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是影响综放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以深部厚煤层综放沿空掘巷赵楼煤矿11302工作面轨道巷为工程背景,首次提出一种新型侧向支承压力监测方法,通过现场应力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现场应力监测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50~56 m,低应力区宽度为12~15 m,考虑沿空巷道应处于应力降低区内,煤柱留设宽度不应大于7~10 m;同时,从有利于锚杆锚固出发,煤柱宽度不应小于4 m。综合考虑煤柱稳定性、次生灾害控制及煤炭资源回收等因素,最终确定煤柱留设宽度为5 m。采用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对煤柱宽度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巷道表面位移均呈现沿空帮>顶板>实体帮>底板的变化趋势,掘巷稳定后,现场实测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271 mm,两帮移近量最大为359 mm,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较好;同时,锚杆、锚索受力均在其屈服范围内,并为回采期间预留充足的余量。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开采条件下的区段煤柱宽度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分析上下煤层两侧都采空而形成的孤岛面沿空掘巷和煤层开采时围岩应力分布及变形破坏特征,应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与具体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上下煤层两侧采空情况下,下孤岛工作面迎上孤岛面沿空掘巷期间及煤层开采过程中,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该情况下孤岛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因受多次开采影响,其整体性和联动性都有所降低,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有所不同,且煤柱宽度尺寸对巷道受力变形有较大影响。掘巷期间轨道巷煤柱帮的变形量大于实体煤帮变形量,顶板下沉量大于底鼓量;回采期间顶板运移特点决定了两巷围岩主要呈现拉剪破坏,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动影响阶段和影响剧烈阶段范围逐渐增大,巷道断面收缩率随着距工作面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对于孤岛面开采沿空巷道的特殊围岩条件,应遵循“强顶、固帮、控底的全断面围岩控制技术思路,对上下隅角附近巷道加强支护,提高围岩自身强度,为类似条件孤岛面巷道维护及安全开采提供理论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了综放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及窄煤柱的稳定性与煤柱宽度、煤层力学性质及锚杆支护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新观点,即高强度锚杆支护的窄煤柱是沿空掘巷围岩承载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针对不同煤层条件确定了相应的窄煤柱合理宽度,并将研究结果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4.
沿空掘巷实体煤帮应力分布与围岩损伤关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实体煤帮的高支承压力是影响沿空掘巷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了沿空掘巷应力环境的基础上,应用损伤理论,分析了给定变形下沿空掘巷实体煤帮的支承压力分布,并探讨了支承压力分布与煤岩厚度、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关系,对沿空巷道的维护与底鼓机理及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以银洞沟矿110103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银洞沟矿护巷煤柱宽度为6 m。因为沿空巷道的作用允许其产生一定变形,根据模型变形量认为6 m宽度煤柱一定程度满足安全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6.
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矿压显现剧烈,支护难度大。若支护参数设计不当,巷道支护失败,必将极大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以淮南潘三矿1251(3)孤岛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软件研究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通过建立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基本顶的力学模型,推导出受动压影响时巷道顶板下沉量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孤岛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增加明显,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变形量剧增,其支护难度大大增加。在获得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对试验巷道掘进期间支护参数和回采期间加固参数进行设计。工程实践表明,锚网索和注浆加固联合支护可有效地控制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围岩的变形,研究结果可在类似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深井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宽度留设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窄煤柱沿空掘巷是提高煤炭采出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沿空掘巷不同煤柱宽度和巷道支护强度时煤柱的应力场和位移场,提出沿空掘巷小煤柱的合理宽度的留设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巷道掘进期间,煤柱较窄时,煤柱内中心位置承受的最大垂直应力随煤柱宽度增加变化较大,当煤柱宽度达到5 m后,增大煤柱宽度,最大垂直应力变... 相似文献
8.
综放巷内充填原位沿空留巷技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针对综放沿空留巷的技术难点,在分析综放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巷内充填原位沿空留巷的新技术。此项技术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是大断面全煤巷道顶煤完整性的维护;二是大体积长距离充填体的整体稳定性控制。对巷内基本支护为梯形金属支架的原有巷道,提出了实施此项新技术的具体方案。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该项技术的应用是成功而有效的,可在类似条件的综放工作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东庞矿2#煤煤层的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2#煤层开采后上方顶板岩层的应力、位移变化特点,确定沿空留巷开采技术方案,研究大采高沿空留巷开采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改进方法。通过大采高沿空留巷开采试验,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生产的连续性和矿井的经济效益,此技术的成功将填补国内空白,为国内外同类型的煤层开采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综放开采预注水弱化顶煤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提高顶煤放出率是综放开采的一个重大课题,预注水弱化顶煤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从理论上研究了超前开采工作面注入煤体的水在裂隙和孔隙中的渗透运动和水对煤体的弱化机理:从试验上得出了注水压力对煤体变形模量的弱化规律和注水含水率对煤的抗压强度的弱化规律:提出了预注水超前工作面的位置、时间、注水含水率、注水量、注水润湿半径、注水孔间距、注水持续时间、注水压力和注水孔布置等工程参数的确定方法。将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潞安王庄矿4309综放开采工作面,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综放开采矿震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综放开采的矿震灾害实例分析,研究综放开采矿震危害的成因与机制,初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综放工作面开采厚度大,高位厚硬岩层会成为主关键层,其运动幅度大、冲击能量高,发生矿震的可能性与危害性加大。综放开采的矿震是由上位主关键层与大结构、台阶形采空区边界覆岩的非充分沉降、区段煤柱、断层活化、煤柱应力集中与长时强度降低等因素形成的。主关键层大面积破断运动导致大结构失稳、释放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和冲击气浪的能量叠加转化为冲击动能,对采空区围岩做功发生矿震。应在合理开采部署的基础上,开展合理泄风、构筑嵌入式高强缓冲密闭或巷道“┬”形密闭、主关键层下位离层注浆减沉、采空区“O”形空间注浆充填等防治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综放工作面开采速率对围岩应力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放工作面开采速率影响着工作面围岩应力重新分布和变形破坏的结果。主要归结于:(1)开采速率的不同影响围岩应力转移过程的完整程度;(2)开采速率的不同造成单位时间开采截深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围岩的加卸载过程以及加载速率的变化;(3)开采速率的不同对岩石蠕变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岩石的变形及应力分布。以谢桥煤矿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开采速率对工作面围岩应力影响的规律。随着综放工作面推进速度的增加,工作面周围应力降低区的面积减小:与之对应,工作面周尉岩体破坏区的范围减小工作面前方峰值应力向丁作面靠近,峰值应力变大;围岩岩体的变形时间缩短,工作面周围岩体的位移减小。提出适当提高综放开采推进速度有利于工作面管理和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综放开采的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控制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赵经彻;陶廷云;刘先贵;孙晓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16(2):132-132
应用内外应力场理论,根据鲍店煤矿的生产实践,结合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研究,对分层开采,网下综放,全厚综放三种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冒落岩层厚度、导水裂隙带高度、地表沉陷特征以及支承压力大小及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为现场综放回采工作面、回采巷道矿压控制以及综采放顶煤完全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留设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是确保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顺利接续和安全回采的关键。以新巨龙矿井一采区区段煤柱宽度的确定为工程背景,首先采用微地震监测、应力动态监测和理论计算等方法确定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得出低应力区宽度约为20 m;其次,采用工程类比、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侧向煤体不完整区宽度约为3 m;最后,综合考虑资源回收、冲击地压防治、次生灾害控制和巷道支护等因素,确定深井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为5.0~7.2 m。应用沿空巷道表面位移观测结果验证区段煤柱宽度的合理性。该研究结果对类似开采条件下的区段煤柱宽度确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综放开采J型通风采空区渗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潞安矿区王庄煤矿5201综放面通风和瓦斯抽放为背景,分析J型和U型通风时采空区破碎岩体内的渗流和瓦斯浓度分布规律。J型通风采空区渗流为“一源两汇”,并有明显取近道的趋势,J型通风比U型通风更有利于瓦斯排放。为建立破碎岩体渗流数值模型,还兼顾分析采空区上方的支承压力,得出该处支承压力的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提出并实施了以加固沿空异形煤柱为主、悬承锚网支护留巷圈为辅的综合控制技术,形成了对受采动影响的巷道进行机理明确、在关键部位和关键时期进行有效控制的技术体系,并在理论上揭示了异形煤柱不同宽度处巷道支护的作用机理。通过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神经网络在综放回采巷道锚杆支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针对传统的BP网络学习算法的缺陷,研究一种动态学习算法。依据人工神经网络的一般原理,利用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实现了综放回采巷道的锚杆支护设计。结果表明,网络的设计结果与现场实际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事故调研、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研究深井综采(放)工作面异常来压的发生机制、控制技术及其危险性的分区分级评价方法。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 工作面异常来压诱发因素主要有顶板来压、顶板水、控顶距增大、初撑力低、采高变化、断层、推进速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叠加;(2) 异常来压的发生机制是上述影响因素引起顶板结构与支架作用关系失衡后,导致顶板异常活动和支架异常受力;(3) 异常来压的控制方法为开采前进行评价,预处理危险区,开采过程中实施矿压监测,采用工作面调斜、适当降低采高、提高初撑力、提前疏放水或加固顶板、预裂顶板、加快推进速度、优化支架阻力等措施,降低危险性。研究结果在赵楼煤矿1306工作面进行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可有效避免压架事故。 相似文献
20.
综放开采端面顶板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由于直接顶(含顶煤)厚度的成倍增加,综放采场顶板下沉量与支架工作阻力并不存在类双曲线关系,因而用顶板最大下沉量判断直接顶稳定性已失去意义,应用UDEC程序分析了工采端面顶板稳定性与支架工作阻力及端面距的关系,得到当端面距在一定范围之内时,端面顶板冒落情况下与支架工作阻力及支护角度这上关,支架工作阻力P和端面板下沉量△ld呈类双曲线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支轲工作阻力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