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根据方山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获得规划目标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农、林、草面积比例由基准年(2005年)的7.2∶31.6∶1调整为规划年(2010年)的6.3∶32∶1,农村居民用地有所减少,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韩璐  费明明 《资源与产业》2013,15(4):143-148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采用完美贝叶斯均衡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决策博弈模型,并对生态型土地利用方式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用地单位、用地单位与农民3种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多种土地利用决策的最优策略组合,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和集约化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结果表明,策略1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又没有来自农民或用地单位的阻碍,是最优策略组合,其总收益达到最大;策略5虽然使博弈双方都增加了博弈成本,但也能达到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3.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根据方山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获得规划目标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农、林、草面积比例由基准年(2005年)的7.2:31.6:1调整为规划年(2010年)的6.3:32:1,农村居民用地有所减少,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北省清河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指标体系分析和测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界定了挂钩规模的允许范围,并对项目区增减挂钩的布局进行了安排。研究结果表明,清河县农村建设用地有较大整理复垦潜力,通过挂钩能满足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最终得出挂钩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一项重要手段,最终可以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使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本文可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内容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省如皋市1998—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结果,该市土地利用总体上呈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小和居民点用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通过建立的如皋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得到其2010年和2020年两个规划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这可为如皋市“十一五”土地规划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具体矿区的农业土地利用为对象,采用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的方法,研究该矿区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的定量关系,同时探讨矿区经济发展中农业土地利用最优结构模型建立的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矿区土地资源、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定量综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有序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吉林市2008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建成区城镇地籍更新数据,以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同时运用信息熵对吉林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有序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船营区、丰满区和昌邑区的利用效率达到最优,龙潭区因存在土地产出不足,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吉林市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整体较低,昌邑区因建设用地比重大,有序性在各区中最低。建议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实施,使土地利用结构向有序性转化,积极实施退二进三的政策,保证各用地类型数量的均衡协调。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以陕西省府谷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省府谷县土地利用状况的实地调查,借鉴全国各地节约集约用地措施,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调查结果表明,府谷县建设用地存在供需矛盾加剧、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且整治难度大、城镇用地扩展困难等问题.为加快府谷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体系的建立,推进城市产业转型的进程、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二是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用地标准;三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五是探索未利用地的差别化管理政策,拓展城市用地空间.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目前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占地面积偏大,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土地收益分配欠公允.为实现城市化发展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建议甘肃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优化土地配置;严格保护,确保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调整布局,发挥城市用地的最大效益;统筹兼顾,促进城郊和谐发展;优化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矿区土地利用过程是碳源增加过程,如何采取有效的矿区复垦模式增加矿区碳汇能力成为矿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尝试利用马尔科夫(Markov)过程优化用地结构方式提高矿区碳汇能力。研究得出矿区碳汇能力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顶层设计目标模糊、矿区损毁土地复垦方案针对性弱。按照鼓励、限制、禁止开发的区域划分要求,在各类不同区域,以效益最大化和不降低矿区的碳汇水平为目标,根据地类特点,进行增减浮动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来提高矿区土地汇碳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缺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灵活性,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遭遇不同困境。研究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禀赋特点及其供需矛盾,以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抓手,从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两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规划模式:一方面从协调区域之间土地供需关系入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区域协调互补的指标调剂机制;另一方面,从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入手,加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力度,以产业升级带动用地结构优化,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该模式可在整个国土空间上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推动发展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社会制度、自然、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以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情景分析的概念和步骤,设计了2006-2020年商洛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4种不同情景,并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各情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情景分析在商洛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具有可行性,在宏观市域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确定中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稳定现状基本农田布局的思路为基础,研究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方法。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区位条件、坡度及连片性等因素,构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潜力评价,借助GIS技术获取评价指标值,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比较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以农用地分等利用等指数和集中连片性为检验内容,调整后基本农田中优质耕地比重由38.51%提高到45.35%,集中连片耕地比重由27.81%提高到30.56%。研究优化了当地的基本农田布局,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农田调整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1996年详查数据和2006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38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浙江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运用弹性规划的理论,建立灰色线性数学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最后,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以土地发展权理论、协同论为指导,探讨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产业与人口集聚中的农村土地统筹流转问题。嘉兴市“两分两换”的做法,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符合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也面临资金压力、土地规划限制等问题,需要从“人的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的角度,建立农村土地统筹流转的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土地发展权价格形成与评估机制、各方利益协调机制、集约用地与耕地保护机制、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逐步宽容约束法(GECM)为基础,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涉及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结构、宏观计划等方面约束条件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对广州市花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逐步宽容约束法协调了各区域、部门之间的目标冲突,实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合理配置;同时,指出未来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总体变化不大。通过该方法对现有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土地利用技术水平,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与空间资源,促进花都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1999年、2003年、2009年3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技术分析10年间建设用地变化的动态信息,得到建设用地扩展侵占耕地、草地、其他用地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然后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政策制定3方面分析对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产生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飞  孔伟 《资源与产业》2010,12(6):173-178
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影响较大,测算区域农地非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扬州市农地非农化规模较大,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可以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扬州市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1996-2004年扬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扬州市农地非农化引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估算和比较。研究表明,9年间扬州市共有17 450.91 hm2农地实现非农化,并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15.47×106元。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来看,废物处理价值减少最多,娱乐文化价值减少最小;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来看,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非农化造成的损失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