89-90
一、测量方法 将CTM-2002C非接触式测距仪以及GPS标准时间显示屏安装在试验车上,以100km/h左右的速度通过测速区间(测速里程为5km,限速值为100km/h)。区间车速监测系统对试验车进行速度测量并拍照,根据拍照照片可以得到试验车进入和离开测速区间的时刻值,非接触式测距仪测量实际通过里程值,根据式(1)计算可得出道路交通区间车速监测系统现场测速误差。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普勒雷达测速模型具有不确定性和未知外部干扰的情况,建立了机载多普勒雷达测量飞机相对地球速度的状态方程,采用鲁棒H∞滤波器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综合方法,设计了鲁棒H∞滤波器。此滤波器不需要知道外部干扰和噪声的统计特性,并且使多普勒雷达速度测量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得到改善。计算机仿真表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面对短时间、高速度等极端测量条件的挑战,光子多普勒测速系统朝向更大测速范围、更高时间分辨力、更高灵敏度和多点测量能力四个方面快速发展.首先文章详细介绍了光子多普勒系统测速原理和背景;其次对测量速度在100 m/s以上、记录时间为纳秒级的瞬态高速光子多普勒测速系统的经典改进方法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和总结;然后着重介绍时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顶装机动车雷达测速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现场测速误差的原因.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提出了满足现场测速误差要求以及单车道测速区域要求的天线计量技术指标.通过在真实交通情况下的大样本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满足天线计量技术指标要求的顶装雷达测速仪在实际工作中的测量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其现场测速误差能够满足我国相关技术法规的要求,并能有效提高数据获取率以及减少旁车道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流体速度的测量。为减小双光束激光多普勒测速实验系统的测量误差,依据计量技术规范JJF 1059—1999 中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步骤和方法,针对系统的测量结果,从数学模型和测量方法2个方面,分析了流速测量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采用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和B类评定,对测量结果的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得到了测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的原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机动车区间测速技术规范》GA/T 959-2011的技术要求,对其测速误差进行分析,探讨机动车区间测速系统的检定方法并研制检定装置,避免执法部门使用失准的区间测速系统造成对驾驶员的侵权。  相似文献   

13.
正一、概述近年来,由于多目标高准确度测速技术的日益成熟和5G通信、远程计量等技术的落地运用,真实交通流量状态下机动车雷达测速仪的现场检测方法也越来越普及。本文以TraffiStar S290M R型现场测速标准装置为主标准器,在真实流量状态下对机动车雷达测速仪现场测速误差进行测量,通过评估其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二、测量方法依据JJG527-2015《固定式机动车雷达测速仪》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区间测速系统的应用功能基础上,给出了基础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并对关键模块功能指标进行了分析。针对其法制计量属性,提出了计量检测操作方法。对保证产品质量和规范市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DSP的数字化转台伺服系统数字测速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分析了数字测速方法的原理之后,根据转台伺服系统速度检测方法的现状及DSP更适合数字化测速的特点,用DSP对目前广泛运用于转台伺服系统中的数字测速方法位置差分法(即 M 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并给出了具体的软、硬件实现方法.实践证明,由于DSP自身硬件的特点,使得该方法在不改变原有转台伺服系统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即可完成速度测量,且与原有测速方法相比,测速精度提高了 4 倍.该方法简单、方便,非常适用于那些需要高精度速度检测及位置闭环的场合.  相似文献   

16.
目前,测速中最常用的测速方法是使用初速雷达测速或使用天幕靶测速.初速雷达测速通常给出的是换算好的初速;天幕靶作为标识弹道段的区截装置,给出的只是脉冲信号,其测速效率低,不便于数据的自动处理.在研究某测试系统中作者感到,初速雷达测速特别是天幕靶测速给出的结果不能满足数据自动处理的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用计算机控制初速雷达测速和天幕靶测速的电路.该电路可以将初速雷达测出的原始数据和弹丸通过天幕靶时,天幕靶产生的脉冲信号采集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完成数据的自动处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激光测速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受火光干扰,介绍了一种采用激光调制技术和高频选频放大电路的方法来消除火光干扰.该方法在测速系统、大面积弹着点坐标测量甲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肖永生 《中国计量》2009,(3):102-102
一、测量依据 依据JJG527—2007《机动年超速自动监测系统》检定规程,用现场标准测速仪对“火花-Ⅱ”型雷达测速监测系统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9.
JJG 527—2007《机动车超速自动监测系统》规定地感线圈测速监测系统的速度误差检定分为模拟测速信号检定和现场测速计量检定两个步骤.文章建立了地感线圈测速系统模拟测速和现场测速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相应的不确定度来源,做了定量评定和恰当合成,得到了合理的评定结果.研究结论可以对如何降低测量不确定度提供指导,从而对地感线圈测速系统测速误差进行更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20.
机动车地感线圈测速系统是指固定安装在道路上,通过测量机动车经过一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感线圈)按一定距离埋设在路面下的相同规格感应线圈的时间差,计算得出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并自动记录该机动车的图像、速度、日期、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的监测系统[1-2]。此文对地感线圈测速系统进行了现场测速误差测得值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