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邓绍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19(2)
禅宗自然现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与无我论.禅宗自然观包括性即自然、修行的自然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等三个方面.研究禅宗自然现的生态美学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吉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0-31,37
神、人、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理清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成为理解这段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哲学作为背景,在文学领域内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三种并存的自然观类型,总结经验教训,以引起当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吉萍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0-31,37
神、人、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理清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成为理解这段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哲学作为背景,在文学领域内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三种并存的自然观类型,总结经验教训,以引起当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岑雪苇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1)
禅宗解脱的实质是生命的自由。通过明心见性、转迷入悟的途径,心灵摆脱烦恼业障,进入无我境界,从而体验到一种想象的自由。这一过程在很多方面类似审美活动,在体验上具有审美自由的特征。但禅宗的解脱,以及解脱所达到的审美的人生境界之可能,其关键在于生命主体的自我消解。无我的或曰没有主体的自由,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因而,禅宗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和实践,其价值仅仅在宗教方面和美学方面。 相似文献
5.
张涛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4):35-38
顿悟是禅宗"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顿悟的实现就其忽然默契来看,是刹那间的当下体验;就其修行的过程来看,却是极其艰难的。在顿悟中参禅者获得了生存智慧,它是在日常工夫中才体现出的涅槃般若。顿悟作为本体智慧与日用工夫的合一,它不是参禅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它也不单单是个人的解脱和精神逍遥,而是指向着一个开悟的世间状态。 相似文献
6.
试论禅宗的"不立文字"及其美学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路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12(2):39-44
论文从禅宗“不立文字”的语言观出发,概括出禅宗语言含蓄美、口语美、无言美的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邓喜道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53-55
马克思在批判旧自然观的基础上,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运用辩证法考察并阐述了人化自然的内容和形式、历史与人化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等问题,从而使他的人化自然观具有了辩证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谢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9-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思主义自然观理论的发展。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的环境并没有像当下这么恶劣,他们却有预见性地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构想,对当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概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炽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很深远的预见性,对解决生态问题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发展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新阶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由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逐层展开。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萌芽于西周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博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性通天、天人和谐、以人顺天、天人感应等主要方面。“天人合一”范畴蕴含着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平等观、尊重与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提出“海绵乡村”理念,意指乡村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具备吸水、渗水、净水、蓄水功能,能够适应雨水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其建设目的是实现城市、乡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考古与走访,解析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合肥淮军圩堡唐五房圩在存水、排水的技术手法,得出结论:现代海绵乡村理论提出的相关措施与手法在传统生态治理中已体现并应用。该实例中的传统生态营造理念与手法可以科学地指导现代规划设计,保护并传承中国建筑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丁春平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883-887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如“知足、知止”、“物无贵贱”、“慈而重生”、“心和、逍遥”等。道家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知足、知止”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伦理观,“物无贵贱”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公平消费”伦理观,“慈而重生”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生态消费伦理基础理念,“心和、逍遥”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重视精神消费。真正发挥它在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课堂教育、实践体验、环境合力等多个路径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张鸣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14-18
生态美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一个是和谐的视角;一个是整生的视角。和谐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探讨主要集中于美感的心理层面;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是一种审美生理快适感和审美心理愉悦感相统一的快悦通感。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两个视角是互补交融的。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9-20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的整体、和谐、适度等观念对于今天面临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天人合一"又不等同于现在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有自身的理论困境.因此,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辩证研究,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多渠道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蔡夏璐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3):65-67
针对高校美育的重要性,介绍了高校美育中音乐美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高校中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和在高校中加强音乐美育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孙中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7):1-6
论述了墨家“无天陷”的哲学议论、“世界本原在物中”的物概念,认为《墨经》物概念是无神论、人智论,并将《墨经》物概念与墨子天志观、东西方世界本原论、现代物质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墨家认为的“物运时空须辩证”、“人生本质是劳动”、“七情六欲求适中”的积极的宇宙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何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1-43
"生"和"死"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而安乐死除了它在医学上和法律上的讨论之外,背后所蕴藏的生死哲学,更是人们应该关注的。安乐死提升了人们的死亡品质,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能够让人们正视死亡,进而思考人生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人们应该拥有的合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罗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6-27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人类科学到今天仍不能确切地证实外星人甚至外星生物的存在。根据智慧文明学习与融合的特征,假设宇宙中存在许多智慧文明,则目前任何文明的发展都尚未达到互相接触的程度.如果科技发展存在极限,则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