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晓  莫扬 《科普研究》2011,6(1):44-50
对中美六家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内容分析,将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划分为科学事实、科学研究过程、科学理论、科学工作心得及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等五个方面。中美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实体场馆相关性侧重及对科学内涵的展现上具有一定差异。美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科学传播内容的设计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网站内容的利用和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 《科普研究》2009,4(4):36-40
科技类博物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对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进行调查,可以获得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目前状况的第一手数据,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3.
苗润莲  李梅 《科普研究》2010,5(5):55-58
科技类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数量、类型还是展示理念、内容、展示手段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观众多元化的需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嵇晓华  吴欧  刘旸 《科普研究》2012,7(5):51-54
本文分享了在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的平台上,科学传播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案例,包括:科学传播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跨学科间的交流,科学传播帮助整合用于科研的社会资源,科学传播扩大科研结果的影响力,赢取公众信任,科学传播让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中的概念界定,科技类博物馆是指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主要展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及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内容的博物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工程技术博物馆等。近10年来,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增量建设和内容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因其涉及学科、行业门类的多样性、管理体制的多头化、运行体制的单一性和展教方式的简单化,使其在运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受到诸多制约。对其现状的厘清和思考有利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履行和发挥科普场馆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功能。  相似文献   

6.
任磊  李响  张超 《科普研究》2016,11(3):33-38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我国科普基础设施中提供科普服务和科技传播的组织机构,是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厘清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以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历次调查和《中国科普统计》等相关数据指标,分析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动机、群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我国科技类场馆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增强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2,7(5):55-57
基础科学的成果表达与传播范式以严谨、系统、完整的语言逻辑著称,并据此形成了科学共同体的专业语言,成为传统公众传播中最具精英话语权的表达领域。当代,新媒介传播技术促成了新媒介传播时代的诞生,公众的知识获取呈现出与强结构化、强线性化大不相同的解构性特征。科学共同体与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如何走近,以适应新交流表达平台的大规模人群而避免话语优势的丧失,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战略发展命题。  相似文献   

8.
李大光  编泽 《科普研究》2009,4(6):10-20
本报告以“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为题发表在皮尔研究中心的网站(http://people-perss.org)上,是皮尔研究中心与美国科促会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报告结果提示了科学家团体和公众对发展优先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阻碍、媒体的科学家共同体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家形象的看法等。调查数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同行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人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探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书昆  张勇 《科普研究》2011,6(3):14-19
科技博物馆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变化,科技博物馆的科学传播实践也在变化,包括传播过程中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化、传播媒介运用的多元化等。本文试图对科技博物馆的传播活动进行要素解构,分析其传播要素的演变过程,并从传播要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科技博物馆科学传播的模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