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结果误差较大。因此,文中提出融合InSAR沉降监测技术的建筑地基沉降变形量测量方法。通过滤波处理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结合InSAR沉降监测原理,计算出建筑地基的最大形变梯度,采用概率积分法进行空间差值计算,求解沉降变形量测量值。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测量平均百分比误差为0.04%,沉降中心测量平均百分比误差为0.09%。  相似文献   

2.
徐硕 《特种结构》2014,(5):44-48
本文以北方软土地区某工程为例,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关于大面积地面堆载计算方法,计算最不利工况下水池产生的附加荷载,对外包建筑框架柱基底沉降的影响;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分析基础不均匀沉降对外部建筑框架结构的内力影响。就本计算模型而言,水池的等效地面荷载将引起外包建筑基底的附加沉降;基础沉降对框架梁柱的弯矩设计值影响较大,并可以通过考虑弯矩项的影响一并考虑剪力及轴力对框架梁柱的影响。总体而言,由室内水池引起的外包建筑基础沉降,将引起原有结构内力的重新调整,且绝大多数影响是不利的。因而结构设计时,应该计算并考虑基础沉降对整体结构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某工程主楼与纯地库一体建筑,主楼设计基底压力650 kPa,要求地基最终沉降量不大于70mm,指定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层组合为密实砂层与粘性土互层,重点对3个可能作为桩端持力层的层位进行了详细计算及全面比选分析,最终采用了可塑低压缩性粘性土7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根据沉降观测成果,主楼结构封顶时的最大沉降值仅为21.14 mm,后经410 d持续观测,最大累计沉降值为25.96 mm,沉降时程曲线已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地基基础设计是高层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环节,有效的基础沉降变形计算是确保基础设计合理、安全的重要手段,采用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桩筏基础最终沉降量,分析比较建筑沉降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研究桩筏基础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5.
高层建筑整体基础的基底反力按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求解是困难的。但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综合刚度对可压缩的地基而言视为绝对刚性是可行的。刚性基础对基底反力分布的影响,相当于基础与上部结构对地基共同工作的影响。将建筑地基划分为若干等量的区格,在平均荷载作用下,按土力学熟习方法考虑地基中的压力扩散与地基的压缩沉降,再在设想的刚性基础强压下,迫使地基表面压缩到与整体基础底面等平,这样,地基各区格中点被压缩沉降量的倒数,即整体基础的基底反力分布系数。可作为确定基底反力实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底盘建筑的地下室经常为不分缝设计,整个地下室连成一个整体,其单层地下室部分也通常设计为天然基础.在高层的影响下,单层地下室必然发生沉降,从而承受一定的基底反力.用目前的设计手段,无法确切计算单层地下室的沉降量,也不能准确计算沉降对于基础结构的内力影响.通过工程实例,由建筑完成后的沉降量推算承受的底板反力,结果表明,由...  相似文献   

7.
对采用混凝土芯水泥土组合桩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工程进行了长期、系统的沉降观测和统计分析。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施工阶段,在正常的施工进度下,建筑物的平均沉降值与基底压力(或施工层数)成近似线性关系变化;在封顶后约18个月内,沉降随时间增长较快;封顶36个月后,沉降趋于稳定。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结果表明,可参照CFG桩的沉降计算方法估算混凝土芯水泥土组合桩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  相似文献   

8.
杭州地铁湘湖车站北二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坍塌事故,基底土体在坍塌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扰动。通过杭州地铁湘湖车站基底土的现场测试和室内压缩试验,研究了基坑坍塌对基底土的扰动情况以及扰动土的压缩特性。研究成果表明受基坑坍塌扰动,基底土的强度损失了40%~80%,远超过了结构强度所占比例。基于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成果,提出了一种基底深层扰动土的沉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基底土受扰动后的沉降量要远大于基底未受扰动的最终沉降量。最后根据基底土的扰动程度,对扰动土进行了分层加固处理,地基处理后的沉降量满足地铁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目前计算基础沉降量常用的四种方法,分析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地基最终变形量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通过具体应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杨青连  张成良  李小强 《山西建筑》2006,32(22):140-141
阐述了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论述了应用双曲线法计算最终沉降的方法,分析了实测沉降曲线形状与时间间隔△t的选取等因素对沉降预测的影响,归纳了双曲线法的应用特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结合某双塔高层建筑核心区桩筏基础和核心区外独立承台桩基础沉降变形监测资料,分析了嵌岩桩筏基础的沉降特征。结果表明,双塔核心区嵌岩桩筏基础沉降变形的整体性较好,沉降随施工加载过程增长较为稳定,而核心区外嵌岩桩基础的沉降对主楼施工和环境条件(如地下水)较为敏感,施工中出现了桩体上浮现象。根据桩顶荷载计算的嵌岩桩桩身压缩量与实测沉降相比,实测值远大于计算值。考虑嵌岩桩施工和桩筏基础工作特点,提出了穿越软土层的嵌岩桩筏基础沉降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沉渣效应和桩侧负摩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沉渣和桩侧阻影响的桩筏基础沉降估算方法,并通过本工程及文献中的工程实测对提出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2.
运用基坑周边土层沉降计算法对扬州某基坑周边建筑沉降进行理论计算,并将计算和实测沉降值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计算与沉降值存在偏差的原因。在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基坑周边建筑沉降的因素。最后,结合沉降监测数据和影响因素,详尽的分析其影响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由此得出一些有实际工程意义的结论,对合理的基坑支护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虑基础刚度的桩筏基础的沉降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成浩  朱杰江 《工业建筑》2005,35(Z1):553-556
在简单介绍当前工程界关于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后,总结了传统的桩基沉降计算理论的经验,研究了考虑基础刚度的桩筏基础的沉降特性,提出一种实际可行的新的考虑箱(筏)基础-桩-土耦合作用的地基沉降计算的方法,工程实例计算表明,该法计算结果稳定可靠,且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4.
旋挖桩的工程应用及沉降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旋挖桩是在软土地区采用的一种新桩型 ,软土地区桩基沉降计算对于预估建筑物最终沉降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采用基于 Mindlin弹性解的 Geddes方法 ,对旋挖桩基的沉降计算进行了弹性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建筑沉降问题,本文依照汉森承载力计算模式推导了基坑开挖主动区内地基承载力公式,进而给出防止基坑开挖造成周边建筑沉降的地基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6.
软黏土地基沉降具有时变性,其规律被广泛认知。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工程师对超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越来越重视。从地基沉降的时变性出发,综合考虑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与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耦合问题,以时间切片的形式进行共同作用分析,提出了考虑地基沉降时变效应的共同作用计算方法,经初步分析得到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对超高层建筑结构关键构件内力的影响。对软土地基上高500 m的超高层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地基沉降的时变效应对上部结构的影响仅限于中低层区;其对巨柱、核心筒轴力的影响较小,轴力最大增、减幅值仅约为5%,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对伸臂构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斜腹杆最为明显,其内力最大增幅可达200%,在工程实践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疏桩基础沉降特性的分析,提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沉降计算方法(建筑桩基规范法、以沉降量为控制指标法、双层应力法)进行对比、分析,经工程实例验证得出,利用建筑桩基规范法计算的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比较贴近。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对监测对象进行测量,以确定其垂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将某高层建筑群沉降观测与变形计算结果对比,指出本工程沉降观测资料准确可靠;顶层封顶后的沉降量相当于总沉降量的82.1%~92.1%,说明砂土地基施工期间的最终沉降量已完成80%以上,满足规范要求;并建议沉降从基础开始监测,逐渐向上引测观测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3种不同的地基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结合某工程实例,分别采用此3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夯扩桩筏基础的沉降计算,并把所得的3种计算值分别与单桩静载荷试验、建筑物沉降观测所得的夯扩桩筏基础沉降值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地基基础设计计算以地方标准更接近其真实值;单桩静载荷试验得到的桩顶沉降量对基础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理论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同和 《建筑科学》2005,21(1):61-65
复合地基复合土层压缩模量的计算关系到建筑物变形计算和复合地基的选型,本文通过对《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刚性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及半刚性桩复合地基复合土层模量计算式的分析,讨论界定规范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复合模量计算统一方法,提出一种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新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可供工程界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