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DO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碳源偏低的城市污水,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研究D0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同时对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的机理进行探讨。试验表明:控制DO浓度可在同一个反应器内既实现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又达到反硝化除磷的效果。综合考虑COD、NHg—N、TN、TP的出水浓度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得出最佳的D0控制范围。当D0浓度在0.5~1.0mg/LU时.COD的去除率达到93%~94%,Nil,+一N的去除率为97%~98%,TN的去除率达到85%一96%,TP的去除率为91%~93%。  相似文献   

2.
不同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硝化除磷作用可以明显节省脱氮除磷过程的碳源需求和能耗。为研究不同电子受体下的反硝化除磷效果,利用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中污泥经过厌氧释磷后在不同电子受体下进行反硝化除磷试验,结果表明NO3-—N和NO2-—N均能参与反硝化除磷过程,在NO2-—N初始浓度高达30mg/L的条件下,除磷率仍在93%以上,未对反硝化除磷过程产生毒害作用。在工程应用中应加强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反硝化除磷作用的耦合,在提高脱氮除磷效率的同时,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磊  吴蓓 《水资源保护》2007,23(4):88-90
分析了现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所存在的问题,试验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的内部水力特性对其进行改造,以畜禽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创造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条件,并实现了同一反应器内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同步进行,改造后系统pH值下降速度减缓,反硝化效率提高,最终出水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分别降低了39%和38%。  相似文献   

4.
利用短程硝化反硝化A/O膜反应器来处理煤矿矿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混合污水,主要研究短程工艺的实现和脱氮效果。最佳工艺条件为曝气池DO为1.8 mg/L时,亚硝酸盐氮得到充分积累并且总氮去除率达到91.8%。  相似文献   

5.
结合苏州娄江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实践,研究了改良型一体化交替反应池在实现良好反硝化除磷条件下的运行工况.实践表明,提高反硝化除磷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硝酸盐氮为反硝化聚磷菌(DPB)提供电子受体,当NO-2N浓度在5 mg/L以上时,可以实现较好的反硝化除磷;当SRT为12~14 d时,反硝化除磷和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最好,生物除磷运行成本较低.此外,进水COD/TP、好氧池DO、厌氧池MLSS以及SRT也是影响一体化反应池生物除磷的主要因素.针对雨季低负荷运行除磷效果不理想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工况运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采用间歇式反应器(Batch Reactor,BR)研究了晚期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SND)工艺特性.试验发现:在进水氨氮负荷约为0.27 gNH3—N/(L·d),温度约为27℃,pH控制在7.5时,该工艺DO浓度控制在1 mg/L时硝化效果较好.DO浓度从0.75 mg/L增加到1 mg/L时,氨氧化速率明显增加;继续再增加溶解氧浓度,氨氧化速率增加不明显.在整个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率变化不大,维持在91%以上.当温度控制在25℃以上时,反应器处理效果较好.随着温度的下降,亚硝酸菌和反硝化菌活性降低,当温度低于25℃时,氨氧化速率和亚硝酸盐降解速率下降较快,曝气时间和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城市污水碳量严重偏低、碳氮磷比例失调,其同步脱氮除磷一直是个难题,为此以SBR法进行反硝化除磷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缺氧段硝酸盐负荷决定反硝化吸磷效果,在硝酸盐足量情况下,缺氧除磷率达到99.4%.通过对ORP与pH的在线监测发现,ORP无法作为缺氧吸磷过程的控制参数,pH可以指示缺氧吸磷情况.以亚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研究发现,15 mg/L以下的亚硝酸盐氮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作用,当亚硝酸盐氮浓度达到23.8 mg/L时,反硝化吸磷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厌氧初始pH在6~8变化时,厌氧释磷量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pH变化只影响厌氧释磷量,不影响释磷速率.缺氧初始pH降到6时,反硝化吸磷效果变差,缺氧段pH偏碱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仍能够稳定进行.  相似文献   

8.
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处理氮肥企业排放的低碳氮比污水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然而,诸多影响因素对这一反应的最终效果影响很大。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了影响微生物短程硝化反硝化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近期有关这一理论的工程应用情况,整理了不同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工程实践结果,分析得到:亚硝化细菌在20℃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反应的理想pH值应大于8.5;低DO条件下亚硝酸盐更容易得到积累。通过在工程上间接调整影响因素,可以有效控制微生物的反应类型,减少曝气量,节约运行成本。因此,讨论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开发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污水处理工艺;同时,总结不同关于短程硝化反硝化反应的工程实践结果有利于更多工程应用的开发,解决更多高难废水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技术进展。从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影响因素、控制方式以及氨氧化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在更普遍、更广泛的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生物脱氮技术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在控制SBR反应器保持良好的好氧状态条件下 ,考察进水COD/NH3比值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影响。同时也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 ,进水COD/NH3比值越高 ,总氮去除率越高 ,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越明显。由该试验可以推断活性污泥菌胶团中异养硝化菌和好氧反硝化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反硝化除磷工艺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反硝化除磷工艺原理,介绍了关于碳源、硝酸盐和亚硝酸、温度、pH值、HRT、SRT等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反硝化除磷技术的发展前景,建议开展关于反硝化除磷工艺厌氧阶段、以NO3^--N和NO2^--N为电子受体的缺氧阶段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氧对厌氧氨氧化菌有毒,但在颗粒污泥和生物膜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对氧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并且聚磷菌能消耗影响氧氨氧化菌生长的氧。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无需有机物的参与,聚磷菌释磷需要吸收有机物,少量有机物的加入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影响不大。亚硝酸盐是厌氧氨氧化菌氧化氨的电子受体,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对反硝化聚磷有抑制作用,但合适浓度的亚硝酸盐(该浓度可以通过驯化来提高)可以作为反硝化聚磷菌吸磷的电子受体。厌氧氨氧化过程中有硝酸盐生成,反硝化聚磷菌能利用这部分硝酸盐。另外,两类菌都适宜于中温略偏碱性的环境。因此,通过创造同时对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有利的微生态环境,发挥两者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协同耦合作用,达到高度脱氮除磷,是极有前景的废水厌氧(缺氧)处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升护岸材料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能力,采用骨料交联法制备了具有较高透水率的多孔生态砌块,研究骨料粒径与砌块透水率的关系,并采用动水挂膜法对不同透水率的生态砌块进行反硝化细菌表面负载,在此基础上,研究所制备的不同骨料粒径的生态砌块的透水率、比表面积等对水体中硝态氮去除率的耦合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同孔隙率条件下生态砌块的透水率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降低,且随着骨料粒径的增大而提高;生态砌块对水体中硝态氮的去除率随透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中骨料粒径为7~11 mm,透水率为6.6 m L/(s.cm~2)的多孔生态砌块对硝态氮的去除率可达90.3%。  相似文献   

14.
泥龄对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硝化除磷脱氮系统中,生物脱氮与生物除磷是两个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又相互交叉的生理反应过程,存在着硝化菌与聚磷菌的不同泥龄之争。应用数学模式分析了泥龄对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就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单、双级污泥系统的泥龄进行了探讨。推导出以下结论:缩短泥龄可以提高系统的同化除磷能力;长泥龄的生物除磷系统单靠生物作用以期达到完全除磷是几乎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分析了活性污泥工艺存在的问题、MBR工艺的优势以及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原理,在借鉴于以上工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将MBR应用于活性污泥工艺中,从而将城市污水二级和三级处理同步完成的新工艺设想,最后又对新工艺可能存在的潜在优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生态浮床系统,在室内研究了浮床植物单作和混作对氮的去除效果及其根际周围硝化与反硝化菌种群数量以及硝化与反硝化作用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床植物混作系统对氮的去除效果优于植物单作和无植物系统,而植物系统又优于无植物系统;植物单作与混作根际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和硝化作用速率、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和反硝化作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处理15 d后,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在水芹系统中的减少较比豆瓣菜和混作系统多,硝化作用速率在水芹系统中的降低较豆瓣菜和混作系统明显(P <0.05);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分别为水芹系统,豆瓣菜系统,混作系统,无植物系统;且反硝化作用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水芹系统,豆瓣菜系统,混作系统,无植物系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冗各电站地下厂房开挖支护的施工顺序,以隐式杆单元模拟锚杆,以壳单元模拟混凝土喷层,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技术,对洞室群的开挖支护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到:洞室群动态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围岩塑性区的发展规律,锚杆受力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整个开挖过程中,洞周围岩位移变化规律正常,量值较小,塑性区主要分布在洞室周边,围岩稳定性较好;但在洞室交叉口处围岩的变形较大,出现较大范围的塑性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护措施优化方案,并对优化方案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The relocation of unionacean mussels is commonly used as a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ool in large rivers and streams. Relocation has been used to recolonize areas where mussel populations have been eliminated by prior pollution events, to remove mussels from construction zones and to re-establish populations of endangered species. More recently, relocation has been used to protect native freshwater mussels from colonization by the exotic zebra mussel Dreissena polymorpha. W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mussel relocations and evaluated their relative success as a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We found that 43% of all relocations were conducted becaus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t were forced to comply with 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1973 and that only 16% were monitored for five or more consecutive years. Most (43%) relocation projects were conducte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presumably a period when reproductive stress is relatively low for most species and the metabolic rate is sufficient for reburrowing in the substrate. The mortality of relocated mussels was unreported in 27% of projects; reported mortality varied widely among projects and species and was difficult to assess. The mean mortality of relocated mussels was 49% based on an average recovery rate of 43%. There is little guidance on the methods for relocation or for monitoring the subsequent long-term status of relocated mussels. Based on this evaluation,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velop criteria for selecting a suitable relocation site and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methods and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reloca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经济可靠地确定深厚覆盖层的基本特性参数,以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坝基河床砂砾石层基本特性研究为工程背景,进行大尺寸模型试验,研究河床砂砾石层的旁压模量和动探击数随密度、级配以及上覆压力的变化规律。根据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结合现场旁压试验及钻孔试验成果,推断出坝址区河床砂砾石相关层位的密度,并依此进行砂砾石室内力学试验,获得设计所需力学参数。研究成果可为深厚覆盖层基本特性测试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