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宁 《建筑与文化》2012,(11):80-81
"巨石"建筑是当代建筑中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它的大量涌现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主导下的美学变迁有紧密联系。原始的巨石建筑是古人对于"崇高感"的朴素表达,而当代建筑则体现了利奥塔后现代美学对于"崇高"的重新诠释,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花港茶室、佛顶寺天王殿、原始棚屋以及何陋轩的形式比较分析,试图探讨这些建筑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并回顾冯纪忠对于原型、建筑的本质与本源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秦蕾  杨帆 《城市建筑》2013,(21):29-30
本文介绍了"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有关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专题研究展"中国当代建筑展览文献展"的概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状况、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展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纪念性的建筑来表达作为群体的社会文化与作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在当代语境下,对建筑纪念性的表达是残缺的,其表达方式缺乏对于建筑纪念性"意义"的原真性体现。该文通过对纪念性建筑的现状分析,探讨通过重塑"意义"的手段来表达当代语境下建筑纪念性的方法,并从"文化"与"纪念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人们对纪念的具体诠释中可以看出时代的精神面貌。人们通过具有理念"的角度解读"意义"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5.
杨涛  杨昌鸣  滕军红 《新建筑》2012,(5):116-118
建筑以人为本,风格当随时代,这两个基本原则揭示了建筑界的一个普遍"常识",即"风格"是果,不是因。历时150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新风格"探索历程说明:中西成熟的建筑"风格"不是中国现代建筑"新风格"的来源;当代中国建筑应该放弃无果的"风格"借鉴,思考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和风格紧随时代,专心研究当代中国人及社会对建筑所提出的真正要求如此,中国当代建筑的"新风格"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相似文献   

6.
杨秉德  池丛文 《华中建筑》2009,27(11):60-62
使用Sketch Up软件电脑建模图式语言表达模式,剖析2000年以后建成,具备完全不同的功能要求、环境要素与构思出发点,但是均使用"建筑领带"设计手法创作的优秀建筑作品,论述当代建筑师应用"建筑领带"设计手法的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诱人的轻巧     
范东晖 《世界建筑》2011,(2):138-139
"轻"正在成为当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通过轻、光、短暂、流动这几个关键概念对当代轻建筑进行剖析,指出除去建筑永恒创新的主题,社会的流动性是导致轻建筑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建筑是什么"的追问中思考"建筑该怎样":建筑是"容器",在给人便利舒适使人乐在其中时要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建筑是"综合体",可从产业联结、功能转换、追随技术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建筑是"具体化的时代相",当从经济、面向平民、强韧等角度来反思当代建筑。  相似文献   

9.
约翰·索恩(1753-1837)是一位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英国建筑师。他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在《建筑学演讲》中,其核心概念是"初始原则"。从索恩对洛吉耶原始棚屋的模仿,到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再到个人风格的极致化,本文分析了这一过程及相关的理论,指出初始原则在索恩的建筑创作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模式"和"视觉至上"思潮的强势介入下,建筑的本土性、民族性日趋消解和扭曲,本应隐喻的传统元素也荡然无存。文章试图在符号学的角度下,从现代审美意象出发,探究传统文化与当代建筑设计的关联性,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意在寻求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正确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自然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66-167
建筑师不要想去做传统的"中国性"建筑,而应去做当代的"中国性"建筑。  相似文献   

13.
王晓昉 《山西建筑》2007,33(28):41-42
通过对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思想的分析,特别是其中关于类型学与城市纪念物的理论研究,从中得到了一些处理"当代"建筑与"历史"建筑关系问题的启示,并以此理论指导一个抗战文化研究中心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代建筑发展现状,阐述微建筑发展趋势,从批判性反思的视角论述其意义。文章重点描述了微建筑的特征:轻质、高效、可适应性与精致、可变、多义空间,并指出其发展潜力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原型建筑之进化——浅析BIG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世界建筑》2011,(2):18-21
本文试从"建筑进化论"与"原型进化"两个概念分析丹麦设计事务所BIG的思想哲学与设计方式。"建筑进化论"解释了BIG事务所在营造微城市模型、整合城市资源、回应城市需求过程中不断演化的具体思想。"原型进化"则介绍了BIG围绕模型与概念库而展开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尹培如 《新建筑》2013,(6):140-143
受明末园林美学的启发,为使当代建筑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达至更抽象的平衡,尝试直接取法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新路径。借助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的理论优势,针对建筑设计的专业特点对此"六要"进行必要的梳理与整合,将气、韵、意、景、笔、墨等组成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层次性的范畴系统,为构建当代语境下的民族化建筑美学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续<南方建筑>2D08年第4期P21)   仿生建筑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场所,也是人类知识的重要来源.从人类最初的木结构棚屋,到当代的摩天楼和航天飞机,自然界一直是人类获取各种资源和能量的补给所.……  相似文献   

18.
段威 《新建筑》2013,(5):108-112
从建筑实践出发,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和传媒文化的变迁及其与当代建筑实践的关联。发现政治景观和消费文化是影响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两条主要线索,并分别以这两条线索结合实例展开分析,以批判的视角挖掘和探讨了近年建筑宏大叙事与媚俗之风形成的深层原因,即一种核心"价值"的缺失。对这个问题,当代中国建筑师应积极反恩.应倡导谦和而自信、批判而继承、积极而从容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  相似文献   

20.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