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丁圆 《中国园林》2021,37(11):23
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 学和艺术融合的应用型学科。作为艺术类院校的中央美术学 院,风景园林在教育强调科学理论的基础下,突出以“美”为 核心的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素养训练和“行走-感知-设计” 的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探索从艺术创作思维到设计策略为一体 的风景园林特色教学体系。强调身体力行感知风景园林的“土 地感”和获取场地综合信息的敏感度,发现美的眼界和创造美 的心境,结合科学理性的分析,提高应对复杂社会问题和风景 园林专业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三种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思维特征,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总结提出其科学、艺术、工程的三位一体属性;从风景园林的自然、人文、营造的时间进程,分析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前瞻超越式的时间思维;从风景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的特征,把诸多问题事件、甚至是貌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事件,置入同一空间予以“同时”思考,总结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立体交叉式的空间思维;指出与大多数理工学科自成一体、回路闭合的逻辑思维的不同点,提出并分析了风景园林的非闭合发散式的逻辑思维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西方电影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使用由来已久,而西方拍摄的中国题材的动画电影更是与之密切相关,电影中的中国城市空间和建筑场景直观地展示了中国古典城市和建筑的风貌。文章研究并分析了西方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艺术再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西方动画电影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也经历了从粗浅到细致的转变,凸显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刘洋  谷莉 《建筑科学》2022,(7):169-170
<正>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文化与科技的快速发展间接促进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文化传播形式日渐多元化,融合化。动画电影作为现代语境下的艺术形式,已成为当下主流文化意识传播的载体之一,应该更加注重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动画电影作品。古建筑元素是对动画电影民族化注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动画电影场景的设计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考虑古建筑与动画场景设计的有机融合,有助于促进我国动画电影的个性化与民族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尤  章明 《风景园林》2024,(3):51-59
【目的】基于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的模式转型,以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学科定位调整,拓展面向建成环境再生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在建成环境再生中的引领作用。【方法】在理论上,结合场域理论(field theory)和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指出城市建成环境再生范式的三大转变,即“场域”关系的视角转变、城市更新的路径转变、设计主体的身份转变。在实践上,依托从上海“一江一河”到全国“大江大河”的滨水空间营造、街区综合环境提升,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与景观化的大量实践,深化建成环境再生的“六维空间再生体系”。【结果】强化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风景园林知识体系拓展的影响,包括空间营造的系统性知识、历史文脉的文化性知识、基础设施的复合性知识、场景节点的建构性知识、环境修复的生态性知识和公共空间的艺术性知识。【结论】倡导“大设计观”下多学科、多领域、多工种的设计跨界与融合,优化范式转变下的风景园林知识体系的拓展路径,推动风景园林共同体为建成环境再生创造新价值、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风景园林设计对水文分析要求的提升,设计师 在设计实践中,往往存在着无法准确理解与应用水文学知识 的情况。在引入“空间机制”概念后,发现明晰景观空间(自 变量x )与景观功能(因变量y )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解决该问题的 关键,而基于水文学知识的水文过程分析则是研究特定景观空 间与景观功能因果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了“景观空间变 量-水文要素变量-景观功能变量”的分析框架。应用该框架, 将河流流速相关的水文学知识转译为设计语言,并分析河流流 速与河流廊道空间变量和景观功能变量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从 而提出不同功能目标导向下的河流廊道景观设计策略,并提 炼出水文学知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及应用于实践的一 般途径。  相似文献   

7.
何伟 《风景园林》2019,26(S2):51-55
设计学的核心离不开对场所和空间的感知能力,以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基础课程——观察与记录为研究对象,该课程在设计类多学科老师的共同参与中进行,其中风景园林学作为人居环境学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户外空间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取“观察的可能性”作为讨论核心,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感知空间的观察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场所空间观察的策略意识。  相似文献   

8.
朱有jie 《中国园林》1991,7(3):28-32
中国风景园林这一类事物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条件“自为”状态的需要,导致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审美活动,而出现多种各不相涉的萌芽形式。亦以此共同点而类聚为风景园林这一类社会事物。本文列举了起源形式的史实。风景园林美学,作为门类美学,有必要明确研究对象的性质与范畴,使我们认识到风景园林的基本性质是生态境域的艺术,而不是建筑的空间艺术或造型艺术。生态境域系统的综合效应,本身是一类美感,并使人的生理与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而产生“灵感”助长‘神思”。中国风景园林策祥于自然环境的审美选择,进而“因地制宜”、“多方因借”顺乎自然规律的设计指导思想,以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以追求“天人之意,相与融怡”的审美理想,为生态境域艺术的风景园林提供了优厚的历史禀赋。也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园林的开创提供了丰富的园林美学遗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9)
如今,在动画电影中镜头的使用频率十分广泛,动画电影制作者根据故事剧情合理安排不同镜头,运用相应的技巧使之构成极具语言性的镜头画面,从而渲染故事剧情、推动故事的发展。镜头语言的合理运用能够为动画电影带来画龙点睛的视觉审美效果,但也需要动画制作者掌握一定的动画电影镜头语言理论及运用技巧,才能制作出具有观赏性的动画电影作品。文章重点探讨动画电影的镜头语言及其运用技巧。  相似文献   

10.
《安徽建筑》2019,(12):43-44
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发展期间,可以应用构成艺术基本原理,完成景观和园区的艺术设计。文章通过分析构成艺术和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以及适应性,并结合实例,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全民性、全季性、生态性、空间要素、色彩要素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蒙小英 《新建筑》2010,(3):92-96
丹麦现代主义园林大师C·Th·索伦森的设计古典而现代,作品在形式和精神上都非常丹麦化。他从丹麦本土景观和历史元素中提炼设计词汇,创造了以圆和椭圆为代表的几何景观的特征词汇。在现代主义建筑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索伦森又创造出秩序、时态、建筑化的方法和构成的构图句法规则,它们既是索伦森的景观语言,也是丹麦现代主义园林的景观语言。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景观是工业时代之后“第四自然”的表征,其设计受到“大地艺术”和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结合对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的评价分析,探讨了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表达方法.后工业景观设计强调场地分析与设计构思的整体性,空间与场所的再生以及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设计实践的反思,也提出了我国后工业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风景园林》2020,(1):8-11
《风景园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国际性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学刊,主要刊登国内外的近现代风景园林历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风景园林环境科学与技术的学术论文,以及风景园林总体设计和城市设计方案、风景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建成作品等。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开放空间规划语言必须以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方式提供一种现实的反映.同时,它也应该将科学和纯粹的艺术以及情感上的、直觉上的元素结合起来,考虑多种有创造性的可能形式.在追寻场地特性的过程中,赖纳·施密特教授及其事务所的规划思想和设计语言可以归纳为;诗意的规划方法;已被证实的设计原则的再利用;对场所原有特征的考古学研究的应用;将花园设计成一个主题式花园的概念;直接利用建筑结构组织空间的概念;"空"的概念;"流水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在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得益于在美学上的特殊艺术追求。为此着重从崇尚自然、追求意境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观,以求了解古代造园家的创作思想及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代园林景观学相对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而言在艺术追求上相对滞后的现状,有很多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从现代艺术中吸取养分,从而使艺术在创造独特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蜚声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规模浩大,景观意境深邃,营造技艺高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集大成的杰作。文章基于此,对其中部分园林艺术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寻其内质,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历史演变与层次分析的角度审视了环境美化的发展历程,认为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研究对象具有多尺度特性,现代装饰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地景观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最后对地球表层尺度的城市美化设计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实践和问题。提出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传统与现代是我国景观建筑学的三大基础理论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