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渤海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BZ29-5、BZ19-4及QHD33-1等多个已钻构造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古近系生烃凹陷是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近系构造圈闭背景为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新近系明化镇组优质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断层-砂体的耦合是浅层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2.
黄骅坳陷埕北断阶带具有含油气目的层多,油气藏类型多样,纵向叠置、平面连片,油气复式聚集的特点.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充足的油气源、良好储集条件和储盖组合、基岩潜山背景下的断阶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层等,其中,断层和盖层是控制油气纵向成藏的关键因素;基岩潜山背景下断阶构造和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横向成藏的主导因素.油气富集规律为:平面上,油气沿近东西、北东向主断裂展布;纵向上,油气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储层厚度和物性以及砂体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圈闭的位置与砂体形态控制油气藏的厚度与含油范围;泥岩盖层控制了油气富集的层位;复式输导体系决定了不整合面上下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埕北断阶断裂、不整合面及砂岩输导层三者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了研究区多种油气运聚方式,其中"多"字型成藏模式(即阶梯状输导成藏模式)是研究区的主导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认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产油层段以曲流河沉积为主,河道砂体砂层厚度大、物性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油气主要来自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三段,油气供给较为丰富。上第三系油层具有埋藏浅、产量高、开发效果好等特征。油气藏可分为4类6种。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供油断层发育程度、圈闭位置、古河道砂岩储集性能及保存条件。油气分布于逆牵引背斜带、(凹陷内)挤压背斜带、披覆背斜带和斜坡带等4种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认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产油层段以曲流河沉积为主,河道砂体砂层厚度大、物性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油气主要来自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三段,油气供给较为丰富。上第三系油层具有埋藏浅、产量高、开发效果好等特征。油气藏可分为4类6种。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供油断层发育程度、圈闭位置、古河道砂岩储集性能及保存条件。油气分布于逆牵引背斜带、(凹陷内)挤压背斜带、披覆背斜带和斜坡带等4种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5.
北三台地区石炭系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油源对比可以确定北三台地区石炭系油气主要来源于阜康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及博格达山前坳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北三台凸起北坡为燕山运动Ⅰ幕单期成藏,南坡为燕山运动Ⅰ幕及燕山运动Ⅲ幕-喜马拉雅运动两期成藏,储集层的好坏主要采古风化壳的影响,上部淋滤带的厚度约100m,其储集物性明显好于中、下部;油气以侧向远距离或近距离沿不整合面运移为主,成藏模式均为“新生古储”式;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构造圈闭控制,北三台北坡保存条件较好,油泊供应充足,应为今后的主要勘探目标探区。  相似文献   

6.
由于库木塔克凸起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方向都不清楚,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认为,持续发育的古凸起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的方向。通过研究,认为前侏罗系成藏模式为砂岩侧向运移、剥蚀地层圈闭背景下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地层油藏;侏罗系成藏模式为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超覆地层圈闭背景上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岩性油藏。指出了下步勘探的目标区为鲁克沁和英也尔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丰谷地区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北部,构造位置位于孝泉-新场-丰谷隆起带的东端,现已成为川西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该地区在侏罗系沉积前发育一系列褶皱和断裂,因此,丰谷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具有“早生早储,早生晚储,自生自储,储调结合”等特点。通过对丰谷地区最新资料的剖析,探讨了该地区油气成藏的规律,提出了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气藏的勘探目标建议。认为丰谷地区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充足,其南部和西南部如果具备较好的圈闲及保存条件,则很有可能获得中江地区的油气注入,从而形成一种“他源自储”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发现了多口高产井,油气较为富集。为了探讨该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王官屯构造带火山岩油气地质特征,结合包裹体及埋藏史,明确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王官屯构造带油气来源于孔店组孔二段暗色泥岩和页岩;火山岩储层岩性为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可划分为4类岩相、7种亚相;原生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气孔、晶间孔、粒间孔及收缩缝,次生储集空间主要为高孔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发育两大类有利储层;火山岩具有2套储盖组合,即地垒构造圈闭及断鼻构造圈闭;油气充注期开始于晚渐新世,持续至今,为典型的“新生古储”侧向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供烃窗口控制源岩侧向供烃,构造缝与溶蚀作用改善储集性能,构造样式及演化控制油气保存与聚集。  相似文献   

9.
针对埕东构造带构造演化与成藏关系研究较少的现状,运用三维地震、钻井资料和区域应力场最新研究结果,探讨了埕东构造带演化过程及其对新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结果表明:埕东构造带经历了"逆冲褶皱、拉张反转、逆时针旋转、走滑—伸展和热沉降+顺时针旋扭"5个演化阶段;演化过程叠加控制了埕东构造带南高北低的恢复准确性、南北双向供烃的空间格局和构造带南、北新近系成藏的差异性,即南部地区埕南断层垂向输导形成馆上段披覆构造油藏和馆下段地层油藏;北部地区断层岩性输导形成馆上段岩性油藏。该研究成果为该区下一步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南鄱阳坳陷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型盆地,中、古生界海相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晚期生烃、晚期动态成藏是其主要生烃成藏模式,晚燕山一喜马拉雅运动是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可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近期勘探应立足多层系、多类型油气成藏特点,以二甲村凹陷为主攻方向,构造圈闭为首选钻探目标,进行立体勘探。  相似文献   

11.
库车坳陷两期成藏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对库车坳陷的成藏期次和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具有两期成藏的地质条件.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末在山前已经形成挤压背景下的构造圈闭,该时期的圈闭主要聚集源自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中新世以来是库车前陆盆地发育的时期,此时构造变形作用最强烈,形成的圈闭以聚集晚期生成的天然气为主.油气源对比结果和储层沥青、包裹体的研究为库车坳陷两期成藏提供了直接的地球化学证据,库车坳陷经历了早期油气的聚集、破坏和晚期天然气聚集、调整的过程.早期(白垩纪末期-早第三纪)成藏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晚第三纪以来,主要是上新世-第四纪)成藏则具有侧向、垂向运移并重的特点.库车坳陷两期成藏对库车油气系统中的油气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油水关系复杂问题,采用油气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对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齐家—鸳鸯沟地区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平面上主要分布在Ⅲ号台阶上,并以断层-岩性油气藏类型居多;油气富集主要受到砂体储层是否发育、圈闭是否发育、断层侧向封闭性强弱、断裂后期活动性强弱4个因素的控制;不同层段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不同,沙二段、沙三1亚段和沙四段圈闭不发育是造成失利井的最主要原因,而沙三2亚段和沙三3亚段砂体储层不发育也是造成失利井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探究油气勘探领域及勘探方向,利用钻井油气显示、有机地球化学、铸体薄片鉴定、实验测试、地球物理、试油气等资料,开展英雄岭构造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表明:油气成藏条件上,明确发育多套烃源岩,主要烃源岩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存在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和混...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油气遥感、浅层地震、化探、钻井等资料的综合勘探、研究,探讨了浅层油气的成藏特征和控制因素,评价出苏北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6个浅层含油气区带。其中,许庄、江都—吴堡地区和泰兴—海安地区属于有利区带,也是近期浅层油气勘探的主要试验勘探区带。浅层油气的成藏,具有多来源的油气,储层物性好、盖层条件理想,为油气的成藏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气藏类型以岩性圈闭和低幅度构造圈闭为主,油气层埋藏深度一般为500~1000 m,一般为800 m左右。初步预测江苏地区浅层油气资源量可达(397.44~1418.55)×108m3,其中,江都—吴堡区带的资源量为(177.54~503.04)×108m3;泰兴—海安区带的资源量为(130.60~604.61)×108m3。因此,该区浅层油气的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多种成熟度参数以及岩石显微观察、储层沥青测试、颗粒荧光分析等技术,剖析了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热演化程度和油气动态成藏过程.研究认为,克拉苏构造带的原油由成熟和高成熟油组成,油气充注过程为"早期成熟油、晚期高成熟油和高—过成熟气",早期形成的盐下古油藏受新近纪晚期断裂的破坏和高—过成熟油气的驱替,部分原油向上进入盐上浅层背斜圈闭汇聚成藏.随着膏盐岩盖层塑性增强,穿盐断裂消失,盐下圈闭再次聚集高—过成熟的油和气.克拉苏构造带博孜段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同时应重视浅层背斜油藏的勘探.因此厘定油气的成熟度和油气动态成藏过程对查明盆地油气构成和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珠一坳陷浅层新领域油气勘探潜力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在以往的油气发现中主要以珠江组为主(埋深2000~3000m),但在近几年的勘探实践中,以韩江组、粤海组为主的中浅层(埋深500~2000m)渐渐有了新的发现和惊喜。在对浅层资料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浅层的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①富烃洼陷为珠一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巨大的烃源潜力;②古珠江三角洲沉积体系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了储盖条件;③浅层断圈和自圈等构造型圈闭发育,具有丰富的目标潜力;④由多介质构成的网状输导格架形成了多类型输导通道,形成了浅层优越的油气运移条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一坳陷浅层勘探的有利区带,主要集中在PY4洼、EP凹陷及HZ凹陷西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中秋1凝析气藏成藏条件及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12月,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中秋1井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发现了该构造带迄今为止最大的整装凝析气藏。为了给该构造带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明确了中秋1大型凝析气藏的油气藏特征和气藏类型,分析了该气藏天然气成藏条件并推演其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中秋1大型气藏属于低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天然气为煤成气,主要来自区内侏罗系腐殖型煤系烃源岩;②该构造带能够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是三叠系和侏罗系发育的两套巨厚高演化烃源岩、白垩系发育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规模有效砂岩储层、喜马拉雅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形成的大规模楔状叠瓦构造圈闭、古近系和新近系巨厚膏盐岩形成的优越保存条件,以及油气生成与圈闭形成的良好时空匹配;③该气藏具有先油后气、晚期快速气侵聚集成藏的成藏模式,总体上是一个"早期聚油、晚期气侵、改造调整、快速成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该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薛永安 《石油学报》2018,39(9):963-970,1005
渤海海域新近系是重要的勘探层系,但不同构造区带的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很大。通过渤海海域新近系不同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研究,提出在古近系中发育"汇聚脊"是造成上覆新近系有利圈闭成藏的关键。"汇聚脊"是有利于油气聚集的低势区,包括高凸起型、陡坡沉积砂体型和凹中古地貌隆起型3种类型。新近纪晚期,在凹陷内的掀斜断块构造和缓坡区的断块构造中,由于古近系不发育"汇聚脊",新近系难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依据新近系的有利构造圈闭与"汇聚脊"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油气运移的"汇聚脊"及其控藏模式的建立是对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成藏理论的丰富,可指导渤海海域新近系较高成熟勘探域的勘探。  相似文献   

19.
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103,自引:12,他引:103  
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特点,提出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概念。该体系为3层结构:下部为油源通道网层,中部为仓储层,上部为油气聚集网层,这种岩相结构由河流层序发育过程中可容空间的变化速率从小到大所决定。在济阳坳陷北部,油源通道网层由古近系和断裂网构成,切入烃源岩的油源断裂起油气向上运移的单向阀作用,为新近系提供它源油气;仓储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低位域辫状河流相砂砾岩,连通性好、分布广、厚度大,蓄积来自古近系的油气形成毯状聚集;油气聚集网层为新近系馆陶组上段、明化镇组的退积域和高位域沉积,以曲流河相为主的砂体平面呈树枝状,剖面呈透镜状,油气通过砂体-断裂输导网络运移聚集。对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中石油运移、聚集过程的二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油源断裂幕式活动的地震泵作用下,周期性沿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向上输送的油气首先充注仓储层,呈毯式以放射状方式运移,通过沟通仓储层与上覆岩层的断裂进入上覆砂层的油在断裂两侧的砂体聚集成藏。济阳坳陷新近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已发现3类9种油(气)藏类型,潜山披覆构造主体及其周围分布均构造型油气藏组合,储量丰度大;岩性型油气藏组合受河道控制,分布范围广,横向变化大,油水关系复杂;缓坡构造带分布地层型油气成藏组合。第三纪渤海湾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向渤海迁移,是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富集于邻渤海的沾化凹陷的主要原因,凹陷中受断裂控制形成的低凸起是油气富集的最有利场所。存在巨毯状输导层在下、树枝状砂岩透镜体在上的河流层序结构,是形成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的前提;存在油源断裂网和将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沟通的断裂网,是它源油气向上输导的关键;仓储层与油气聚集网层中存在圈闭,是形成次生油气藏的核心。具有类似条件的沉积盆地,可能也存在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这一石油地质新理论为勘探次生油气藏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借鉴深盆气的形成机理,从沉积及储集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机制。认为坳(凹)陷中大面积分布的低渗透油藏可称为深盆油藏,其成藏特点与常规岩性油藏不同:①砂岩全盆地连续分布,凹陷区储集层致密;②油源充足,超压为主要排烃动力,浮力作用弱;③油藏平面分布具有油水倒置现象;④油层连片分布,产量普遍较低,但局部存在储集层厚度大、物性好、单井产能高的经济勘探地区,即“甜点”。建立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深盆油藏成藏模式,预测松辽盆地深盆油藏的资源潜力巨大,指出应转变勘探思路,向富油坳(凹)陷拓展,转变资源定位,调整预探目标和勘探技术序列,勘探深盆油藏。图7表1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