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首先通过分析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羌族的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及宗教信仰的相生互动关系,揭示了羌寨聚落的美正是这三大因素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羌寨所表达出的山地聚落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及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羌寨聚落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展现了一种悲剧艺术的巨大震撼力,表达了羌民族在困境中的创新精神和这种创新所形成的地域建筑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岷江流域桃坪羌寨典型的羌族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和冬季进行现场测试,对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及热舒适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显示羌族传统民居夏季热舒适度良好,冬季室内较冷、热舒适度较差。  相似文献   

3.
引言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聚居在城市地区1。根据预测,到2050年接近70%的全球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球已经成为城市星球"2。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乃至全人类的人居环境和幸福指数3。近三四十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带来了诸多城市生态问题,如城市空气污染、城市内涝、城市热岛等4,城市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城市人居环境面临挑战5。在此背景下,我国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4.
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是传统民居聚落的存在形式之一。因与水流的亲密联系,呈现出优美惬意的居住环境。本文整理分析与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的成因和美学思考,探究建筑群落与建筑单体的美学形式,从地域特征入手,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寻找河流对于濒水民居聚落的形态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筑聚落形态是许多建造行为在时间上的"拼贴"而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形成过程.从水街、水上广场和楼阁三方面阐述了分析了我国传统滨水建筑的聚落形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滨水建筑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滔  王展 《重庆建筑》2007,(3):32-35
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知识,从地域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碉楼及其所处地域的人居环境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从建筑单体入手讨论了碉楼自身空间结构、功能、形态和建造方式,从而完成从地域到建筑个体的认识过程。这是对巴渝传统城镇发展演变及类型建筑演化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滨水建筑环境的控制与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霞  魏则菘  李跃文 《建筑科学》2007,23(9):98-101,80
以水域空间建筑组群与水体环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控制建筑群平面布局、营建景观视廊、组织天际轮廓线和控制建设强度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滨水建筑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具体手法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石宝寨是长江三峡沿线著名的旅游景点,三峡工程竣工蓄水后,将淹没石宝寨周边的传统街区。利用“跃迁式发展”观念,采用建筑与规划手段来保护及发展当地的文化脉络、空间特色,是参加“建筑与水”国际概念竞赛(UIA)的基本构思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岭南水乡”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存在过或现存的、以连片桑基鱼塘或果林、花卉商品性农业区为开敞外部空间的、具有浓郁广府民系地域建筑风格和岭南亚热带气候植被自然景观特征的中国水乡聚落类型,实际上是“广府水乡”,之所以冠以“岭南”一词,是便于与“江南水乡”对应。小洲水乡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树保护区内。果树保护区是广州市、珠江三角洲惟一保留至今的独特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由珠江和海潮共同冲积形成,故区内水道纵横交错,蜿蜒曲折,并随潮起潮落而枯盈,独特的潮成风貌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区…  相似文献   

10.
水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在屯 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 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文章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 安顺屯堡聚落水环境与水景观营建的4个主 要方面:聚落选址山水相生,主要选址位于 河谷坝子与周边山体交接之处,形成“山— 水—田—林—村”的整体空间格局;因水兴 建重要的屯田安居设施,解决饮用水源、山 地稻耕农作以及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凭借河 流水体参与防御体系构建,利用山水之势抵 御外侵,并人工修筑水渠等方式加强聚落防 御性;理水成景,营造稻作农业湿地景观、水 口园林景观等特色山地水景观。  相似文献   

11.
肖志中  汪云 《华中建筑》2005,23(6):141-144
该文分析和阐述了武汉市武昌临江地区环境及景观建设规划的背景、基本理念和规划构思,并重点介绍了临江地区滨水空间"文脉"和"水脉"的利用、"景观"和"观景"功能的处理,简介了规划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史学艳 《建筑》2013,(2):65-67
本文结合滨水建筑设计工程实践,探讨滨水建筑的设计方法.认为滨水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滨水建筑与城市整体的关系,利用原有城市格局、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的特点,实现滨水建筑与整体环境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传统聚落的国内研究和策略进行了回顾,指出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量化研究是今后的研究趋向,并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古村为例,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探索和总结了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在适应气候方面的建筑经验.  相似文献   

14.
滨水聚落——人类最为普遍的聚居形式之一,其间隐含着诸多社会行为与自然地理之间的关联和成因.为此,文章将以田野考察的形式,对位于重庆长江沿岸的九渡口地区进行调研与记录,并探究其聚落布局的构成缘由及建筑层面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的物理性质与建筑防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水在受热变成水蒸气和受冷结冰后的体积变化以及这种体积变化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并从建筑防水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吴岩鹏 《华中建筑》2023,(9):134-137
要济源市迎恩宫位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脚下,其建筑环境和布局中体现着浓厚的道家思想文化意蕴。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勘察的方式去研究迎恩宫的建筑环境与规划布局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策略,结合本土自然环境条件,归纳总结了在道教的多元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下,迎恩宫整体的选址、空间、形势等与建筑环境及布局文化相关的内涵和美学体现,对当下研究道教建筑布局具有补充价值,同时对现代建筑布局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辛鑫  路红  夏青  任利剑 《室内设计》2020,(5):125-131
藏族水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将自然的水域赋予了具有人文性质的类型划分和空间层级,由此衍生出“水域—社会”的空间结构。文章尝试建立与这一结构对应的“水系—聚落”的三种组织关系,即疏密有度的生存空间、相依相融的生活环境、界线明确的空间划分,以说明“以文教化”在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中产生的作用。总结出“以文教化”的空间特点:自然属性、分类分层、行为活动,及决定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以文教化的作用、人的主观认识、生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8.
建筑入口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连接、过渡部分。文章从空间角度入手,将人们对入口在建筑形态和城市环境中的体验进行分析,总结了入口空间形态的基本属性,探讨了建筑入口对环境的空间融入、中介过渡以及文脉的延续,从而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建筑入口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贵州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 格局正在遭遇被破坏的困境。通过梳理史料与实地勘察,结 合ArcGIS的数据分析,对明代贵州军事聚落的层级构建与分 类、分布规律、布局与选址特征等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明代 贵州有着严密的军事制度,可分为“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 总旗”5个层级;聚落沿驿道呈线性化分布规律,局部以点式 补充;其布局展示出纵深化与环绕状的军事戍防、占平坝与近 水源的农事相地、临驿道与织网式的交通组织等特征;根据聚 落规模大小及功能属性,可分为卫所聚落、屯堡聚落和功能聚 落3类;聚落选址以军事戍防为主导,充分利用贵州特有的景 观资源。从宏观至微观全面认知军事聚落的布局与选址,对于 保护贵州传统军事聚落的景观格局与未来城乡规划的发展具有 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水系统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建筑水系统仍存在难以实现持续稳定达标、中水回用难落地、排水返臭难控制等问题,是百姓生活的痛点.项目通过户内灰水回用、户内环状供水、建筑雨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在建筑水系统内的"微循环"利用,并通过"建筑给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建筑节水节能关键技术"、"建筑排水卫生性能安全保障与排水能力预测技术",解决了建筑给水、节水节能、建筑排水卫生等方面问题,实现了建筑水系统"微循环"体系的优化与重构,通过设备产品、工程示范、标准规范推动了成果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