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碳钢的高温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辊铸轧薄带钢在金属刚刚凝固的同时就承受一定量的加工变形 ,若变形量控制不当 ,极易产生内部裂纹和表面裂纹 .为此 ,研究实验用钢在高温下的变形和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leeble 1 5 0 0热模拟试验机 ,采用加热法和凝固法两种加热变形制度 ,研究了实验用低碳钢的热塑性及强度 ,测定了该钢种的零塑性温度 (ZDT)和零强度温度 (ZST) ,分析了其裂纹敏感性及断口组织。结果表明 ,凝固法所测结果更符合实际 ;实验钢的高温脆性温度范围为 1 3 5 0℃至熔点 ,其ZDT和ZST分别为 1 40 0℃和 1 45 0℃ 相似文献
2.
3.
4.
5.
通过Gleeble-1500应力-应变热模拟试验机测试了由70 mm连铸坯锻成的Φ13 mm棒材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0.002 7C,3.06Si,0.32Mn,0.013P,0.004S,0.50Al,0.002 7Ti,0.004 2 N)的高温(600~1 250℃)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应变速率为1×10-3s-1时,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中仅存在第Ⅰ脆性温度区(1 250℃至熔点),第Ⅱ脆性温度区和第Ⅲ脆性温度区均未出现,主要原因是超低碳(≤50×10-6)、高硅(3%Si)致使硅钢凝固冷却过程中不经历α-γ-α相变,避免了固溶的硫、氧等元素以(Fe,Mn)O、(Fe,Mn)S、AI2O3等形式在奥氏体晶界沉淀和长大导致晶界强度降低,产生裂纹。 相似文献
6.
降低取向硅钢板坯加热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的特点是:以MnS作为抑制相的板坯,在1350~1380℃的高温加热后进行热轧,然后以二次冷轧法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工艺的缺点是能耗大、成材率低、修炉频繁、限制轧机能力、成本高。实验室研究表明:通过适当调整钢中的C、Mn、S含量,严格控制酸溶铝含量,同时加入微量的晶界富集元素,可以把取向硅钢板坯的加热温度降低到1250~1300℃。在后步工序的配合下,可以生产磁性良好的产品。本研究是根据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武钢大生产的条件下,为验证降低取向硅钢板坯加热温度的可行性而开展的。并从化学成分、热轧、冷轧、退火工艺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确立了在大生产条件下最佳的化学成分及工艺参数。得出结论:大生产条件下降低取向硅钢板坯的加热温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马钢CSP的工艺现状,结合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工艺特点,主要从加热和轧制两方面入手,进行无取向硅钢生产的工艺控制研究,并结合实际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提出解决措施,为实现马钢CSP大规模生产无取向硅钢提供技术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8.
9.
2.0~2.8mm的50W470无取向硅钢(%:≤0.005C,1.45~1.65Si,0.2~0.4Al)经20辊森吉米尔可逆式轧机5道次轧制成0.5mm的轧卷,各道次压下率15%~35%,总压下率为75%~80%。试验结果表明,经5道次轧制后钢中晶粒全部细纤维化,抗拉强度由坯料的480~560MPa增加至885~905MPa,伸长率δ5由25%~28%降至0.7%~0.8%。经X射线衍射谱线型分析表明,经5道次轧制后的无取向硅钢50W470中存在残余内应力(第2类内应力)是形成冲片椭圆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按照中日双方合同规定,武钢于1982年2月进行了取向硅钢的磁性考核试验。试验的冶炼、浇铸、初轧、热轧的工艺条件都严格按日方的要求进行。磁性考核通过以后,日方为中方制订了相应的技术规程。此后,各工序的操作都严格按该规程进行,热轧也不例外。但是,即使按该规程要求进行,取向硅钢成品的原牌号(Q_(10)+Q_(11))合格率仍然较低(1985年平均为74.70%),另有25.3%是Q_(12)以下低磁性牌号的产品。这不仅降低了武钢的经济效益(Q_(10)的单价为3200元/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用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在实验室试制了冷轧高硅DP590,并通过扫描电镜、EBSD、透射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735~835℃)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对高硅双相钢强度和塑性有重要的影响,当退火温度为785℃时,材料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不同温度退火后得到的组织均为铁素体和均匀分布在其晶界上的岛状马氏体;利用EBSD技术清晰地观察到离散分布于铁素体和马氏体晶界处的残余奥氏体。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到马氏体周围的位错线及位错团,这是双相钢连续屈服特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渗氮对含铝晶粒取向硅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高导磁率的GO钢的生产都采用AlN作为主要抑制剂.工业上已开发了GO钢两种类型抑制剂的形成方法,即板坯高温加热法和板坯低温加热法.从冶金学角度研究了板坯中温加热方法的可行性和渗氮的效果.这种方法介于板坯低温和高温加热法之间.因此,可分别通过渗氮和热处理条件来控制抑制剂浓度和初次再结晶粒径,抑制剂浓度和初次再结晶粒径的适当组合是获得强烈高斯织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1.3%Si steel hot bands were produced by hot rolling in a Steckel mill with two entrance temperatures: 1000°C (γ rolling) and 910°C (α+γ rolling). Hot band samples were processed with and without hot band annealing (900°C for 30s), cold rolled to final thickness of 0.5mm and annealed in H2‐25%N2 at 900°C for 40s.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hot rolling temperature and hot band annealing resulted in lower core loss and higher permeability.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on the hot band microstructures, after hot band annealing the γ rolled sample showed a larger grain size. The final result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the initial grain size prior to cold rolling on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after anneal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