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权生  江国慧 《吐哈油气》2007,12(3):201-205
吐哈盆地红连油田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与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之间发现了一套新的含油气地层。但是,对这套地层的归属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案,这给新发现含油气地层的命名、对比与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以及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影响。白垩系与侏罗系的界限对应于燕山构造运动第Ⅱ幕产生的不整合面,基于岩心、测井、地震反射等多方面资料的研究,认为吐哈盆地红南9-12井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划归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较为合理,三十里大墩组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称为下段(K1s1),原划分的三十里大墩组统称上段(K1s2)。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红连油田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与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之间发现了一套新的含油气地层,但对这套地层的归属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案,这给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的命名、对比和油气勘探潜力评价以及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带来了不利影响。指出白垩系与侏罗系的界限对应于燕山构造运动第Ⅱ幕产生的不整合面,准确地划分白垩系底界不整合面是正确划分红南9-12井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的关键。基于岩心、测井、地震反射等多方面资料的研究,认为将白垩系底界不整合面划分在新发现的含油气层底界较为合理,这样三十里大墩组进一步可划分为上下2个岩性段,新发现的含油气地层称为下段(K1s1),原划分的三十里大墩组统称上段(K1s2)。  相似文献   

3.
轮南异1井中生代地层富含孢粉、鲎虫、叶肢介和介形类等化石,证实该井存在着下三叠统和中—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的阳霞组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卡普沙良群。三叠系与侏罗系的分界应位于井深4665m处。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与年代地层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利用裂变径迹法和K-Ar翻译法对松辽盆地白垩纪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头组及其以上地层的实测年龄与生物地层、磁性地层所推断的各组的地质年龄基本一致,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应划在青山口组和泉头组之间;而泉头组以下地层,实测年龄与生物地层、磁性地层所推断的年龄值有较大的偏差(认为火石岭组应为早白垩世最早期沉积),并据此对下白垩统各组的地质时代归属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刚果盆地地层层序、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模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刚果盆地是在新元古代Kilaran造山运动之后由于可移动基底的热事件和重新活动而形成的坳陷盆地。刚果盆地内发育多套具有生烃潜力的地层单元,其中生烃潜力最好的为志留系—泥盆系Aruwimi群Alolo组页岩。盆地内发育中元古界叠层石礁灰岩,寒武系—奥陶系Bobwamboli群砾岩与砂砾岩,志留系—泥盆系Aruwimi群Mamungi组、Galamboge组、Banalia Ark组砂岩,上石炭统—下侏罗统下Lukuga群、上Lukuga群、Haute Leuki群砂岩与砂砾岩,上侏罗统—下白垩统Stanley Ville群三角洲和河道砂,中白垩统Loia组河流—浅湖相席状砂体等多套储层。同裂谷期盖层横向延伸局限,物性特征变化快,一般为局部盖层,而后裂谷期盖层一般为区域性盖层。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光云  唐龙  仇东凯 《吐哈油气》2004,9(4):327-330
应用天1井岩性、电性、古盐度、古气候和地层倾角等资料,建立了银额盆地天草凹陷层序地层学等时地层格架,将天草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单元,充分利用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层序Ⅰ和层序Ⅱ的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天草凹陷下白垩统K1b^2、K2s^2时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湖侵,发育两套主力烃源岩,在时空配置上形成K1b^1-K1b^2、K1b^2、K1b^3-K1s^1三套生储盖组合。根据沉积相、沉积演化研究成果,结合构造特征分析,预测了下白垩统西部陡坡带和东部缓坡带两个有利区带,展示了天草凹陷下白垩统具备中小型油气田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位于蒙古国中部的尼尔金盆地是一个中生代裂谷盆地,目前仍处于勘探早期。盆地内下白垩统湖相泥岩和纸状页岩具有很强的生油能力,下白垩统的煤系地层及上二叠统-下侏罗统中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煤层是可能的气源岩;盆地内广泛分布着3套储集层;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的泥岩是潜在的盖层;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及远景圈闭类型。通过对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尼尔金盆地很可能形成多套含油气层系和多种油气藏类型,推测在盆地中部和南部会有大的油气藏存在。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地层巨厚 ,纵向发育上三叠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第三系及第四系 ,除中侏罗统分布局限外 ,其它均分布广泛。本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露头考察资料和室内综合研究 ,建立了六盘山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层序 ,归纳总结出盆地中新生界五个宏观划分对比标志层 ,指出盆地中新生界主要发育上三叠统和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 ,生烃潜力巨大 ,并可形成相应的两套主要生储盖组合 ,为六盘山盆地地质综合研究及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地质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松辽盆地深层包括上侏罗统火石岭组、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断陷地层和下白垩统登娄库组、泉头组一+ 二段坳陷地层。断陷地层分布于一系列分割断陷中,控陷断裂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陷沿嫩江断裂带、孙吴—双辽断裂带和哈尔滨—四平断裂带分布。火石岭—沙河子组沉积时期为断陷大规模伸展期,沙河子组沉积末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转,奠定了断陷期地层的改造格局。断陷期湖相泥岩和煤层是最重要的生烃层系,以登二段、泉一+ 二段和青一段三套区域盖层分开了四套天然气生储盖组合。临近生烃凹陷的古隆起、控陷断裂带和断陷内的古构造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雀儿沟剖面白垩系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目前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需要,选取研究区典型剖面——雀儿沟剖面开展白垩系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基于野外露头观察及薄片鉴定资料,结合地层划分对比及相标志,进行地层特征分析,将白垩系划分为下统吐谷鲁群清水河组、呼图壁河组、胜金口组、连木沁组和上统东沟组。根据岩性、粒度、颜色及原生沉积构造等对沉积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划分出辫状河、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4种沉积环境。研究区下白垩统发育2套沉积旋回,其中清水河组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发育辫状河、扇三角洲和湖相沉积;呼图壁河组、胜金口组和连木沁组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发育扇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上白垩统东沟组表现为湖进旋回,发育辫状河和冲积扇沉积。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白垩系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低电阻油层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吐谷鲁群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的电阴率明显低于侦探小说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窖组相应储集层的电阻率,白垩系吐谷鲁君油层的含水率高于侏罗系,白垩系中发育的含水粘土膜极大地扩大了储集层中导电网络的截面积,是导致储集层低电阻的主要原因,粘土矿物的差异对电阻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成藏条件与大油气田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南缘下部成藏组合贴近准南主要烃源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宽缓大中型构造圈闭多,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深部规模有效储集层发育,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厚层湖相泥岩及三叠系、中下侏罗统各层组内部湖湘泥岩盖层条件好。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圈闭与规模有效储集层空间发育匹配;圈闭形成时间与主生排烃期时间匹配;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与中上侏罗统储盖组合匹配,油气资源量大、发现程度低。结论认为:该区具备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地质特征与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气藏基本特征为基础,通过沉积与储盖组合特征和成藏期次分析,对牛圈湖油田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动态恢复。牛圈湖油田沉积与储盖组合良好。原油主要来自于上二叠统芦草沟组湖相烃源岩,以低成熟油为主。下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为扇三角洲相、河流相和湖沼相沉积,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等,砂岩储集空间为粒间原生孔隙和粒间溶孔,为低孔低渗的孔隙型储集层。芦草沟组沉积相主要为滨浅湖-半深湖相、火山喷发相和河流相沉积。储集层储集空间包括孔、缝、洞,但以孔、缝为主,为裂缝-孔隙型储集层,其原油属于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既有阶段性,也有较好的持续性。芦草沟组油藏的油气聚集开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末-白垩纪是成藏的主要时期。侏罗系油藏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是不同层位油藏的重要保存期。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中侏罗世晚期的16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的130 Ma。其中,下二叠统油气成藏期以较宽的时域分布(178~110 Ma),中、上二叠统则相对较晚地分布在(160~108 Ma),且上二叠统的起止时限主要集中在(160~125 Ma);二叠系样品年龄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其油气成藏过程具有自南(178~122 Ma)向北(131~108 Ma)年龄逐渐减小的渐次运聚成藏特点。因此,包括上二叠统在内的二叠系不同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气藏现今显示的次生成藏特点很可能是在原生油气成藏基础上后期叠加改造或次生成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石莫地区井下地层划分以及与周边地区地层对比问题,对石莫1井中生界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所见孢粉化石共计98 属195种,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依次为Concavissimisporites-Classopollis-Rugubivesiculites组合,对应下白垩统清水河组;Cyathidites-Cerebropollen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对应下—中侏罗统三工河组;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Protoconiferus组合,对应下侏罗统八道湾组;Dictyophyllidites-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对应上三叠统白碱滩组至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下部;Punctatisporites-Converrucosisporites xinjiangensis-Parataeniaesporites pseudostriatus组合,对应中—上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其组合特征可分别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清水河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黄山街组和郝家沟组、克拉玛依组孢粉组合对比。孢粉化石资料表明,该井区侏罗系发育不全,缺失头屯河组、齐古组和喀拉扎组;三工河组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统与下侏罗统的界线应划在三工河组下段与上段之间;八道湾组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三叠系与侏罗系的界线应划在八道湾组下部。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陆相缓坡型湖盆非构造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前,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已进入了以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为主的战略转折期。在论述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和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认为,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是形成准噶尔盆地腹部非构造圈闭的主控相带,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侏罗纪末期形成的东北向古凸起对形成非构造油气藏有重大控制作用,盆地西北缘斜坡、陆梁南斜坡,特别是昌吉凹陷北斜坡,是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地带。根据盆地的勘探实践指出,充分应用三维地震成果,在区域探井的标定下对目的层进行精细沉积层研究,是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ѹ������ڸDz�������е�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压力封闭是毛细管封闭明显不同的盖层封油气机理,主要靠盖层与储集层之间孔隙流体压力差来封闭油气的,它既可封闭游离相的油气,又可封闭水溶相的油气。压力封闭的形成仅存在于具有欠压实的泥岩盖层中,其封闭能力的大小可根据等效深度法和利用声波时差值计算得到。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系统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焉耆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小型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主要储集层。盆地曾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强烈沉降、晚侏罗世至白垩纪的强烈抬升和第三纪的再次沉降。因此,造就了侏罗纪末期和第三纪两次主要的成藏期。侏罗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演化阶段,即侏罗纪末原生油气系统形成阶段、白垩纪油气系统调整破坏阶段和第三纪油气系统调整再生阶段。侏罗纪末期是盆地主要成藏期,当时古油田的分布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由于白垩纪的调整和破坏,到第三纪油气发生了再次充注,但油气系统的南北分异使盆地北部油气资源丰富,且以背斜油气藏为主;盆地南部则是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