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正>一、材料产业与材料研究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材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先导,但在各种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各种环境排放。以中国2012年的统计为例,主要材料相关行业的能耗与排放在全国工业行业总量中均占有显著的比例。例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主)占全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材料生命周期分析数据库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周期分析作为广泛使用的环境管理工具,用于定量化评价产品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潜在环境影响,其具体应用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和不同技术水平的相关环境负荷数据和评价方法体系数据的支撑。在系列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撑下,调研了典型材料生产的环境负荷数据,开展了中国材料环境数据库(SinoCenter)的研究,建立了中国材料生命周期分析数据库平台。数据库包含公用系统,典型材料(钢铁、建筑材料、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联接材料)等70多个数据集,近十万条环境负荷数据,并简要介绍了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及数据库的技术和商业应用。  相似文献   

3.
环境材料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材料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环境材料的研究方向就是既要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要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尽可能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并在材料的提取、制备、使用直到废弃与再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介绍了环境材料概念以及各国通过在原料-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推动环境兼容的产品的研发实现产品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性的概况,以及生态环境材料研究开发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命周期评价(LCA)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霍李江 《中国包装》2003,23(1):42-46
本文阐述了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国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自1998年起,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的支持下,对于我国钢铁,水泥,铝,陶瓷,建筑涂料等几种典型材料的环境协调 评价(MLCA)研究正式启动,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材料环境负荷指标表征和计算方法:对典型材料进行了基础数据调研,汇总计算和MLCA评价;初步建立起我国MLCA数据库,并开发了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估软件,主要介绍该项计划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今后国内MLCA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采用eFootprint软件,对比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包装袋、PBAT/淀粉(质量分数为75%的PBAT与质量分数为25%的淀粉共混)包装袋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定量分析PBAT基包装袋的环境影响.结果显示,PBAT/淀粉包装袋在CO2排放和初级能源消耗(PED)两个指标上改进空间较大,分别较PBAT包装袋可减少14.53%和6.44%的环境贡献量.PBAT基包装袋对初级能源消耗(PED)、CO2排放、水资源消耗(IWU)的影响较大,每生产1 t PBAT包装袋的指标数值分别为9.47E+4 MJ、4.18E+3 kg、4.52E+3 kg,每生产1 t PBAT/淀粉包装袋的指标数值分别为8.86E+4 MJ、3.81E+3 kg、5.04E+3 kg.PBAT包装袋ECER-135综合指标值为1.36E-8,PBAT/淀粉包装袋ECER-135综合指标值为1.25E-8,这表明使用淀粉改性后,PBAT基包装袋的环境负荷降低了8.1%.PBAT基包装袋造成的环境负荷主要来源于颗粒生产阶段,在颗粒生产阶段的综合指标中,其SO2指标占据环境负荷的首位,其次是PED指标,因此,应关注其碳排放、SO2、PED、NOx及COD指标值.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环境材料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目标、出发点、概念的内涵及其判据,明确提出了环境材料研究的方法,指出环境分析是环境材料研究的核心特征和基本要素,并给出了环境材料研究的定义.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旨在促进环境材料学及其学科范式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常用的0201型瓦楞纸箱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并对不同回收处理方案所得的环境负荷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和SimaPro 8.5软件,采用Eco-indicator99生态指数分析法对瓦楞纸箱从原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整个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当回收利用率达到70%时,每功能单位的瓦楞纸箱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环境负荷的单一值为8.91,其中生产阶段所产生的环境负荷最大,约为3.39;运输阶段次之,约为2.89;废弃阶段为2.63。当回收利用率仅达45%时,每功能单位瓦楞纸箱的环境负荷增加至9.33,相较之下环境负荷增长了4.71%。结论 提高瓦楞纸箱的回收利用率将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万佛  庄宇 《工业工程》2006,9(4):89-93
为了解决材料工业生命周期评价中普遍存在的环境负荷数据向环境成本转换问题,在清单分析中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材料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评价模型.并以西北地区一家材料工厂为例,把通过实地调查的直接计算结果与模型输出结果相比较,证实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分析了评价模型对于生成评估报告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材料产业与材料研究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 材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先导,但在各种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各种环境排放。以中国2012年的统计为例,主要材料相关行业的能耗与排放在全国工业行业总量中均占有显著的比例。例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钢铁工业为主)占全国总能耗的16.92%,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11.34%,  相似文献   

11.
崔素萍  李琛 《中国材料进展》2011,30(8):35-41,49
以水泥材料及其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开展水泥生产过程生命周期分析(CLCA)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解决水泥生产全过程资源、能源消耗与综合利用、废物排放等环境负荷定量分析的难题,突破系统分析软件等实用技术,建立了水泥材料生命周期基础数据库和异构数据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出水泥生命周期分析和水泥基材料生态设计系统软件工具,实现了水泥生产流程环境负荷辨识改进、低环境负荷的硅酸盐-硫铝酸盐-辅助胶凝材料复合体系水泥基灌浆材料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环境协调性评价(LCA)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系统的环境管理工具,环境协调性评价(LCA)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LCA的方法,并对我国LCA方法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命周期评估(LCA)与生态环境材料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骁  黄可龙  肖松文  马荣骏 《材料导报》2000,14(11):22-24,18
生命周期评估(LCA)已经发展成为系统评价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环境影响的关键工具。详细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估及其研究现状,尤其是生态环境材料开发、材料生命周期评估、生命周期评估软件系统开发。最后就我国LCA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LCA在环境标志认证与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了典型包装物LCA的应用模型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林宁 《标准科学》2013,(8):63-65
本文通过将信息生命周期模型引入风险评估过程,为企业提供一套全新的风险评估方法。希望通过该方法的引入,能促使企业降低风险评估的成本,并减少资产遗漏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包装生命周期评价的实施步骤和过程,为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提供依据。在分析整体包装解决方案设计开发和生命周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包装总成本最低、包装减量化和无毒无害、包装可重复利用或回收再生原则,提出方案设计应满足现代绿色物流和绿色包装制度对包装的要求及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瓦楞纸箱生产工艺生命周期评价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框架,采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末端计量方法(LIME),对瓦楞纸箱生产过程的物耗、能耗及向环境排放的计算与特征化分析,对瓦楞纸箱生产工艺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其所导致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化石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酸化和富营养化。进一步对瓦楞纸箱生产过程中制板、印刷和成箱3工序的环境影响量化指标值做对比分析,指出了各工序导致环境影响的主要原因。并在瓦楞纸箱设计、生产工艺、废气和污水处理以及噪声治理等方面,为改善瓦楞纸箱生产工艺的环境性能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作业的环境污染因素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BC为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作业的环境污染因素识别方法(ABLCI)。这种方法强调以作业为产品与环境污染问题之间的桥梁,将产品和过程通过作业与环境污染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一切材料、能源、信息和人员输入在产品的每一个生存状态中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作业中得以辨认,为ISO14040中的生命周期环境污染因素识别的实施提供一种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