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04,28(3):13-29
跟踪研究了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和强度上,北京的郊区化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而言,1990年代北京居住郊区化愈演愈烈,出现许多新的形式,都市区居住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郊区化发展幅度不断加大;商业郊区化趋势初见端倪;近年来私家车的发展及其对郊区化的推动作用大大超出学者们最初的预料;第二住宅引起一定程度的季节性郊区化发展;郊区化进程中城市贫富分化明显,并在空间上有所体现。针对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提出若干调控的建议和对策。最后,尝试构建1990年代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2.
3.
赵琪  王蕾 《城市建筑》2007,(8):67-68
本文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和北京郊区化现象入手,指出郊区化的判断标准,并论述了北京城市中心区的划分标准和郊区化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通过分析2004-2008年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基本特征,并考察就业分散化过程中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空间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变化,揭示了北京都市区郊区化过程中就业分散化与就业空间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都市区就业分散化的空间范围比较有限,主要在距城市中心30km范围内表现出就业分散化特征。就业分散化程度最高的是制造业,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就业分散化趋势。就业分散化的同时,北京都市区就业分布的集聚程度有所增加,且就业集聚中心明显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分散,外围地区出现新的集聚中心,整体上就业中心集聚就业的水平有所提高,显示北京都市区的就业分散化并非"一般分散化",而是分散化的集聚。同时,就业集聚中心的平均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外围新的就业集聚中心都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显示就业的分散化集中伴随着专业化集聚。并且就业集聚中心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专业化地域分工格局,外围地区的就业中心大多专业化于就业分散化的行业部门。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通过对其空间发展过程、职住分离状况及不同类型通勤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的调研,分析开发区在空间发展上的特征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开发区正从一个小型的工业区块向大型的、多组团多功能的城市功能区转变,但是也存在功能难以混合、组团缺乏协调、职住分离严重等问题。指出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将遇到开发区当初的空间定位、功能定位、政策设计、规划手法等多重障碍,开发区转型政策的制定必须要充分注重自身的发展特色,选择合适的转型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珍  段险峰 《城市规划》2004,28(2):43-47
从经济学的视角认识我国城市郊区化与新区发展的动因,提出城市郊区化与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框架,以期对开展该领域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与实践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宏远  樊杰 《城市规划》2007,31(3):20-24
北京将建设新城作为疏解中心城职能和人口压力的重要战略。本文首先分析北京的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内在机理,借鉴巴黎和东京都市区当年建设新城的经验与教训,剖析现阶段北京市建设新城将会面临的难点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市目前的城市发展阶段,建设新城难以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压力的目的,反而容易使新城成为容纳外来人口继续向北京市迁移的集聚地,进一步造成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刘玉 《城市规划》2012,36(10):19-25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郊区化过程中郊区住区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婕  罗巧灵 《城市规划》2007,31(3):25-29
通过对大都市人口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人口郊区化对住区开发建设影响的分析,借鉴英国的新城建设、美国的边缘城市及新城市主义和巴黎新城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我国大都市郊区住区的开发模式,并提出了适于我国大都市郊区的“中心网络型”住区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公路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公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吸取生产函数法基本思想,构造出类似于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的数学模型,测算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应用吉林省18年的数据标定模型,计算出1998年吉林省公路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跟踪研究2000-2010年期间上海人口郊区化态势,以及嘉定、松江、青浦、南桥、临港等5个郊区新城的人口集聚状况,发现上海人口分布变动模式既有延续性也有新变化。具体而言,单中心扩张的基本模式仍未被打破,但城、郊人口密度差异明显缩小,多中心城市结构初露端倪;外来人口郊区化仍然比户籍人口郊区化走得更快、更远,但随着核心城服务业发展,外来人口重新集聚,使得外来人口分布出现"环间塌陷"现象;规划重点发展的新城人口增长势头仍不突出,以城区为核心的多层次、组团式、紧凑式的合理城市空间体系还有待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以高铁客站为主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兼具交通节点和城市节点的双重功能,对其站域规划会产生辐射效应,影响并推动周边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以北京南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站站域的发展现状,探讨北京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与站域规划及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