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双模预测模糊控制在温控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开关控制与模糊控制(FC)相结合的双模控制系统,设计了应用于温控系统的双模控制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梅娟 《控制工程》2001,8(2):26-28
研究了开关控制与模糊控制 (FC)相结合的双模控制系统。设计了应用于温控系统的双模控制系统 ,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某集团20万吨/年硫基三元复合肥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及控制精度,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并通过现场总线(Profibus)组成集散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整个生产过程的集中在线监测和控制。采用主站CPU冗余及监控计算机热备用的方式,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通过采用双模控制、串级控制和比值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控制精度及配料的准确性;在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了生产的安全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加热炉温控制系统的滞后特性,提出了基于组态技术实现的Bang-Bang及PID双模控制方法,实现对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  相似文献   

5.
Fuzzy—PI双模模糊张力控制系统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劲松 《计算机仿真》2010,27(6):216-220
研究多功能卷绕机控制系统,针对自动卷绕线张力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强耦合、时变的复杂系统,为提高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用普通的PID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设计出一种基于Fuzzy-PI双模模糊控制原理的控制器,控制器集PI控制和模糊控制的优点于一身,既消除了常规模糊控制器的稳态误差,又具有模糊控制器动态性能好的特点.并在MATLAB平台上对卷绕系统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Fuzzy-PI双模模糊张力控制系统比常规PID张力控制系统响应快,调整能力强,鲁棒性好,有效地改善了控制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程启明 《自动化仪表》2001,22(11):44-47
研制了由工业控制计算机、信号采集卡等组成的隧道炉控制系统,其采用双模控制、模糊PID等控制方法。该系统具有测控点数多、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操作界面友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机系统的工业控制计算机是冗余技术的一种,称为双模冗余系统。本文提出软件容错技术和硬件冗余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双模控制用于速度控制系统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参数PI控制器。该控制器对传统双模控制的切换条件进行了修正,无论在快速跟踪阶跃给定,还是有效抗负载扰动,均有更为优良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活化炉和加热炉的结构特点;阐述了硬件总体设计及系统功能;论述了双模FuZZy控制规则在慢变化、纯滞后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在模糊控制多相永磁同步电机系统中,负载端突加负载时不能达到满意的特性,为了得到较优的特性和消除模糊控制时存在的稳态误差,以双Y移30°六相永磁同步电机为研究对象,从建立电机的数学模型入手,为六相永磁同步电机提供了一种基于比例积分和模糊控制的双模矢量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结合了模糊控制和比例积分控制的优点,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多相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对双模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响应快、无超调、具有较优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分段线性(PL)系统预测控制问题,提出了PL系统双模预测控制,并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该方法使用混合逻辑动态系统来建模PL系统,利用PL系统状态反馈控制来确定PL系统的受控不变集,并结合双模预测控制方法获得PL系统双模预测控制.该方法解决了系数矩阵的选择问题,不需要满足最终状态等式约束.一个分段线性系统的实例证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集结策略的非线性稳定预测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席裕庚 《控制与决策》2004,19(11):1232-1236
针对有约束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在线计算量大的问题,引入集结策略降低其在线计算量并重点讨论了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指出当控制器的终端状态处于某集合内且集结衰减系数的上界满足一定条件时,其最优目标函数递减.进而提出了一个双模控制律,可使系统渐近稳定.最后,通过仿真对该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建军  刘民  吴澄 《控制与决策》2003,18(2):141-144
介绍了非线性模型预调控制算法结构,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将遗传算法作为优化技术用于受限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的设计。算法采用双模控制策略,将保证预测控制算法稳定性的终点等式约束转化为终点不等式约束,以利于遗传算法的实施。基于不变集理论,给出了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定理。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出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温控对象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智能温度控制装置。它以MSP430F系列超低功耗单片机为核心,采用开关控制结合单神经元PID的双模控制算法,辅以精确的、高分辨率的输入输出通道,从而对温控对象实施快速有效的高精度控制。经实验表明,该装置有较好的温度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本分类技术是信息过滤、搜索引擎等领域的基础,是当下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介绍文本分类相关概念、深度学习相关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传统文本分类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变分自编码器模型和深度置信网络模型(VAE-DBN)的双模型融合的文本分类方法。通过在相关语料集上的对比验证,表明该双模型方法能有效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具有很强的草图识别能力. 然而, 由于草图具有稀疏性和缺少细节的特点, 目前的深度学习模型在草图分类任务上仍然面临挑战. 目前的工作只是将草图看作灰度图像而忽略了不同草图类别间的形状表示差异. 提出一种端到端的手绘草图识别模型, 简称双模型融合网络, 它可以通过相互学习策略获取草图的纹理和形状信息. 具体地, 该模型由2个分支组成: 一个分支能够从图像表示(即原始草图)中自动提取纹理特征, 另一个分支能够从图形表示(即基于点的草图)中自动提取形状特征. 此外, 提出视觉注意一致性损失来度量2个分支之间视觉显著图的一致性, 这样可以保证2个分支关注相同的判别性区域. 最终将分类损失、类别一致性损失和视觉注意一致性损失结合完成双模型融合网络的优化. 在两个具有挑战性的数据集TU-Berlin数据集和Sketchy数据集上进行草图分类实验, 评估结果说明了双模型融合网络显著优于基准方法并达到最佳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不一致性问题极大地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组的整体性能,均衡控制是目前能有效改善电池组间不一致性的唯一办法。在分析了目前主流均衡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针对Buck-Boost均衡电路,提出了以锂电池荷电状态(SOC)为均衡对象的均衡控制策略。同时,设计了一种新式的基于双模型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器的SOC估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均衡控制策略改善了电池组间的不一致性,提高了容量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刘海涛  史清 《测控技术》2007,26(3):40-42
基于定位技术(LBS)业务的增长,使得高灵敏度卫星导航技术逐渐成为热点.分析了辅助卫星导航(Assisted-GNSS)技术,提出了辅助导航定位的解决方案,介绍了Galileo/GPS双模高灵敏度接收机设计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presents the design of digital controllers based on two models: the Petri net model, and the UML state machine. These two approaches differ in many aspects of design flow, such as conceptual modelling, and analysis and synthesis. Each of these approaches can be used individually to design an efficient logic controller, and such solutions are well-known, but their interoperability can contribute to a much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ogic controller design and validation.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case of safety- or life-critical embedded systems, and apart from this, a dual-model controller design can make up redundant system increasing its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