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锻前高温扩散对低合金钢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锻前高温扩散工艺对于节约能源、提高大型铸锻件的生产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锻前高温扩散的不同保温时间、在不同锻比下,对2.25Cr-1Mo-0.25V钢锻后纵向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金元素Cr,Mo的偏析程度随锻前高温扩散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锻比较小时,纵向屈服强度、纵向冲击韧性随保温时间的增加同时增大;锻造比达到某一数值后,纵向屈服强度、纵向冲击韧性不再随保温时间规律性变化;锻前高温扩散保温时间对纵向抗拉强度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春明 《锻压技术》2007,32(6):37-39
研究19Mn6钢板经过锻造及热处理后能否代替20、25钢用作锅炉锻件.通过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进行分析,确定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然后进行下料、锻造、热处理、取样.经过试验及组织性能分析发现,19Mn6锻件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检验标准,可以代替20、25钢做锻件使用.并确定19Mn6钢锻件的锻造温度为:加热温度1200 ℃,保温1 min·mm-1;始锻温度1100~1150 ℃;终锻温度≥850 ℃,锻后空冷.锻后采用正火热处理,加热温度为910~940 ℃,保温时间为1 min·mm-1,空冷.  相似文献   

3.
采用7A09铝合金过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其过热显微组织形态;采用4种锻造温度(440、460、480、500℃)对应3种变形程度ε(45%、68.3%、76.7%)进行了锻造实验,分析了锻造温度和变形程度对锻后晶粒组织的影响。过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变大;在加热温度440℃保温时间6 h后锻件的显微组织图上出现了织构组织,在加热温度500℃保温时间10 h后过烧现象明显;锻造工艺实验研究表明,获得锻后晶粒细小组织的最佳锻造工艺参数是锻造温度440℃和变形程度76.7%。  相似文献   

4.
利用金相试验方法,对H13钢锻材在不同加热温度(1030~1150℃)及保温时间(30~120 min)下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均可促使H13钢奥氏体晶粒的不断长大,温度升高对晶粒长大的促进作用更显著。H13钢的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在1100~1120℃之间,优选固溶温度为1100℃。在Sellars模型的基础上,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H13钢锻材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模型:D~(5. 369)=D_0~(5. 369)+5. 6154×10~(97)exp[- 2431 085. 76/RT]t,该模型计算值与测量值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梁艳  马超  李春颜 《金属热处理》2012,37(10):105-107
通过高温拉伸试验、热顶锻落锤试验、M6C相析出规律分析以及高温扩散退火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了GH141合金的热加工塑性。结果表明,GH141合金在1000~1150℃范围内加热具有良好的热加工塑性,生产中最佳加热温度为1170℃,使M6C相在加热过程中全部回溶,开锻温度≥1100℃,停锻温度≥1000℃。合金在锻造前应先进行(1180±10)℃高温扩散退火处理,保温时间≥10 h。  相似文献   

6.
<正>申请号:CN202210956813.2申请日:20220810公开(公告)日:20221220公开(公告)号:CN115488277A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均匀性650℃用高温钛合金大尺寸细晶整体叶盘的制备工艺,其具体过程为:将合金铸锭在1150~1250℃开坯锻造,然后将所得坯料在β相变点以上10~30℃进行镦拔变形,锻后水冷,再将坯料加热至850~870℃保温12~20 h后随炉升温至990~1000℃进行镦拔变形,然后加热至相变点以上10~30℃进行镦拔变形,  相似文献   

7.
一、概述多年来,我们对 ZL101铸铝合金零件一直采用如下工艺进行固溶时效处理:535~(±5)℃保温6小时,然后迅速淬入50~100℃水中冷却至室温,经校正后置于恒温箱中时效(150~(±1(?))℃×3小时),空冷。以上工艺是五十年代引用苏联的老工艺。多年的生产经验使我们感到原工艺规定的不论零件壁厚大小一律保温6小时,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我们进行了改进工艺的试验,以缩短固溶化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8.
X5CrNiCuNb16-4钢(简称X5钢)是一种透平叶片用钢。对直径为160 mm的X5钢棒材进行了不同工艺的热处理,包括1 020~1 050℃保温1h风冷的固溶处理,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之间820~850℃保温1 h风冷的中间热处理,530~560℃保温2 h空冷的时效处理等。热处理后,检测了棒材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固溶处理温度对钢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中间热处理温度升高,钢的强度性能升高,塑性变化不大;时效温度升高,钢的强度性能下降,塑性稍有改善。此外,还研究了锻造和固溶处理后的冷却速度及镦锻工艺对X5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检测了某汽轮机X5钢叶片重复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对2205双相不锈钢进行不同温度的固溶处理试验和改锻试验。研究了试验钢-46℃的冲击吸收能量,冲击试样断口的宏观形貌及纵截面和横截面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未经改锻的试验钢由于无明显的锻造织构,冲击试样断口基本是结晶状断口,经1050℃、1100℃和1150℃保温1 h固溶处理后冲击吸收能量均为20 J左右;试验钢改锻后,形成明显的锻造织构,冲击吸收能量提高到70 J,再经1050℃保温1 h固溶处理后冲击断口有明显纤维区,冲击吸收能量进一步升高到150 J。  相似文献   

10.
高速钢与普通钢材不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性:①变形抗力高、塑性低,初锻和终锻时都不宜重击;②导热性低,在750~850℃温度范围内保温一段时间,此时钢中的珠光体正向奥氏体转变,塑性最差,故加热速度要缓慢,否则会引起很大的应力,以致使锻坯开裂;③空冷时会自由淬硬,因此锻后应避免跟空气接触,让其缓慢冷却;④终锻温度要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18Cr2Ni4WA钢锻热淬火工艺参数对锻热淬火及锻热淬火后加二次淬火的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降低变形温度对改善锻热淬火后的强韧性是有益的;形变量对锻热淬火后性能影响不明显;锻后停留时间在30秒内延长时强度下降,再延长停留时间强度变化不大。锻热淬火试样经二次淬火后晶粒显著细化,强度明显提高,其综合机械性能与用某厂现行生产工艺处理的相当或略高。锻热淬火工艺参数对二次淬火后性能影响不大,锻后可采用空冷代替油冷。二次淬火加热温度为850℃时,随保温时间延长强度上升;加热温度为880℃时,随保温时间延长强度下降。本文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代替现行生产工艺的新工艺,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2.
经过试验确定了高强度ZK61M镁合金扁锭的锻轧工艺。先对合格的镁合金扁锭铣面;放进均火炉中加热,在20h内升到450℃作均匀化处理;均匀化后的扁锭放置一段时间(一年)后,放进加热炉加热6 h到460℃进行锻轧,锻轧一道的加工量为25%~29%。扁锭每次预热后只可以锻一道,反复的预热、锻轧,一直锻轧到设计的厚度。  相似文献   

13.
等温退火工艺参数的研究用一批工业试验齿轮完成,按工厂现行化学热处理强化工艺进行了处理。等温退火主要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奥氏体化时间),冷却速度(时间),等温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问。考虑到奥氏体化的温度和时间对奥氏体和其固溶体产物组织的影响,研究是在920±10℃温度下保温1~2小时完成的。在550℃之前的冷却时间应是5~10分钟,退火时等温保温时间是在610~640℃范围以内。  相似文献   

14.
对大型轧机支承辊进行断裂失效分析,发现心部偏析和组织不均匀以及由此造成的残余应力是支承辊断裂的主要原因。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对该支承辊锻后热处理工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原锻后热处理工艺中支承辊的温度场、应力场和组织场,发现支承辊心部热处理过程中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少、空冷后入炉温度低,正火后残余应力过大。提出降低加热速度为10℃·h~(-1),提高完全奥氏体保温温度为930℃和延长保温时间至30 h,提高入炉温度的优化锻后热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工艺可以解决支承辊心部完全奥氏体化保温时间不足,并降低了热处理残余应力和断裂风险。  相似文献   

15.
J.Fargues等报导了三种可锻铸铁(表1)热处理试验的对比情况,对铁素体可锻铸铁在940~950℃进行了第一阶段退火(见表2)。B的第一阶段退火温度降低到780~820℃,並经430℃‘预退火”,为获得GTS—35—10,可锻化总周期为27~38小时。C的第一阶段在820℃退火时,完全铁素体化所需的总时间只要18小时。  相似文献   

16.
等碳钢与低合金钢轧材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淬火,在500~700℃的温度下回火0.5~1.0小时,压下量为30~60%的冷塑性变形,加热到临界点A_(c1)—A_(c3)之间的一个温度,并在这一温度下保温后以高于临界的速度冷却。其特点是:为了提高高强度轧制的塑性与形变强化特性,在临界点之间的一个温度下保温6~10分钟,再以高于临界的速度冷却到250~300℃。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的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对7075-0.5%V铝合金机械盘件进行了锻造,并进行了试样力学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的测试、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始锻温度440~520℃、终锻温度340~420℃,随始锻温度和终锻温度的升高,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后伸长率变化幅度很小,磨损体积先减小后增大,磨损性能先提升后下降。7075-0.5%V新型铝合金机械盘件的锻造工艺参数优选为:480℃始锻温度、380℃终锻温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温(920~950℃)热处理能提高球铁的强度特性,但无法确保其获得所需的韧性和塑性。已确证,铸铁在725℃的低温下进行保温,能引起si在基体中的扩散而使铸铁的机械性能得到提高。铸铁在725℃下保温2.6小时后空冷,其组织实际上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仅偶尔发现石墨的尺寸有所变小。对按该规范进行正火后的试样(2.93~3.34%C;3.52~4.67%Si;0.84~1.13%Mn;0.003~0.008%S;0.034~0.048%p;0.03~0.06%Mg)进行机械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19.
问与答     
《电焊机》1984,(6)
1.一般用于锅炉、压力容器的碱性焊条和酸性焊条焊前的烘干温度和保温时间应该是多少?答:在锅炉、压力容器的实际施焊中,根据经验:焊前碱性焊条的烘干温度应为350~450℃,保温1~2小时为宜;酸性焊条的烘干温度应为150~200℃,保温1~2小时为宜。  相似文献   

20.
对GH720Li合金棒材开展了不同变形温度和变形量的等温镦粗及热处理试验,采用金相显微镜(OM)观察了各工艺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一火50%变形过程的动态再结晶不充分,组织保留较多的变形态原始晶粒;两次加热50%+50%变形后得到细晶组织,且随变形温度升高,组织细化程度增加。各锻态组织经固溶热处理后均可得到ASTM 9.0级以上的均匀细晶。两火变形时,中间态变形晶粒在火次间保温过程发生静态再结晶,变形温度1115℃和1130℃时,火次间保温后组织完全细化为等轴细晶,该晶粒在第2火锻后进一步细化至ASTM 12.0级以上。变形温度1100℃时,火次间保温过程静态再结晶不完全,残留的变形晶粒可通过后续累积变形逐步破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