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2.
4# 儿童游戏     
4#小建筑被设计者取名为“宝贝龙”。他们在基地上创造出一个有多穿越经验的折曲形混凝土墙体。墙体上的大小洞口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驻留、游戏、观赏城市公共景观的方式。该建筑在创造了丰富的体验方式的同时,又保持了建筑形式中整体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种植建筑     
本次儿童建造活动由拉图尔自然生活组织,36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参与了为期三个月的周末建造工作营。“天空之城”是一个实验建筑,或者说尝试用这样的一次建造来探索建筑的边界在何处,在我们三十岁的时候。很难说“天空之城”是一个房子或者建筑,因为在我眼中它是一座属于儿童的城市:很难说“天空之城”是建筑师设计的,因为39个小小建筑师用草图和模型勾勒了他们心目当中的设计;我甚至很难把它称作完全的人造物,因为鲜活的竹子是建筑的一部分,让漂浮的城市有着生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最初研究城市化问题只是种自觉的意识和课题,那么随着城市建筑量的激增和整个城市建设的蔓延,使得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受责难的声音不断高涨。因此,在这一年里,关于中国城市的各种研究与实践导向全都指向了城市化问题。同样,国际的焦点也都指向了这一问题。以“理想——城市——现实”为主题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上,八位中国建筑师用他们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与试图找到的方法,诠释了他们理解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城市”。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筑具有群体属性,而每个建筑独立于城市,又具有个体特性。“和而不同”成为新城区内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考量问题之一。本文从城市新街区之间的建筑肌理角度入手,探讨如何在城市语境下,解析各方矛盾,兼顾建筑群体属性与个体特性,既“融”于城市新区,又“显”出个体特性诉求。通过肌理的表达,回应了不同类型的建筑之间、建筑与城市之间“融合”与“区分”的设计策略,为新城区建筑肌理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08,(3):74-74
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是一个系列性的竞赛活动,伴随着《城市建筑》的创刊而拉开帷幕。竞赛的宗旨是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理性的建筑构筑体系,倡导城市建筑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在国内外建筑院校硬建筑界人士的多方关怀和支持下,迄今为止已顺利开展了4届竞赛——2004“UA城+标志性建筑”、2005“UA城的平民建筑”、2006“UA城的办公建筑”、2007“UA城的大学建筑”。日前,随着第4届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活动的圆满结束,UA城的建设又迈向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和建筑中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统一和柏林墙的倒塌在柏林引起了一场活跃的关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该如何理解在20世纪末他们各自职责的讨论。今天,每一件作品都需要说明“城市”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建筑该如何在城市文脉中表达一种真正的“城市态度”?怎样一种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城市的各个方面去体验城市生活并促进城市化?充满艺术天才的个体的自我表现是否足以创造出城市中的建筑来?或者更为重要,也许最重要的是对城市肌理、对一个城市特定的历史、地方风格和特征,以及对从郊区到市区的生活方式所承担的共同义务的敏感性。当今社会,极端的个性化,又伴随…  相似文献   

8.
在这里找将“城市”与“建筑”这两个词作为两个抽象的概念(因此给它们加上了引号),而非通常所理解的城市与建筑。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是缩小的城市。一幢小住宅,一个四合院,也可以看作成是一个小小的城市;整个紫禁城乃至整个北京城也可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建筑。所以,建筑中包含着“建筑”与“城市”。建筑是“城市”与“建筑”的统一体,或者说建筑叮以是“建筑”,也可以是“城市”。中国人特别擅长此道:在(一个)建筑中同时融入“建筑”与“城市”的概念:一间房也可起居、卧、厨一应俱全;而只要他们愿意,紫禁城既可以扩展到…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下,我们又迈进了新的一年。《时代建筑》在广大作者、读着的关爱下走过了12年历程。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学习和探索,希望能把刊物办得既有丰富的内容、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有大家喜爱的版面形式。去年杂志正式定版为国际流行大16开,彩页增至16个版面,在内容上着力于介绍上海及浦东新区的建筑设计作品,体现了较强的地域特征。同时有意引导对当代最新的学科预域如“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城市设计”、“人居环境”、“节能建筑”、“智能建筑”等的研讨,并通过“境外事务所介绍”和“建筑专…  相似文献   

10.
张嘉 《建筑师》2010,(5):117-120
建筑改变了城市空间形态,更多的建筑设计单位正在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描绘城市的未来;不论如何改变,我们的建筑始终围绕着“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在创作:在城市规划中,低碳生态的建筑更是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导:这也引起了我们在建筑设计时的思考、创新、和不断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业已成为“资源消耗大户”、“环境污染杀手”,可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建筑扩展在所难免,而建筑的扩展又势必会带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城市发展与宜居环境间的平衡点又在何处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更新”概念自人类开始在城市里居住以来,就有了“城市更新″这个概念。在中世纪出于火灾的频繁发生,木结构建筑及粘土茅舍不得不一再重建,由于这种情况,用石头建造房屋及道路结构网格化便成为趋势。19世纪出于工业化进程,导致欧洲许多城市急剧扩张,于是拆除中世纪城墙,建城市环路,建设新城区成为许多城市的必由之路。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住宅短缺,“城市更新”意味着排除战争的损害,改造城市中破落部分,大规模住宅建设,改善居住与工作的关系。今天,“城市更新”的内涵又演变成为“汽车优先”、“拆旧建新”等…  相似文献   

13.
钱学森提出建立“建筑科学”前不久,笔者在《城市学与山水城市》一书的再版发行仪式上获悉,继1993年2月提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主张之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最近又提出建立第十一大部门学科——建筑科学的想法。钱学森认为,建筑科学应该包括三个...  相似文献   

14.
所谓“建筑红线”,是在城市规划图上用红笔划的城市建筑用地控制线,它是建设人员应遵守的“法”,也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一旦规划确定,从设计、审查、施工到工程验收,皆以“红线”为准,绝不可越雷池一步。建筑红线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权威界限,在规定的红线范围内搞建筑创作,容易做到建筑的完整统一,以及城市建设的健康文明发展,避免构成城市各部分的“冲撞”,创造出适应城市发展的富有生气的有机秩序。建筑红线在控制建筑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将规划界与建筑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新建、改建还是扩建的建设项目,都要与…  相似文献   

15.
早些年,很多城市的居民住宅楼顶层空间,大都被形状各异的热水器占据着,形成了一道百味杂陈的风景。让人既为市民节能意识的觉醒欢欣,又为城市轮廓线的杂乱遗憾。但近年来,太阳能与建筑的“联姻”成效日渐显现、有目共睹,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不仅被完美而巧妙地嵌入建筑.有些还在建筑中担当起构件的角色,渐渐地融入了建筑的“肌体”中。  相似文献   

16.
OficeBuildinginHalensee,Berlin,Germany,1996这个项目似乎又涉及到“城市中的运动”主题,但他们并未重复在汉堡办公楼设计中所使用的手法。首先,用一堵“曲墙”界定出外部喧嚣的城市干道和内部的两个空间:开放的“盒式广...  相似文献   

17.
“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如今已成为泰安的城市广告名片,在城市日新月异的背后,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顶骄阳、冒寒风,常常是“一天当成两天干,雨天当作晴天干,晚上当作白天干”,他们用自己的青春装点着城市的容颜,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城市的美丽,他们就是活跃在泰山脚下的城管人。  相似文献   

18.
建设纪事     
《建筑》1996,(9)
钱学森提出建立建筑科学的设想钱学森是我国当代杰出科学家,对我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长期以来,他极为关注我国的城市科学,提出了建立城市学理论和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他指出,“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现代化”,“要把城市同园林结合起来”。最近,他又提出建立建筑科学的设想。他认为,这门科学应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真正的建筑学,第二层次是建筑技术性理论(包括城市学),第三层次是工程技术(包括城市规划)。他还指出,“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室内装饰业将纳入国家重点行…  相似文献   

19.
xlwang 《中州建设》2013,(6):74-76
苏州“东方之门”被调侃为“秋裤门”,伊川北大门被比喻为“红腰带”,杭州奥体博览城被称作“比基尼”大楼……2012年,公众用一种调侃的口吻表达了他们对建筑的审美观。一方面,表达了公众的困惑——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地标性建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建筑设计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0.
近日,《北京2008“城市标志”设计大赛已近尾声》、《北京将建城市标志性建筑16方案入围》两则新闻颇为引人关注。原来北京又要大兴土木修建城市标志性建筑了,此举颇为令人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