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水产系统近几年建成投产的几个多层冷库,制冰间都置于冷库顶层,几乎都出现漏水的问题。本文收集了四个制冰间漏水的资料,为便于了解,将原始报告稍加整理逐一介绍如下: 一、各冷库顶层制冰间漏水情况介绍 (一)广州海洋渔业公司冰厂冷库设计生产能力是制冰120吨/日、贮冰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现有全民所有制水产冷库共27间,生产能力合计为冷藏11112吨/次,冻结297吨/日、制冰918吨/日、贮冰11580吨/次。存在的问题较多,总的来说,冷库设施远远跟不上水产经济的发展。一、八四年底以前的状况1.在布点方面,布点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较大渔港,但有些较大渔港也仍欠冷库(如盐田、南澳),小渔港基本上没有冷库,至于销区,冷库建设更没有排上议事日程,仍然是  相似文献   

3.
吕向中 《制冷》1992,(3):52-55
一、迁移改造的原因我公司冷库建于七十年代初,主库体分为冰库、冷库两座。冰库含制冰100吨/日,贮冰1000吨/次及冷藏2000吨/次;冷库含速冻100吨/日,冷藏2000吨/次。原高压系统设备放置室外,在冷库和冰库两库体之间(见图1),风吹雨淋日硒,氧化锈蚀程度日益加深,个别容器桶身出现大面积凹坑,大大降低了其强度,增加了不安全因素。管道、阀门亦是锈迹斑斑,起不到阀门的控制调整作用,制冷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加上  相似文献   

4.
谢烈 《制冷》1992,(2):69-72
前言目前国内外制冰的方法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间接冷却方式,如盐水冷却桶式制冰法;直接冷却方式,如片冰,板冰,管冰及桶式快速制冰法等二大类。但无论何种制冰方法,节能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是如何提高制冰能力和降低制冰的耗电量,这就需要从强化换热,加快周转,改进制冰工艺,改造制冰池结构、设备等方面加以考虑。尽管提高制冰的能力与降低制冰的电耗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实际中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如果只强调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目前制冰厂设计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生产能力、贮冰库容量、制冷制冰设备的选型、隔热材料的选用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供设计制冰厂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制冷》1991,(2)
日本东芝公司新推出两种附有自动制冰机的多用途电冰箱,深受用户欢迎。其中GR—Y35CⅥ电冰箱每天可制冰1.3公斤(约100块),贮冰量1.5公斤。当取出冰后,又能自动制冰并贮存,一星期只需供水一次,使用十分方便。另一种GR—R40SⅠ冰箱是改进型产品,可不受时间限制,可随时制冰,随时取用。  相似文献   

7.
沿海某水产冷冻厂的规模是:制冰160吨/日,贮冰2000吨/次,冻结20吨/日,冷藏300吨/次。三层楼框架结构,一楼为机房、冻结间冷藏间及理鱼间,二楼贮冰库,三楼制冰间。81年5月动工兴建,84年3月完成土建工程,4月中旬制冰试产,5月上旬冰库按规范降温,六月上旬开始贮冰。6月中旬发现一楼冷藏间门框处有水渗出来,每小时集水量拾多公斤,渗漏水无咸味。事发后设计、施工和使用单位经过多次会诊,作了一系列处理。到目前为止,虽然漏水量有所减少,但一楼冷藏间门框处仍滴水不停,每小时集水量约0.3公斤左右,时多时少,冷藏间难于投入使用。在此笔者想就有关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提出个人若干意  相似文献   

8.
《制冷》2019,(3)
针对鲜活农产品保鲜冷链第一环节"田头冷库"用电受限且其运行电耗高的问题,采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光伏驱动冰蓄冷替代蓄电池存储电能,缓解太阳能的瞬时性与间歇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彻底解决光伏制冷储能问题。本文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制冷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并指出了并网发电和蓄电池辅助办法确保光伏组件输出电能的稳定性的局限性,提出采用分布式光伏能源驱动的价格低廉、技术成熟的冰蓄冷替代蓄电池储能的"田头冷库",实现冰蓄冷完全替代蓄电池实现太阳能的最大化利用及存储,确保分布式光伏能源直接驱动的制冰蓄冷系统全天候持续高效运行,并阐述了太阳能光伏驱动冰蓄冷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空调蓄冷系统中的运行策略、系统配置、制冰时间和溶冰时间、制冷机组和贮冰设备的容量、低温送风、系统控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空调蓄冷系统设计应从整体角度考虑,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王虹  何国庚  田奇琦  杨丽媛 《制冷学报》2012,33(1):10-13,50
冰浆由于良好的热物特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制取方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过冷水动态制冰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制取冰浆方式之一,但其主要缺陷是过冷却器易发生冰堵。在此,基于水溶液结晶的机理,从影响过冷却器冰堵的因素出发,指出纳米氟碳表面改性材料可改善表面状况,有效抑制壁面结冰,减少制冰过程中的冰堵问题,提高整个系统的制冰效率,降低能耗。纳米氟碳涂层抑制过冷却器冰堵的机理对进一步深化和开发新一代防结冰技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过冷水法动态冰浆制取技术具有传热效率高、系统简单等优点,但过冷却器易发生冰堵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过冷解除装置的动态制冰系统,利用设置在过冷却器内的可灵活拆装式螺旋叶片对制冰溶液进行过冷解除,同时刮削换热壁面上粘附的冰晶。测试了不同工况下该制冰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该制冰系统可稳定产出冰浆并有效改善冰堵问题,最高含冰率达9.1%,最大持续制冰时间可达521 s。冰浆含冰率与持续制冰时间成正比。NaCl添加剂质量分数为6%时对冰浆含冰率和持续制冰时间的改善效果显著。实验获得制冰系统最佳运行参数:制冰溶液体积流量为0.50 m^3/h、二次冷媒起始温度为-15℃、螺旋叶片转速为175~225 r/min。  相似文献   

12.
一.冰蓄冷系统概述 冰蓄冷系统的核心就是制冰系统,传统的冰蓄冷技术主包括冰球式和盘管式两种,这两种冰蓄冷技术的制冰过程都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由低温不冻液把冷量传递给水而结冰,因此统称为静态冰蓄冷,目前是国内主应用的冰蓄冷技术。但是静态冰蓄冷由于冰的制备和融化在同一设备进行,以及其自身纳冰特性的限制,随着管外冰层厚度的增加,管外热阻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CFD方法对大型砖冰机制冰桶排列方式对制冰池流场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现有制冰桶为顺排,制冰池内制冰桶横向间隔内的盐水速度几乎为零,制冰桶纵向间隔内盐水呈层流分布,流速约为0.3~0.4m/s。制冰桶横向间隔内盐水温度高于纵向间隔;整个制冰池盐水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很不均匀,盐水阻力相对较小。采用叉排制冰桶可显著改善制冰池内盐水流场,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相对更均匀,且盐水温升相对较大,盐水与冰水换热效果更好,但盐水阻力也有所增大。通过对制冰池内盐水流体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对比分析,为砖冰机制冰池制冰桶排列方式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珠海经济特区湾仔冷冻厂,以补偿贸易的方式从日本引进全套制冷设备。生产规模为制冰200吨/日,贮冰1200吨,冻结40吨/日,低温冷藏1200吨,主库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该厂从破土动工到建成投产仅用一年零三个月,这样快的建设速度目前在国内是比较少的,这主要是施工采用了新工  相似文献   

15.
热管技术在制冷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秉三 《制冷》1990,(4):61-65
本文论述了热管技术在吸收式制冷机、冷风系统、冰贮冷系统、空调系统、电冰箱、土壤冷库等方面的应用。最后预测未来的应用远景。  相似文献   

16.
孔庄煤矿集中降温方案的选择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庄煤矿井筒布置和矿井生产条件出发,先后总结、分析了片冰降温系统、热-电-乙二醇降温系统、井下低温水排热的井下集中降温系统(HEMS)和真空制冰降温系统。从集中降温方案效果、投资、降温系统运行稳定性、井筒输冷管路安装、矿井制冷水质、井下制冷排热等方面综合考虑,适合孔庄煤矿特点的集中降温途径只能是真空制冰降温方案,为矿井三期改扩建工程按期投产、验收创造了条件。同时,该降温工程的实施必将填补我国在矿井集中降温领域的一项技术空白,并在制冰技术、输冰管道、输冰工艺、压风冷却、井下融冰工艺、制冰节能技术上取得突破,进而推动我国煤矿降温制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然冷源单管制冷蓄冷试验和一维传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利用自然冷源单管制冰过程的传热分析,建立了管制冰的一维传热模型,在蓄冰池围护为绝热条件下,用积分法对一维模型进行了求解;在模拟自然冷源制冰实验台进行的单管制冰试验表明:管道制冰半径与制冰时间呈幂函数关系,一维传热模型解析解的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宝珠寺水电站制冷系统包括一座总容量为2669kW(标准工况)的制冰楼和总容量为2756kW(标准工况)的冷水厂。 制冰楼共分两个独立系统,一是制冰系统,它为两座3×1.5m~3搅拌楼供冰,制冷容量为1366kW(标准工况),日产片冰120t,以满足1OOm~3/h低温砼生产;二是冷风系统,制冷容量为1302kW(标准工况),向两座搅拌楼骨科仓供—5℃冷风,对特大石、大石、中石进行预冷。制冰楼钢结构和搅拌楼附壁式冷风系统由水电五局川北机械厂制造并安装。钢结构安装始于1992年10月末,历时一个月。1993年2月完成设备安装,3月份系统安装,4月10日开始系统吹污试压,4月28开始充氨,5月15日系统调试完毕,8台片冰机先后正式产冰,月底完成向搅拌楼输冰,控制等系统的调整试验,6月4日开始加冰搅拌低温砼,正式投入使用,随后冷风系统也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9.
日本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造雪装置。它可以满足暖冬雪景复盖滑雪场不足或为了滑雪场常年稳定经营以及在娱乐场所建常年型室内人工滑雪场——都市型滑雪场。这种装置由三个分装置组成,即:降雪、融雪模拟程序;制冰、贮冰装置空气输送装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双碳”背景下制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研发更加低碳高效的制冰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重点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真空闪蒸制冰技术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冰技术3种制冰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真空闪蒸制冰技术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冰技术具有低碳、节能等优点,可对冷链运输、人工冰场等领域起到积极作用,在“双碳”背景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制冰系统稳定性、提高制冰效率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