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文明理念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分析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其次归纳了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策略;最后以厦门东坪山片区为例,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包括生态保护筑根本、景城多维融合、景村共享共荣等,以期实现生态公正、人与自然有机协调、增进居民福祉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何谓风景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风景/景观的意义进行讨论。本书旨在通过详细讨论、比较各国的风景规划,明确对风景实施规划控制的可能性及其有效范围,并描绘出城市景观规划的全貌。本书将这些规划统称为城市的风景规划。若要在整体上探讨风景规划,则应论及包括湖泊、山林等在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保护规划,或是对经济活动各方面实施广泛的控制引导。但本书仅就其中与都市生活相关范围的风景,主要从控制引导建设行为这一侧面展开论述。这也与执笔者的专业研究方向有关,同时也是基于笔者对该问题的认识,即该范畴内的规划控制管理正是目前日本最缺乏、最迫切需要研讨的。  相似文献   

3.
风景设计——特征、理论、类型与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风景的特征1.可感性——风景的色彩、动水、浮云、高下、明暗可直接刺激人的各种感官,多种因素的结合就产生综合感受效果。风景不是绘画,但有画般的直感形象;不是诗歌,但有诗般的节奏、旋律,有直觉的感染力。2.社会性——风景也是一种资源,主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休养、游憩、欣赏),是一种有社会价值的人类财富。风景既是自然形态的事物,又是随着人类的需要而变化着的事物。人类利用风景的本身,就是把它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对风景美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存在曲折而复杂的再现,反映了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4.
王铎 《建筑》1994,(9):37-38
3.保护名山胜景处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科学文化时代风景建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物保护的原则是出自于保护人类历史文化创造的实证物。这是从风景建筑文化角度来分析其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意义。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表明,一个文化时代的开始是形成于上一个文化时代。而上一个文化时代的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将延续到后来的文化时代,保存下来。在宗教文化时代形成的我国名山胜景处的古遗址、古建筑,今天仍需要保护好,延传下去。这是因为,自然美景的原始,苍古,荒野,给人们带进了一个久远的离开现代摩登城市的时空环境;而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5.
以寻找自然原野在风景园林推动人类健康中的源头与基本作用,以及基于原野旷奥空间、建立风景感应健康世界的"元素周期表"为目标,尝试以风景旷奥空间感受及其测度为主线,探寻自然原始空间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追溯分析了"景分内外""景分旷奥""主客合一"的中国风景源头;回顾了风景旷奥理论的研究进程,从空间环境促进生命健康出发,探讨了风景旷奥的健康作用,提出并分析了空旷型、奥秘型和复合型3种原野的旷奥感受特征及其在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层面上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揭示了原野旷奥感应对于人类健康与疗愈的积极作用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和执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杨锐 《中国园林》2003,19(5):63-66
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立法和执法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家公园基本法(规定了美国国家公国管理局的基本职责);授权法(明确规定该国家公国单位的边界、它的重要性以及其他适用于该国家公园单位的内容);原野法(它使美国国会有权命名联邦公有土地成为国家原野保护体系的一部分);原生自然与风景河流法(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系统,以保护那些具有杰出的风景、休憩、地质、野生动物、历史、文化和相似价值的河流,使其保持自然状况);国家风景与历史游路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风景游路网络的形成);国家环境政策法(美国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大法);部门规章和其他相关联邦法律。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2005,(2):114-115
日前《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顺利通过评审。该项目由陕西华山管理局组织策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编制。编制单位在原总规的基础上,从世界遗产的认识高度重新审视华山景区价值,充分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保护及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全面总结华山景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确定了华山景区规划性质,调整了景区规划范围,对华山景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游览服务、道路交通、防灾减灾等诸多管理学科和领域重新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8.
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无论是天下名山,或是国家公园和自然文化遗产,主要是满足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需求,是人与自然精神往来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南省滑县金堤森林公园规划部分内容的分析介绍,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以植物造景为本,突出平原特色,兼有生物景观、风景水体景观、野生动物景观,可供开展森林景观为主的风景游赏的模式;森林公园规划,应在严格保护、调整恢复、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加强管理、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拓展游赏内容、丰富游览方式,为大众提供假日休闲野餐的自然场所。  相似文献   

10.
在IUCN伞球自然保护系统中,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人口、体制、资金、文化、利益主体、地域关系上有很多独特性,风景旅游游憩与社区发展是当前风景名胜区面临的众多矛盾的直接动因,对保护与发展适宜度缺乏科学评价标准是目前众多矛盾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之一;从基于审美价值的规划理论方法走向基于自然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游憩价值等全面的综合规划与管理.是实现风景区可持续管理的关键,也是对风景科学与风景区规划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可持续管理制度是保持风景区保护与发展动态平衡的重要机制,游憩适宜性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社区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管理规划、风景动态监控系统是风景区日可持续管理的5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多功能景观概念在可持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是人类社会和文化、自然环境一起,共同形成的具体而有特色的产物。可持续景观发展观明确景观生态保护规划的目标包含对土地和自然资源、传统景观文化与美学特色的保护和适当开发使用,有利于城市居住环境向更良好的生态单元发展。多功能景观概念扩大了景观生态学的内涵,从人类生态总系统的观点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去理解景观,以跨学科方式有效地把自然科学与人类相关学科连接起来,用"自然生成的隐性次序"意识去发现自然、社会、人类心灵中的亮点,在自然与人类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用它来解决目前日趋严重的生态压力和文化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表达,以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网络、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社区、城市中与自然的一步之遥为尺度框架,对承载亲生命性认知的生活性景观空间,即亲生命性城市自然的营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旨在为亲生命导向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状态,引领传统聚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浅谈居住区景观环境中的人性化设计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聪龄  沈涛 《山西建筑》2007,33(6):11-13
从社区的自然环境、交往空间的创造、环境设施的配置、人文景观、居住区等方面阐述了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点,指出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公共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丹  李雄 《中国园林》2012,28(4):29-32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在自然界中,植物以稳定的群落存在,由于气候条件及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外貌。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之前应该充分调查、熟悉并掌握项目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特点和自然群落的构成,这是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以"师法自然"作为前提,将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四者统一作为原则,来衡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优劣,力求实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杨锐  侯姝彧  曹越 《中国园林》2021,37(7):6-12
山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核心,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人文观和实践观.中国古代山水营建智慧是基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核心思想,在"人与天调"的实践观下形成的实践理论体系.在其指导下的山水营建实践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地"和"时"分别对应空间和时间的维度,"营建"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以"人、境、业、城、制"五元素的理想及其哲学观为线索,分析了公园城市理想的价值观、目标追求及其作为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根据缘由。以淄博全域公园城市建设规划项目为实践验证,依据城市现有条件反馈调整,提出构建包含5项评价基准、15项评价标准、45项评价指标的公园城市评价体系。从城市现状研判、公园城市规划目标量化对标到规划方案编制依据,再到公园城市建设实施的责任传导落实,贯穿于创建公园城市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发挥了引领、推动、管控公园城市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heds light on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natural world,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CES) in interpreting this bond. CES refers to the non-material and immaterial benefits that nature gives to human society, including nature-based tourism, landscape aesthetics, sense of place,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inspiration. However, the rapid social shifts have influenced both human behaviors and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while reshaping 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CES and people. For landscape practitioner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comprehend and appreciate the complex cultural links between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our cultural attachments, and build a more sustainable interaction via landscape practices. The authors claim that CES can act as a bridge betwe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shifts, offer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omprehending human-nature linkages and suppor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颜婷  陈亮明 《中外建筑》2010,(5):142-143
洪水频发和由此引发的"重防洪工程,轻滨水景观"的倾向是呼图壁天然河谷景观规划设计中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本文在"设计结合自然"思想指导下,受生态修复理论的启发,分析了呼图壁天然河谷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与自然洪水过程相适应的景观规划设计对策,以达到修复河谷生态和营造城市景观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20.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   总被引:241,自引:7,他引:241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最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4条基本原理,生态设计不是一咱奢侈,而是必须: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