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空压机电耗很大,但输入电能中约85%的能量转变为压缩热,采用合理的技术改造,余热回收系统回收的热量可占输入功率的50%(与空压机加载率有关)左右,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燃料消耗量,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燃气热电厂燃气燃烧和排烟余热的特点,采用防腐型高效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对燃气锅炉房进行了节能改造,建立了模拟电厂排烟余热供热系统,试验研究了燃气热电厂烟气冷凝余热回收利用的节能减排潜力.工程实测表明,在电厂排烟温度为55~103℃的条件下,进入烟气冷凝热回收装置的水温为19~32℃时,烟气温度可降到30~39℃;烟气温度每降低10℃对应的节能率为1.4%~3.2%;单位容量(1 t/h)锅炉每天产生0.7~1.2 t烟气冷凝水,可资源化再利用;烟气冷凝水的pH值约为2.4,显现强酸性,设备防腐至关重要.在电厂排烟温度低于100℃时,仍有巨大的节能、节水、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保障井下的通风安全,大多数煤矿都需要空压机,将其作为一种动力装置向井下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对该类煤矿空压机余热进行处理,并将其中低品位的热能综合利用,具有很好的环保、经济效益.基于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的原理,结合东庞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制备洗浴热水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在脱硫装置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兰 《煤气与热力》2002,22(3):274-275
介绍了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业脱硫装置中的应用,并不其余热回收情况与传统的二次中热方法相比较,阐明了其节能及环保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4):314-315
在分析了空压机工作的原理,得出空压机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散发出大量的热量。结合流花某平台上的空压机冷却系统,在将空压机系统余热回收的理论指引下,通过分析现有的空压机冷却工艺并结合实际,重新设计系统冷却工艺。通过比较在根据余热利用率和实用性两个方面而重新设计的两种工艺,得出一个既能利用余热有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结合空压机冷却系统的原始资料大致算出利用此方案一年可以节省的热量。并分析国内外现状,预测未来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得出余热回收方案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具有相当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介绍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用于制备工厂宿舍洗浴热水的节电及减排效果进行探讨。原方案采用水源热泵机组制备洗浴热水,改造后的方案在原方案基础上并联了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以螺杆式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制热为主,当产能不足时,水源热泵机组作为补充。改造后年节电率为59.96%,二氧化碳年减排量为442.86 t。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应用于数据中心的二次侧集中循环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系统,分析了数据中心不同的热回收技术,介绍了区域供热热回收技术的实现途径。为回收位于上海的某液冷冷却数据中心的余热作为区域供热热源的案例建立了方案模型,并对该数据中心的热回收进行效益分析,通过计算发现:该热回收系统在每个采暖季可节省约3 657tce,热回收耗电效率是全部采用常规风冷散热热回收方案的2.78倍。直接接触冷板式液冷系统既降低数据中心的制冷能耗,又具有良好的热回收效益,积极推广这项技术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燃气供热厂烟气余热的利用是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锅炉尾部增加烟气-水换热器或(和)空气预热器是一种传统的烟气余热利用方式,这种方式主要回收烟气中的显热,无法回收烟气中水蒸气的汽化潜热。由于传统烟气余热利用方式受限,一种基于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将烟气温度降至30℃甚至更低,充分回收烟气中的汽化潜热,经过工程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直接接触式烟气冷凝余热回收装置,该装置将低温喷淋水溶液与高温烟气进行逆流换热,回收燃气锅炉烟气的冷凝余热。以燃气壁挂炉作为烟气发生源搭建了实验台,研究了喷淋水温度、液气比、喷淋高度对该装置余热回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喷淋水温度为20℃、液气比为13、喷淋高度为1.26 m时,该装置能将排烟温度从102℃降至33℃,余热回收效率可达14%。  相似文献   

10.
对低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运行情况进行逐时监测,收集8种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数据,通过能效比EERe与换热器效率ε两种指标进行分析,得到此种换热器性能效果与最佳运行条件。研究表明,该余热回收设备总体能效比在10左右,换热器能效比同新风侧进口与烟气侧进口的温差具有一定相关性,两者比值在0.244左右,换热器效率为0.63~0.71,使烟气侧温差保持在30℃左右,新风侧进口与烟气侧进口温差达40℃以上,可达换热器最佳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振华 《建筑节能》2013,(11):73-75
根据化工厂制配车间建筑体室内温度控制的要求,结合硫磺制酸混合燃烧生成1 000℃左右的高温炉气热能实施余热回收设计,采取中压锅炉回收热量,经转化器、热交换器、省煤器、过热器产生温度450℃、压力3.82 MPa的中温中压过热蒸汽,进入汽轮发电机组发电。设计结果表明,余热回收热量6 000 kW/h,解决了车间建筑温控所需电能,节省外购电费356.3万元/a,获得直接经济效益615万元/a。  相似文献   

12.
张鑫  张文科  侯幸  高翔 《区域供热》2020,(2):114-121
余热利用是目前被认为优先研究的领域之一,热泵的余热利用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还减少了对环境的热污染。本文首先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较充分的余热回收热泵系统形式,并根据冷凝热回收利用程度对热回收系统进行分类。其次,讨论了热回收技术在热泵机组中的应用,围绕双冷凝器、相变蓄热及两级复叠技术展开余热回收的分析,阐述了不同热回收的原理及特点。随后,针对螺杆热泵热回收系统进行了探讨,在不同制冷剂和不同冷凝温度条件下,揭示了油冷却器的余热回收效果。本文所叙述及分析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热泵行业余热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节能环保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原有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对风冷冷热水机组进行优化设计,并针对常规系统中余热存在浪费的现象,以及制冷机和空气加热器同时工作造成极大能源浪费的问题进行了优化改进。为了节省风冷冷热水机组性能测试试验室的耗电量,提出了一种新型试验室节能改进设计方案,即在工况机组上增设热回收器回收利用高温高压气体,以期达到节能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空气压缩机吸气温、湿度以有效降低空气压缩机系统能耗,将膜分离技术、液体除湿技术和热泵技术相结合,并充分利用空压机余热,设计了应用于空压机进气端的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装置。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进气端除湿方法将空压机系统的热负荷与湿负荷分开处理,改善了压缩机的进气条件,降低了压缩过程的功耗,同时为空压机创造了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了空压机的日常运行、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污水源热泵制冷剂侧阀门切换、换热器采用蒸发冷凝两用换热器等当前的技术状况与存在问题,指出了发展趋势与研发方向。探讨了城市污水源热泵机组创新设计的技术关键:污水直接进换热器、变频螺杆压缩机及压缩机可变内容积比设计。改进设计后污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热泵技术在热电厂节能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备热电厂以热负荷为主,供热凝结水无法回收时,需要大量蒸汽加热补充的冷除盐水.如自备电厂存在部分凝汽发电,则会有大量的循环水余热.热泵是一种在一定使用条件下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的能量利用装置,在需要补充冷除盐水且有大量循环水的自备电厂,非常有推广价值.本文作者以本单位的应用经验,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阎萧炜 《煤气与热力》2021,41(1):14-15,35,10042
介绍磁悬浮式热泵机组关键设备——磁悬浮式压缩机结构。结合工程实例,对采用磁悬浮式热泵机组(将板式换热器一级侧出口的一级管网回水作为低温热源)热力站的一级管网供回水温度、磁悬浮式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进行实测分析。比较螺杆式热泵机组、磁悬浮式热泵机组的经济性。与仅采用板式换热器的传统供热模式相比,采取磁悬浮式热泵机组供热模式可有效降低一级管网回水温度。磁悬浮式热泵机组的日平均制热性能系数比较高,制热季节能效比可达到8.93。螺杆式热泵机组、磁悬浮式热泵机组供暖期耗电量分别为39.36×104、22.48×104kW·h。电价按0.9元/(kW·h)计算,磁悬浮式热泵机组供暖期可节省电费15.19×104元。螺杆式热泵机组、磁悬浮式热泵机组的购置费分别为65×104、120×104元,磁悬浮式热泵机组多出的购置费可在3.62 a收回。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热管换热器在通风空调余热(冷)回收中的应用情况,并针对实验室换气次数较大又需避免交叉污染等特点,介绍了一种既能满足室内新风量又节能的小型热管热回收通风换气装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注汽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潜力的分析及开展余热利用方式对比分析,采用在注汽锅炉对流段上安装热管换热器,使高温烟气与助燃空气换热,利用换热器回收烟气余热.该技术的现场应用,实现了注汽锅炉燃料单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量降低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