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讨交通小区层面建成环境各因素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构建了考虑空间异质性的多层logistic模型,以长春市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模型同时考虑了个体层面和交通小区层面变量对通勤行为的影响,并借助HLM软件标定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空间异质性是显著存在的;在控制了空间异质性后,个体层面变量中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家庭收入、家庭小汽车拥有和出行属性中的通勤距离均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交通小区层面中,居住地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公共交通站点及道路交叉口密度越大,居民选择小汽车通勤的可能性越低,而居住在距离城市中心商务区较远的居民更倾向选择小汽车通勤。  相似文献   

2.
国际性大都市交通出行方式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交通出行方式的汇总,确定两种主要的交通模式:即小汽车和公共交通. 通过对一些国际性大都市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对比,得出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式. 从而为我国大城市的合理交通出行方式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即为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创造舒适、良好、经济的出行条件,并通过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政策管理手段,引导人们合理使用私人小汽车出行.  相似文献   

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通勤交通方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以往出行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是基于个体属性对于方式选择的影响,而针对各类出行者特性与出行方式特征的关联性分析较少的情况,以拥有小汽车的中长距离通勤者为研究对象,提取相关的个体属性参数和交通方式特性参数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个体属性与公交和小汽车出行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公交出行意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经济水平会对方式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更短的停车后步行时间、低廉的停车费用或充足的停车设施泊位供给会鼓励出行者选择自驾出行,而减少公交等车换乘时间,提高公交运行时速则会增强公交的吸引力,这对于城市中心区制定引导居民公交出行对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环保约束的城市小汽车容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环保角度,考虑不同出行距离区间的居民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差异,以居民出行时耗之和最小为优化目标,确定城市某时期的小汽车容量。将该方法应用于辽源市,其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为大城市制订小汽车管理办法和编制综合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志  邹哲  曹伯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39(7):1007-1013,1020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城市客运交通各种出行方式进行碳排放计量.在明确了碳排放计量标准的基础上,以小汽车出行方式为例,对确定分析系统的边界、进行清单分析以及建立计算模型3个步骤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小汽车出行方式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及其演化过程.此外,对比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地铁、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出行方式之间温室气体单位里程的排放情况.提出了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途径,结合问卷调查和多项Logit模型对行政管理政策和定价收费政策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交通领域,建立完善的交通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以武汉市为实例,考虑城市机动车辆排放硫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道路建设与维修时的能源消耗及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产生污水对水资源的影响,系统介绍了城市客运交通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评价武汉市客运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从交通生态占用的土地类型可知,化石能源用地所占份额最大,为10 138 453.75全球性公顷,占客运交通生态足迹总量的95.13%,水足迹次之,为505 600.23全球性公顷,占总量的4.75%,而建设性用地只占很少一部分,为12 891.12全球性公顷,仅为总量的0.12%;从生态足迹构成分析可知,私人小汽车占用为5 952 325.908全球性公顷,占总量的55.85%,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的生态足迹,公共汽车、出租车和摩托车的生态足迹分别占总量的18.26%、15.21%、6.36%,电动车仅3.08%,自行车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自行车生态效率最高,电动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次之,私人小汽车的利用效率最低,前三者分别为后者的1 812.5、39和21倍.在武汉市各类客运交通工具中,私人小汽车生态足迹最大,生态效率最低,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生态效率较大,对城市环境压力相对较小,自行车和电动车生态效率高,为短距离出行绿色运具.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能源利用效率的公共交通及合理控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比例对城市交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提高对城市环境影响小的自行车和电动车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占用比例和为之提供完善的出行环境和停车设施也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7.
交通方式选择的非集计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应用非集计模型理论与北京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建立了交通方式选择MNL模型,并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的无约束最优化函数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标定。根据所建模型计算出公交车和小汽车的时间价值,求得包含出行时间和实际金钱费用的广义费用,建立了公交车和小汽车出行选择的二肢Logit模型,分析了不同收费价格下两种交通方式所分担的交通出行比率及道路交通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拥挤收费政策对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作用。研究表明,非集计建模方法能够较全面地考虑居民出行选择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尤其是将出行者的个人特性影响因素引入模型,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系统分担交通理论,提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新途径。一是分散布局交通拥挤点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二是发展城市地下小汽车道路系统,形成地下以小汽车和地铁并存、地面以公共汽车及私人交通车为主、地上以轻轨为主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交通形式;三是大力推进交通需求管理,达到交通总量削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泉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力图从居民出行特征的角度诊断现状交通问题、预测未来交通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相应的交通对策.通过与国内同等规模城市在居民出行的频数、目的、时耗、方式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城市现状居民出行中存在的频数高、距离短、个体交通方式所占比例过大等一些与中等规模城市不相符的现象.根据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性质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规模和规划布局,对城市居民的出行趋势做出了预测,出行距离近多远少、出行方式将适当向公共汽车、小汽车转化.进一步在道路建设、公共交通发展和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内以购物出行的小汽车交通的总距离最短为目标函数,优化购物中心的空间分布.首先,按交通小区计算购物出行的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的分担率,再以购物目的地选择为背景对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建模,从而得到一个优化函数.其次,利用遗传算法求解该优化问题,并探讨了应用遗传算法时碰到的几个问题.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机械式停车方式在城市居住区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式停车方式具有明显的节地效应,特别在城市居住区小汽车停放场地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应予推广运用.在同其他停车方式比较的基础上,对机械式停车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投入、环境效益方面论述了机械式停车方式在居住区中运用的可能性.采用机械式停车有助于节约投资,提高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应当摒弃就交通论交通的单一思维,从整合土地与交通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交通规划。土地使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城市的交通体系,即规模、密度和布局。一般而言,讨论较多的是关于城市密度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而对宏观层面的用地功能布局对交通方式有效性的影响的讨论则较少。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结合我国部分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合理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北京市主要交通出行方式的分析,认为北京市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几种主要出行方式提出了如下观点:应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运营及管理体系、小汽车不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交通工具、自行车是北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应对电动车的发展与定位进行研究、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建立城市步行交通系统.最后根据北京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地区提出了北京市远期出行方式的合理结构以及在实现该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交通和能源使用集约化等诸多问题,迫切呼唤低碳交通。对低碳交通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和美德伦理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经济人向道德人的转化。本文分析了城市交通低碳素养的内涵和形成、新型城镇化与城市低碳交通的内在联系、城市实现低碳交通的迫切性,重点分析了低碳素养在城市低碳交通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城市交通流特点,道路基础设施、交通管理、交通参与者等方面对城市交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阐明城市交通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并提出建立符合国情的城市交通模型,加强政府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职能,加强公交服务,利用交通需求管理等收费手段限制小汽车上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外部性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小汽车外部成本,指出小汽车使用实际支付成本小于其社会成本,存在外部不经济,这是小汽车飞速发展的经济学本质原因.从小汽车出行对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道路土地资源的占用三个方面对小汽车所需额外支付的社会成本进行计算,并以燃油附加税的形式实施并给出计算模型,实现小汽车实际支付成本等于其社会成本,从而有效引导小汽车理性发展,实现帕累托资源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7.
后小汽车交通(PCT)及其对交通组织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后小汽车交通(PCT)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后小汽车现象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交通提出的挑战,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对此的交通治理手段,提出了PCT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在其影响下的可行交通组织模式,如城市中心的多功能步行区、有机整体的综合治理等手段,并指出了PCT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启示,旨在为城市交通组织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短距离出行是学生日常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引导短距离上学群体交通方式选择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缓解高峰期间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南京市为例,利用贝叶斯分类法识别出南京市学生的短距离出行阈值为2.7 km,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多项logit(multinomial logit, MNL)模型与地理加权多项logit(geographically weighted multinominal logit, GWMNL)模型,探讨个人属性、出行特征、家庭特征及建成环境对短距离学生群体上学方式选择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相比MNL模型,GWMNL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和解释能力,说明学生上学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因居住位置不同存在明显差异.与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低龄学生相比,核心区与近郊区较短出行距离的高龄学生更倾向于乘坐小汽车上学,而远郊区(六合区和江宁区)的高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出行(步行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上学.小汽车数量对学生选择积极出行、电动自行车及公共交通上学均有消极影响,且这种消极影响从市中心向外围区域逐渐增强.最近公交站距离对居住在核心区与近郊区的学生选择公共交...  相似文献   

19.
对城市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络进行有效的方式划分,能够提高交通分配和交通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出行者个人和交通网络特性的多模式复合交通网络方式划分的两阶段模型,并基于上海中心城区交通调查数据,通过算例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阶段模型中的第一阶段,小区1~6的单一出行方式和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分别为39.3%和60.7%,拆分的公交—轨道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为46.42%,单一和组合出行方式的选择概率更为精确;而第二阶段,小区1~6公交—轨道组合方式的OD矩阵被拆分为公交出行和轨道出行2种单一方式OD矩阵,其支持常用交通规划软件的运行与仿真。  相似文献   

20.
停车换乘(P&R)作为减少小汽车使用、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重要方式之一,被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所采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上海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对P&R可能的实施效果目前还难以明晰和较好地预见.本文从交通特征、土地利用、环境、商业开发以及社会问题等角度客观分析总结P&B实施的可能效果,并对上海开展P&R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