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凡 《华中建筑》2012,(11):45-48
在当前的建筑形式研究中,形式美法则的研究几乎替代了形式观念的研究。建筑不仅仅是物质固化的存在,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对象化的存在。我们可以从美学的历史中找寻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在建筑形式观念确立的研究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主体因素,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建筑形式观的主体性思考,以及对其基本发展线索的梳理,整理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组成要素、基本特征等,对于我们分析、释读历史和当下的建筑现象,进而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论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合哈尔滨历史性建筑环境中的创作实践,从历史、文化、观念等多向视角探讨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地方性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提出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刘景樑 《建筑创作》2006,(9):166-167
翻开《圣殿记》.一座气势磅礴、恢弘神圣、古朴沉稳的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殿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建造起来的、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纪念性建筑。它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极具震撼力。它体现了民族精神与地域风貌.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也是华夏建筑文化尤其是汉唐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冲击与融合——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程之对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程之对照,分析中日建筑的差异,阐明建立一种观念背景以及与之对应的参照系的必要性。建筑创作和环境营造在这一参照系中得以展示,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5.
谢小英  罗汉军 《建筑》2004,(6):81-84
人类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联。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相呼应的。而后现代建筑师们就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他们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审慎和清醒地考察后,对其进行了“重写”,拓展了现代建筑中未曾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建筑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许多中国的建筑师在吸取和借鉴后现代建筑思潮时往往忽视了对有关思潮产生的文化理论以及导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因此没有真正领会后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的活力和美学内涵,使设计流于肤浅的模仿,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形式。本文试图揭示此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1 传统应批判地继承,且要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艺术界有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话自然没错,只是在用来指导建筑创作时往往为人所误解。于是人们纷纷“回过头去寻找未来(look past forfurturt)”,在古代建筑形式中寻找灵感,把它当作当代建筑模仿或“神似”的对象和原型,在凡是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建筑上便出现了大屋顶、斗拱、牌楼、大红色、金黄色等等最显现的传统形式,无非大一点,小一点,简化一点,并未与内容、功能结合,而只是装饰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日臻深化,多样化的经济格局已然成形,许多外国建筑公司开始加入中国建设的行列势所必然,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也便有了它全新的语境。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来到中国,这也正是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的不同机遇,展现他们的活力,发挥他们多彩创造性能量的时刻。他们有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在中国这样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难免有一定的冲突,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有关建筑艺术的一些意见陈伯齐建筑就是盖房子,人们对房子有许许多多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归纳起来不外是"适用"、"经济"与"美观"三个方面。这三者的相互关系,党早就给我们辩证地明确指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党的这个建筑方针,是非常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熊星  张捷 《南方建筑》2000,(3):10-11
建筑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产生于一个有传统的文化、而且又必然地要反映社会生活及社会意识的发展趋势。因此 ,建筑形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除了与建筑本身的使用性质有关以外 ,还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就民居而言 ,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形式迥然不同。新疆维吾尔民居多为独家独院 ;维吾尔民族热情好客 ,能歌善舞。由于气候干燥 ,有户外活动的习惯 ,所以庭院在维吾尔民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并很具有特色———四面合围 ,葡萄架复顶 ,绿萌遮地 ,形成一封闭的院落 ,别有一番天地。不仅改善了小环境 ,…  相似文献   

10.
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域建筑文化是由该地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民族习俗、社会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是在建筑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它具有明显的时空和地域特性。《北京宪章》中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文化多样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承来 《山西建筑》2007,33(2):32-33
论述了单一形式城市建筑文化的不足,结合具体的建筑实例,阐述了创造多彩城市建筑文化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提出了好的建筑设计的做法,以适应时代的前进,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深圳近现代建筑的区域分布、建筑类型、地域、民系、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深圳近现代建筑的特征,通过对深圳近现代建筑的实地调研资料的总结分析,为深圳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庄涌  余茹 《山西建筑》2004,30(17):18-19
阐述了建筑的各种形式,从建筑材料方面、现代建筑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当今的建筑师可以超出它所渊源的风格,而成为真正独特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本针对国内当前迅速兴起的居住欧陆风格,提出在吸取西方住化经验上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国住化的传统,在发展中求创新。  相似文献   

15.
建筑文化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纵观建筑历史长河,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沉积下来。这些文化现象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等。它们都是人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沉淀,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反映着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从中国建筑伦理文化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近代的相遇,使中国民族建筑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新型作品,与此同时产生的对建筑“民族性”问题的探索延续至今。中国民族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初始冲突中产生的变化、发展隐含着方向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延续性,而建筑形式的变化实质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王铎  王诗鸿 《建筑》1997,(4):24-25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其急切的心态更似于“文革”时期的“物极必反”。但是反映在建筑领域的回归思想,更多地表现是在传统建筑形式上作文章。我们已经有如下这些实践和经验:1、纯粹式的传统。宗教庙坛的复原建筑或近于复原的博览建筑、旅游建筑。如西安的青龙寺、连云港云台山的佛寺,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的金山寺等。原来的基址、地道的法式、纯粹的复古,这是用古典语汇、古典章法写成的古典文章,它为现代社会传递纯粹的古代文化信息。2、躯壳式的传统。如果我们不带偏见,把一些影视城的复古建筑也归属于这一时期的回归建筑…  相似文献   

19.
应朝 《建筑》1997,(8):21-23
一、先说“文化”眼下“文化”二字很吃香。醉醺醺的能吐出“酒文化”;一个饱嗝打出了“食文化”;看相算命幌起“周易文化”共庆广告吹成“企业文化”……光怪陆离不胜枚举。我们搞了几十年建筑,冠以“建筑文化”,笔耕于建筑师自己的“自留地”,纵然为一孔之见,旧话再提,能一吐为决总也不为过吧。如今形势大好,国家昌盛,大兴土木,建筑热门,“炒楼”火爆。有本事批下地皮,有门路弄到投资,搞点房地产,利润大大的,反常地能超过国际盈利幅额何止三番四番,然而也有统计:去年全国空着新房5031万平方米,竟占全部商品房的77.15%…  相似文献   

20.
王瑛 《新建筑》2001,(5):65-67
通过对全球化的深入思考,认为应当强调全球化中实际包含的趋同与多元两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对全球化的理解才比较清晰。此外,通过对当代建筑趋同性根源的探讨,明确提出,建筑的趋同性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不应当过于夸大和绝对比,建筑的趋同性不仅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一种主观感受,建筑师在创作时应当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建筑的全球化不仅是指世界建筑必须遵循统一的法则,更意味着建筑应当反映民族的和地方的特点及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