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网络环境中,P2P下载软件流量占用了宽带接入的大量带宽,这造成了网络带宽的巨大消耗,因此,对P2P流量的检测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协议多阶段的深度数据包检测的P2P流量识别的方法,该方法较已有方法具有识别准确度高、执行效率高、扩展性强的特点.基于这种方法,实现了一个多协议可扩展的P2P流量识别系统,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小世界规律和幂率特征,该文提出了P2P超级节点检测方法IPS.IPS通过分组抽样检出P2P种子节点,然后根据P2P节点间的流量关联特征检出其余的P2P节点,并将连接度大的P2P节点作为超级节点输出.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实验验证了该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当前网络中P2P流量的占比情况和给网络带来的压力,指出了实际应用中网络流量识别技术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深度分组检测技术和流量特征识别技术的实现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云计算平台Hadoop,采用MapReduce分布式并行计算架构,构建了将深度分组检测技术和流量特征识别技术相结合的P2P流量识别系统的设计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P2P流量,并且在面对大流量时拥有比单机识别更快的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4.
P2P流量的检测和管控是随着P2P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传统的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导致各种新的P2P流量检测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传统的P2P流量检测技术以及其存在的缺陷,然后重点提出了用于检测网络层数据包的多尺度分析模型.多尺度分析模型通过提取疑似P2P流量可以缩小P2P流量的检测范围,提高P2P流量的检测效率,提高P2P流量检测效率,并且结合决策树对疑似P2P流量进行协议分析达到有效识别和分类的目的.最后提出了P2P网络流量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高效准确地完成对P2P流量的粗识别,但对P2P流量的精细化识别研究较少。该文首次将近邻传播(Affinity Propagation, AP)算法引入该领域,在Hi-WAP算法的基础上融合半监督聚类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加权半监督近邻传播(Hierarchical Weighted Semi-supervised AP, Hi-WSAP)算法的P2P流量精细化识别方法。该方法仅利用10个可快速计算获取的网络流特征对P2P流量按应用进行半监督聚类。两组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准确率高,时间复杂度低,为P2P流量的实时精细化识别提供了一种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应用模糊识别模型来对P2P流量进行检测的方法,将网络数据包分为P2P流和非P2P流,利用模糊理论中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将这些数据包进行二分类。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说明了采用模糊识别方法进行P2P流量检测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P2P应用的长期研究,根据P2P节点自身的特点选取了其中典型的特征属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模型的P2P节点识别方法。由于该方法是统计分析传输层数据分组的特征,因此对于采用加密或非加密的P2P应用的网络节点识别均有效。通过实验验证,与基于端口和基于负载特征的流量监测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体现出了较高的准确率和较低的漏报率及误报率。  相似文献   

8.
P2P流量检测技术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P2P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网络的负载,影响了网络的性能,因此,对P2P流量进行分析及控制十分必要。在介绍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对目前几种主流P2P流量识别技术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阐明了流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将不同检测方法相结合以满足一定准确率和效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准确识别对等网络(P2P)流量对网络流量控制有着重要意义。针对P2P流量提出一种高准确度的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统计报文首部ASCII码出现的频率,提取出一个256维的统计特征,结合数据流量的传输层特征,使用决策树算法对流量进行分类识别。在识别过程中提出数据分块的思想,提高了识别的正确率并且能够统计P2P流量流经的端口。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多种流量混杂的情况下识别出P2P流量,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布式哈希表(DHT)的结构化P2P网络是目前研究热点,但是DHT机制实现比较复杂,更重要的是节点频繁的加入或退出所造成的网络动荡会对系统的网络造成巨大的压力,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很差。文章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P2P网络模型,该网络模型分为两层,其中上层是结构化Chord网络,下层中心化网络,该网络结合了结构化和中心化P2P网络的优点,弱化或克服了两者的缺点,在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查询效率等方面的性能都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李广华  朱志祥 《通信技术》2009,42(5):169-171
P2P网络的出现,成功地实现了可扩展的网络应用设计,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范式。然而,P2P也面临着如何高效和公平地利用网络资源的挑战。特别是,缺乏明确地与网络供应商进行沟通,P2P的应用程序可能会消耗太多的带宽,使网络运营商负担不起,导致供应商采取很多限制P2P的措施。文章提出了一个简单,轻量的P4P结构,以便更有效地与网络供应商合作,最终更加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2.
P4P技术简介     
与传统的两种思路,即P2P应用感知物理网络状况,或者运营商网络限制P2P流量不同,P4P将P2P应用和承载网联合设计,一方面使P2P应用利用网络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减少了网络骨干线路上的负载,从而显著地提高ISP的网络效率。本文从P4P的背景、起源、架构、发展前景等方面对P4P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对等网络(P2P)是一种构筑于底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虚拟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具有互操作性的自组织系统。现在,运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P2P技术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它也浪费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为了让P2P系统更高效的运行,同时降低网络的流量,本文介绍了P4P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对P2P技术的研究,指出了P2P应用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P2P构建应用层组播网络,应用于流媒体数据分发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Banacast是针对广电行业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可运营网络电视系统,采用优化的第四代P2P双向传输网状结构,提供运营成本低、运行稳定、用户接入速度快的视频直播服务,同时提供智能EPG、安全监控,用户统计、收费计费等功能.实际系统测试结果表明,Banacast系统能在较低的硬件配置下为大量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直播服务.  相似文献   

15.
周开宇 《电信科学》2007,23(5):6-10
随着P2P文件共享应用的泛滥,P2P应用大量占用了基础网络运营商的核心带宽,并在影响运营商利润的同时影响了P2P技术的继续发展.本文介绍了一种P2P流量优化技术--P2P缓存系统.通过对P2P流量进行缓存过滤,可使P2P流量占用的核心网络带宽大大降低,从而解决P2P文件共享同基础网络运营的矛盾.本文讨论了P2P缓存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P2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超过了Web而成为在流量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型应用。同时,P2P技术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互联网,还间接地延伸到了电信网和广电网。使用P2P技术的新业务对传统领域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协助解决了三网融合的技术瓶颈。ENUM技术作为跨越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基础性架构,是融合网络的一条重要的技术途径。将ENUM技术与P2P相结合,可以使P2P共享的优势延伸到电信网络,加速网络融合。  相似文献   

17.
P2P搜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P2P搜索的拓扑结构和搜索算法等相关知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基于不同P2P结构的搜索算法作了简单的对比和分析。并针对现有搜索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设想,最后对影响搜索算法的因素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8.
P4P技术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柳明 《中国新通信》2008,10(15):79-82
与传统的两种思路,即P2P应用感知物理网络状况,或者运营商网络限制P2P流量不同,P4P将P2P应用和承载网联合设计,一方面使P2P应用利用网络的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减少了网络骨干线路上的负载,从而显著地提高ISP的网络效率。本文从P4P的背景、起源、架构、发展前景等方面对P4P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纯分布式P2P网络的路由效率,减少因为节点频繁的加入和退出而产生的网络不稳定性,提出一种两级混合路由算法,该算法结合了非结构化Flooding路由算法和结构化的Pastry路由算法的优点,将整个网络分为两级,即虚节点网络和子节点网络,分别采用不同的路由算法,实验证明该路由算法能减少路由过程的中心热点效应和不稳定性,有效提高路由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P2P文件下载和P2P语音通信的崛起,P2P成为互联网应用最大的热点之一.P2P成功的根本在于建立了新的计算模型.本文从P2P计算模型入手,通过分析P2P计算模型和互联网的同构性,指出P2P计算的核心优势和目前存在的缺点,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P2P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