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钦 《治淮》2006,(11):6-8
理念:治理淮河历来是河南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淮河流域是河南省四大流域之一,全省境内,淮河流域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淮河流域面积的33%,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3%,涉及信阳、驻马店等11个省辖市;河南省在淮河流域内有耕地6472万亩,占全省总耕地的59%,有人口567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流域内有京广、京九、西宁铁路,京珠、沪陕高速公路和106、107国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是河南省主要的农业、能源、工业基地。淮河流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飞  万一 《治淮》1998,(6):19-20
淮河流域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淮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故频频发生,进入90年代后,水污染危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实测,1993年全流域污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年,主要污染物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150.14万吨/年,已远远超出淮河的纳污能力。淮河流域水污染特点是以有机污染为主,工业污染占总负荷的70%,主要污染行业有造纸、酿造、制革等。因此,解决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根本出路是治理污染源。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把淮河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之首,同时在淮河流域范围内掀起了治污高潮。自1994年以来,国务院环委会在淮河流域召开了3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召开了4次  相似文献   

3.
袁国林 《治淮》2001,(2):3-4
回顾治淮50周年辉煌成就,感慨万分;展望治淮未来50年,思绪万千。 淮河在我国七大江河中是一条不大的流域,但在中国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域,历朝历代都把淮河的治理纳入治国的重要方略之中,这是由于淮河流域的经济、地理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淮河又是在我国大江大河治理中比较困难的一条河流,许多有识之土提出过治理淮  相似文献   

4.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内人口密度居全国各大江河之首。在安徽境内,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和人口占全省的50%以上,淮河曾给这里的人民带来过幸福,也带来许多苦难与灾害。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的人民遵照“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对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我省地处淮河中游,上游来水量大,境内河道湾曲,河槽狭窄,泄洪量小,在统一规  相似文献   

5.
《治淮》1998,(1)
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是国务院治理淮河水污染的一个重要部署。《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要求1997年年底全流域COD排放总量削减40%,降到89万吨。 为此,淮河流域水资源保  相似文献   

6.
程绪水 《治淮》2004,(12):10-12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进行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大江大河,列入了"九五"、"十五"国家治理重点.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安徽省蚌埠市组织召开了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揭开了淮河治污序幕,经过10年努力,淮河流域严重水污染局面得到了初步控制.10年后,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今年7月淮河中下游出现的水污染过程,反映出淮河治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最近,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讲话中指出,淮河流域的总体治理目标,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水污染,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再造一条山清水秀的新淮河.这不仅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也是对水资源保护工作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郁丹英  贾利 《治淮》2009,(12):7-7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淮河水污染问题,淮河也成为我国第一条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流域。1994年5月,在蚌埠召开的第一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现场会及第五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会议,正式拉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从“九五”开始,淮河就一直是水污染治理的重点。2004年10月,国务院在安徽蚌埠再次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  相似文献   

8.
正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是古代"四渎"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大河,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省境内淮河干流长达427km,淮河流域面积8.83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33%,占全省总面积的53%,流域内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59%和60%,有郑州、信阳、驻马店、周口、商  相似文献   

9.
《治淮》1999,(9)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把淮河治理列入“三河二湖”治理之首,提出“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到2000年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的战略目标。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使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走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制化轨道,经过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  相似文献   

10.
淮河是我国最重要的大河之一,淮河流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淮河治理的新纪元,经过70年的持续治理,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落后水利面貌,为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回顾了70年治淮的光辉历程,梳理了治淮重点工程及其发挥的效益,总结了70年淮河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效益以及经验,并对下一步淮河防汛抗旱工作作出展望,为今后淮河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利》2003,(21):17-19
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洪涝灾害严重,防汛抗洪工作关系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淮河治理,毛泽东同志1951年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拉开了淮河治理的序幕.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先后召开了4次治淮治太会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流域治理的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治淮》2000,(10):4-6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5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两次作出战略性决策,十次召开治淮会议,多次组织编制流域性治淮规划,组织并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治淮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产、航运、发电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体系,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陆过保 《治淮》1997,(8):23-23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曾三次亲临淮河流域进行环保执法检查。为了实现1997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2000年淮河水体变清的目标,淮河流域关闭了“十五小”企业4987余家,其中5000吨以下小造纸厂1111余家。从上述数据看,关闭了众多的工厂,看起来对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其实这是帮助淮河人民,讨回20年的环境保护欠帐。 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工业企业的污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1991年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能力以及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除涝标准,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理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当前淮河的防洪除涝形势依然严峻。本文通过对治淮19项骨干工程完成后淮河中下游防洪除涝形势的分析,提出淮河中下游进一步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宏明 《治淮》2006,(3):15-16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给沿淮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把淮河污染治理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之首,要求1997年底实现全流域工业泻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流域各主要河段、湖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相似文献   

16.
王朝晖  常玉霞 《治淮》1999,(6):20-21
举世瞩目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淮河的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并多次召开有关部委参加的“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督促和检查沿淮污染源治理。在领导小组各部、委和流域四省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1998年是淮河实施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的第一年,达标后的水质与“达标”年相比的数据是检验淮河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1998年逐月省界监测数据,对淮干和省界河段水质进行评价,并与1997年(淮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年,简称“达标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豫、皖、苏、鲁四省出境河段水质分别评价,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治淮》1992,(2)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今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党政军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在抗洪斗争中,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建设的大量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两流域治理中的问题,主要是防洪除涝标准低;河湖围垦、人为设障严重,排水出路不足;流域统一管理比较薄弱;有些城市、企业及交通等设施建在低洼地,防洪能力低。为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国务院决定,从今冬起,用十年和五年时间,分别完成治理淮河和太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淮河是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流域,安徽位于淮河中游,省境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治淮成就,但从近几次淮河中等洪水的汛情来看,淮河仍远未实现"修好"的目标.本文从淮河变迁入手,分析流域洪涝成因,对淮河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利》2003,(21):20-21
江苏省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境内流域面积6.5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4%,共涉及8个市、58个县(市、区),拥有人口4100多万人,耕地326.7万hm2.国务院召开会议,具体部署加快淮河治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保障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建武 《中国水利》2005,(18):28-29
淮河流域地理和气候的特点决定淮河治理的特殊性.河南处于淮河上游,其淮河治理的速度和成效对治淮大局至关重要.河南治淮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形成了全面推进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