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于20世纪中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实施以来,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汽车工业作为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显著、资金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已被国家确立为带动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滚动发展,逐渐成长  相似文献   

2.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产业政策》)颁布后,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就贯彻这个产业政策最近发表谈话,谈了有关想法。  相似文献   

3.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6月1日正式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下面简称《产业政策》)。此前,国务院已发文指出,在国家发改委发布新的产业政策的同时,于1994年颁布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废止。《产业政策》专设第八章《零部件及相关产业》,谈了三条内容(第30条、第31条、第32条),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促进汽车零部件向模糊设计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工业的振兴主要是在“九五”期间,首先是保证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汽车工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规定的形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能力。“九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的总目标是初步形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建成具有初步产品开发能力的科技体系,建立我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自主发展的机制,重点突出轿车车身开发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外环境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1996年是机械、汽车工业进人全面启动振兴的第一年,随着《机械工业振兴纲要》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将对机械、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我的发言一定有值得商榷和不妥之处,欢迎同志们提出批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同志们对全行业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一、《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转折性改变 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工作会议”,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某种程度上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积极的反响。一九九四年的生产经营,基建技改、产品开发和  相似文献   

7.
一、微型车发展的有利因素。 尽管微型车产销年初年底较好,年中疲软,但从总体上来说,微型车发展还是比较顺畅的。这主要是因为: 1.国家政策支持。 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及去年颁布实施的《公路法》、《汽车报废更新的新规定》、《汽车消费和使用政策》等,都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可喜的是国家还制定了鼓励小排量汽车发展的政策。 2.出租车市场兴起。 中小城市出租车市场正在兴起。他们对低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振兴汽车制造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战略决策,根据《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的原则和要求,机械部特制定了汽车工业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通过规划纲要的实施,使我国汽车工业在“九五”期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力争到201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我国摩托车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九五”期间 ,认真贯彻执行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指导下 ,摩托车“九五”专项规划得以全面实施。在摩托车“九五”专项规划目标中 ,年产1 0 0 0万辆的目标已提前实现 ,其他各项目标在大部分企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 ,总体讲 ,摩托车“九五”专项规划引导和促进了全行业的发展。在新世纪来临之纪 ,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此时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 ,必将对国内一些企业和部分产品市…  相似文献   

10.
一、国内外环境对机械工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996年是机械、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启动振兴的第一年,随着《机械工业振兴纲要》及《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将对机械、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八五”期间机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也为1996年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机械工业仍然面临着资金和市场等困难,但从总体上讲,可以认为整个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有40年的历史,1953—1978年的25年,国家集中建成了第一汽车厂和第二汽车厂(现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初步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以后的十五年,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汽车产量从18万辆增长到129万辆,年增长率为13%;总产值从80亿元增长到1300亿元;除了载货车产量快速增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调  相似文献   

12.
《汽车零部件》2009,(9):25-25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第10号令,决定修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政策将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据了解,这是继2004年取代早前《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后,对该政策的第一次修改,修改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3.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第8号令,在发布新的汽车产业政策的同时,于1994年颁布实施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废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对汽车产品的管理一直沿用如图1所示的现行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体制,程序繁琐,报批周期长,且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自成封闭型体系,不能与国际接轨.目前,国际大环境要求我国汽车工业实施国际通行的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与国际接轨.去年,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明确指出:“国家依据技术法规对汽车产品实施国际上通行的认证制度.未经认证合格的产品,不得销售、进口和使用.”同时又指出:“国家汽车行业管理部门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组织制定汽车产品的安全、污染控制及节能等有关技术法规,管理法规和管理制度,以利产业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万辆汽车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美国、日本的20倍,汽车有害废气排放量是美国、日本的15至20倍.由此看来,国际大环境、产业政策的要求以及交通事故与环境保护的现状,都要求我国汽车工业尽快建立技术法规体系,改革现行的汽车产品管理制度,建立政府对汽车产品管理的新体制——汽车产品型式认证制度,实施政府  相似文献   

15.
抓住汽车业巨额机床装备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业被公认为发展最快的大容量市场。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并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汽车业形成的巨大产业链也为机床装备提供了庞大的需求量及与之相匹配的技术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深圳举行的“2006中国汽车制造装备自主创新论坛”和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汽车发动机工艺与设备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汽车发动机工艺与设备研讨会”都引起了业内普遍关注。本刊9月期以此为专题,就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机床装备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达347.7万辆,同比增长38.45%,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居世界第5位。2003年预计汽车产量将突破400万辆。在即将推出经修订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坚持、三个引导"的汽车工业发展方针,要在2010年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汽车工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工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作为与汽车工业相互依从、需要同步发展的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更有着装备汽车工业,向汽车工业提供先进、实用、高效、自动化装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汽车技术法规 根据国家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政府依法对汽车产品在安全、污染控制和节能三方面实行监督管理,并将依照国际惯例用认证的方式来实行监督管理。 在中国,有关汽车的技术法规正处于建立阶段,但是政府的监督管理已在实施中。所采用方式是政府用行政措施实施强制性标准,其  相似文献   

18.
汽车天地     
专家谈促进汽车出口的措施汽车行业有关专家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的“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要求,我国业者应在多方面采取措施,大力促进汽车产品出口。扩大经济规模通过资产合并、兼并、参股等方式建立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汽车工业企业集团,特别是要扶植几个大企业集团,尽快实现专业化、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  相似文献   

19.
海关总署近日发出通知,自1994年7月5日起,对进口汽车、摩托车的税收和管理实行《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的新规定;即除外交和政府双边协议规定外,所有进口汽车和摩托车一律照章征税;指定大连港、天津新港、上海港和黄埔港等四个沿海港口及满洲里和深圳(皇岗)两个陆地口岸为整车  相似文献   

20.
国际汽车制造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如今,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水平取决于制造技术水平,正是近年大量先进数控设备的采用,使我国轿车装备整体上进入柔性化时代,并支撑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怎样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有专业人士认为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制造成本。然而,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进入微利阶段,国内企业无力长期支付进口设备的高昂费用。由此不难发现,装备本地化是企业生存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