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主动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配电网发展的高级技术阶段,是具备组合控制各种分布式能源(分布式电源、储能、可控负荷、需求侧响应)能力的配电网络,是一种可以兼容微电网及其他新能源集成技术的开放体系结构核心。本文正是在这一结构核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光伏及风电并网系统的故障穿越方式进行研究,确定主动配电网瞬时故障期间微网的动作情况及其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尝试确定微网的故障穿越模式。同时对含微网的主动配电网进行了建模分析。  相似文献   

2.
将分布式电源与就地负荷联结成微网接入配电网是发挥分布式发电效能的有效方法,而如何评价微网接入后对配电网结构及输电效能的影响则是合理规划含微网配电网的重要环节。引入复杂网络理论中的特征路径长度概念,结合配电网的结构和运行特点,考虑支路阻抗、负荷分布和微网渗透率,对配电网进行节点和边的加权复杂网络建模,在此基础上构造了用于配电网输电效能评估的量化指标。利用69节点网络对无权、加权模型的效能指标进行对比,并仿真分析了微网的渗透率、接入位置等因素对效能指标的影响,论证了指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布式光伏电源及其并网的特点,分析了分布式光伏电源大量接入配电网可能带来的影响,如对配电网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网络损耗、配电网安全运行及配电网的调度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对分布式电源接入引起的网损及电压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需对此进行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并网运行方案,从而实现配电网运行特性的改善。文中基于中压配电网辐射状结构,采用负荷恒功率模型,对分布式电源接入中压配电网造成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推导出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系统损耗及电压变化与分布式电源接入位置、接入容量、功率因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分布式电源最优配置计算公式。仿真验证表明,通过合理调节分布式电源的各种并网参数,可实现对配电网系统网损和节点电压的控制,从而得到分布式电源接入中压配电网的最优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地大量接入,传统配电网中将存在电网公司、分布式电源所有者、柔性负荷等多个利益主体。针对配电网多利益主体协同优化问题,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和边缘计算的配电网分布式优化调度方法。首先,提出虚拟区域分解方法对配电网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划分,构建基于边缘计算的配电网分区分层优化框架。其次,分别建立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和柔性负荷的优化模型,提出以配电网能量管理系统为云计算节点、以智能配变终端为边缘计算节点的配电网分布式优化调度方法。然后,分别构建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优化问题的KKT条件对原分层优化模型进行转化。最后,基于修改的IEEE33节点系统对所提分布式优化调度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集中式优化方法相比,所提分布式优化调度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配电网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优化。  相似文献   

6.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标志着多智能体系统和智能微网的发展。为满足不同技术下的智能配网能力和管理需求,对智能微网的信息管理结构的研究也应该提到更高的要求。智能微网的本质是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能量转换装置汇集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属于利用不同程序进行自我控制的系统。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能独自运行,所以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智能配网控制中心对智能微网的研究是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的。微网可以作为小型电力系统进行利用,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微网都具有着比较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对系统电压和网损的影响,充分考虑网损最小和节点电压的约束,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发电系统无功优化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对于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对分布电源的接入容量及位置进行合理配置,结合无功优化手段,可使得系统的网损得到有效的改善,对于系统的经济稳定运行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会对配电网的系统网损及电压造成影响,在考虑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接入方案时,加入系统等效碳排放这一节能目标,建立了综合考虑分布式电源建设费用、损耗费用、购电费用和系统碳排放费用的优化配置模型。针对混合蛙跳算法搜索速度和精度不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将遗传算法与蛙跳算法融合的改进蛙跳算法。基于几种算法,结合IEEE-33节点系统的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广义电源在配电网的接入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在配电网电源充裕的前提下,通过调节可控分布式电源的功率输出来优化配电网运行,稳定节点电压,降低线路损耗.结合PQ控制理论,通过调节分布式电源的功率因数来控制分布式电源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输出.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可控分布式电源的最优功率因数值,智能优化配电网运行.最后选取IEEE33节点配电系统进行算例分析,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分布式电源在电力系统的逐步推广,考虑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重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提出基于Metropolis准则的群搜索优化算法,并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进行重构。Metropolis准则能够有效解决发现者局部寻优时产生错误的搜索方向,从而跳出局部极值点,提高了优化的效果。算例结果表明分布式电源的引入提高了节点电压,降低了有功网损,并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微网并网方式供电可靠性低、稳定性差、潮流无法控制等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新型微网并网装置,提出了其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控制策略。对于电网跟随控制下的微网系统,并网装置采用V/f控制策略;对于微网并网点潮流恒定控制下的微网系统,并网装置采用PQ控制策略。利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PSCAD/EMTDC对所提的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并网装置及控制策略不仅可实现微网与大电网的联网运行,还能精确控制并网点潮流,减小并网过程中微网DG、负荷波动时对主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传统配电网的结构、潮流以及故障特征,对配电网继电保护具有一定影响.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利用PSASP软件搭建分布式电源的并网模型,并针对分布式电源的容量对配电网电流保护的影响作了仿真分析,提出了继电保护的调整及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3.
根据微网中光伏、风电顶荷功率的预测数据,分析了微网独立运行模式下储能系统的供电特性.研究表明,微网中的储能容量配置对微网的供电可靠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含多个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重构算法,该算法在已知分布式电源容量的情况下可以确定各孤岛系统的最优供电范围,利用改进支路交换法对剩余网络进行重构优化,使停电负荷最少且网损最小.根据重构时得到的开关影响因子,修正孤岛划分方案,从而获得全网络的优化.通过IEEE33节点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对含多个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故障恢复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电流保护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配电网一般都是单一电源的辐射状网络,继电保护按照辐射型网络进行设计和整定.随着分布式发电的接入,辐射式的网络将变为一种遍布电源和用户互联的网络,使得配电网中的潮流分布发生根本变化.为提高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论文通过公式推导、图形对比,分析了分布式发电机安装在配电网不同位置对电流保护及其动作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布式风力发电因投资省、发电方式灵活、环境兼容好等特点,日益普遍地与大电网联合运行,给现代电力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研究分布式风力发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概述了分布式发电的意义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性问题,最后对分布式风力发电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分布式电源高渗透率配网的故障恢复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配网自动化方案.在FTU集中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多Agent系统来实现分布式电源的分散控制,提高了故障后配网供电的恢复效率,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配电网不同位置的故障供电恢复问题,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配电网主动管理(AM)的概念和原理,建立AM问题的最优潮流(OPF)模型;提出定量评估系统,采用多种技术经济指标评估AM对含有分布式电源(DG)的配电网的影响;并应用FCM聚类算法简化初始数据集.对改进的33节点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应用AM能够有效地减少配电网的线损,改善电压分布,并可以提高DG投资者的净收益.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在含有间歇性负荷的光伏微电网中,光伏电源的随机性和负荷的间歇性,对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经济性和技术性双优的储能容量配置方法. 以微电网运行费用最低、网内负荷波动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最优储能配置容量; 最后,通过实际算例,验证了本文所提的优化方案,提高了微电网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超导磁储能系统抑制风力发电功率波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含超导磁储能装置(SMES)的单机无穷大系统的Phillips.Heffron模型,导出含SMES电力系统总的电磁转矩表达式,从理论上分析SMES对增强系统阻尼的作用.并设计了SMES非线性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SMES阻尼系统功率振荡的特性,同时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