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现状,对填埋气回收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提出了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垃圾填埋气提纯生物天然气的碳减排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填埋气是清洁低碳的生物质能源,通过净化、提纯后制成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或压缩为压缩天然气(CNG),已成为垃圾填埋气综合利用的新模式。环境效益的量化通常通过核算CO_2减排量体现。随着我国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建立,采用自愿减排方法学计算CO_2减排量并申请减排项目,经过审定后可通过碳交易体系获得减排收益。简述垃圾填埋气利用的现状和我国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概况,采用自愿减排方法学对北京市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提纯生物天然气并压缩为CNG项目的 CO_2减排量进行估算。根据方法学计算基准线排放量和项目排放量,从而计算出项目减排量,得到该项目在2017—2026年10 a间预计年均减排CO_2量为129 812.5 t,年均可获得约649×10~4元的减排收益,经济效益可观。建议相关部门关注适用于垃圾填埋气提纯为CNG项目的方法学,以及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考虑申请减排项目。  相似文献   

3.
用CFD软件FLUENT建立了填埋气迁移的三维多孔介质模型,对填埋场覆盖层、抽气井负压、填埋场周边土壤等对填埋气迁移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为科学有效的收集利用填埋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中约80%采用填埋。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填埋气处于无控制排放状态,利用提纯技术将填埋气转化为天然气,能最大程度实现填埋气资源的价值,可以变废为宝,为民造福。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某已封场非规范垃圾填埋场为例,分析了在该填埋场地上进行防渗和稳定化处理的工程措施效果。通过分析不同深度填埋垃圾中的生物可降解物质(BDM)含量及填埋气中的CH4含量,评判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化程度,据此采用帷幕灌浆技术对该场地进行处理,以达到气体防渗和地基稳定性条件。结果表明:该填埋场表层13 m深度以内的垃圾体稳定化程度较低,而填埋深度超过13 m的垃圾体基本稳定。实施帷幕灌浆后,可切断垃圾填埋场与周边建筑工程间填埋气的横向通道,填埋气中的CH4含量1%,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化场地利用技术要求》(GB/T 25179—2010)中高度利用的要求;另外,地基承载力为240~320 kPa,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由此说明,帷幕灌浆技术可以实现对已封场非规范垃圾填埋场地进行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6.
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于1997年1月开始正式填埋垃圾,于2002年-2004年建成了垃圾填埋气收集、利用和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垃圾填埋气可用来发电,为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设施和日常生活提供电能.渗滤液经过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处理,出水不仅可用来冲刷路面、降尘和清洗垃圾运输、作业车辆,还可满足绿地用水要求,真正实现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发电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填埋气国内外应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对填埋气发电实际应用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尤其是填埋气产量预测和发电机组性能进行了探讨,为开展填埋气发电技术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填埋场内垃圾经过厌氧分解将产生大量的填埋气(LFG),填埋气产生可以简单归结为二个基本阶段,见下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垃圾填埋降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讨论了加速垃圾填埋气产生及填埋场稳定化的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填埋方式对污泥填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考垃圾填埋场经验,采用模拟填埋场,对污泥分别进行准好氧填埋和厌氧填埋,并定期监测渗滤液水质,利用指数法对两种填埋场的稳定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厌氧填埋相比,准好氧填埋方式下污泥容重、密度和孔隙度的增长速度更快;并且准好氧填埋方式更有利于填埋体中污染物的降解,渗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更低;准好氧填埋场的稳定化速率要大于厌氧填埋场:准好氧填埋场在封场10周后即可达到二级稳定、渗滤液水质达到二级排放标准,而厌氧填埋场在封场30周后才能达到此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老港填埋场四期工程为背景,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对填埋场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填埋体堆载高度、填埋体边坡坡度、填埋体平面尺寸对填埋场动力响应的影响,得出填埋场在不同填埋体形态下的动力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对同一填埋场而言,填埋体测点动力响应随其标高增大而增大。随着填埋体堆载高度的增大,填埋体动力响应逐渐增大。填埋体边坡坡度的变化对于填埋体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