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信息》2009,(9):113-113
旷日持久的次时代高清格式大战刚刚落下帷幕,格式统一虽然给蓝光(BD)带来较决的增长速度,但在中国,BD再次遭遇阻击,而这次的对手依然是“阴魂不散”的HD DVD的变种格式——来自中国自主标准的CBHD。  相似文献   

2.
Blu-ray Disc(简称BD)和HD DVD作为下一代高清影碟标准的两大竞争对手,都是采用蓝光技术,利用波长较短(405nm)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而传统DVD需要光头发出红色激光(波长为650nm)来读取或写入数据。通常来说波长越短的激光,能够在单位面积上记录或读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蓝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光盘的存储容量。BD光盘结构为1.1mm盘片 0.1mm保护层,光盘容量大,单面单层25G,单面双层50G。而HD DVD虽然也采用蓝光,但光盘结构和DVD相同,单面单层15G,单面双层30G。由于蓝光BD和HD DVD播放机均无产品在国内上市,因此本次推荐的均为海外型号,但其中不少已经在国内亮相,下面让我们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3.
轰轰烈烈的中国“土产”EVD标准诞生刚半个月,尚处于襁褓之中,就传来由东芝与NEC共同制定的新一代DVD光盘规范“HDDVD原名:AOD”,日前在国际“DVD论坛”的最高决策委员会第三度提案中获得批准。据悉,对国产EVD极为不利的是,目前国际上的三大标准都属于蓝色激光DVD,非国产EVD的红色激光存储。而“DVD论坛”态度明确,将只承认一种新的DVD标准。根据资料显示,新一代DVD共有三种标准。一种是Blu-ray蓝光DVD,第二种是HDDVD原名:AdvancedOpticalDisk,还有一种是HD-DVD。其中,支持蓝光DVDblu-ray的厂商有索尼、松下、日立…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蓝光高清光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HD DVD和Blu-Ray相继上市,两种格式的光盘也在不断地出现,一切迹象表明,一个高清时代正在到来。我们杂志将从本期开始,陆续为大家不定期地介绍这两种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开场的就是史上第一台HD DVD播放机,东芝的HD—A1。  相似文献   

5.
《光机电信息》2007,24(11):56
蓝光光盘的规格制定及普及推进团体——蓝光光盘协会(Blu—ray Disc Association,BDA)在CEATEC上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并报告了日本国内外新一代DVD的市场现状。  相似文献   

6.
任云 《视听技术》2004,(11):55-56
随着HD DVD和蓝光光盘市场化步伐的推进,其相应的音频格式已经确定下来。9月下旬,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 ies)宣布,他们的杜比音频技术已被选择为高清数字多功能光盘(HD DVD)及蓝光光盘的标准格式。这无疑是对该公司在多声道音频娱乐领域所处领导地位的再次确认。世界“DVD论  相似文献   

7.
《数码》2009,(10):132-133
华录作为唯一家蓝光阵营里的中国企业,曾经以BDP0801机型率先将蓝光DVD价格杀入到2000以内,而很经典的一款BDP0821也以仅仅2000出头的价位,赢得了市场的赞誉。如今,华录又推出了一款新型号的蓝光DVD机BDP0922,它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得到了升级,而且是全球首款支持DRA音轨的蓝光碟机。  相似文献   

8.
前一阶段DVD专利费的纠纷以及国际两大阵营互推自己的新DVD标准,都给我国IT企业带来了极大冲击,本文通过对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初步探讨了我国IT企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日本东芝宣布放弃HD业务的同时,蓝光阵营即自动赢得了这场原本人们以为会旷日持久继续下去的“格式大战”的胜利。作为下一代光盘格式的胜出者,蓝光阵营将能在光盘格式的制定、技术标准的定义、生产线的授权,以及在综合的软硬件测试要求与认证方面,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相似文献   

10.
《高保真音响》2009,(4):63-63
2009年3月18B,蓝光光盘协会(BDA)、中国华录集团、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在京联合宣布:DRA(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已经作为蓝光光盘格式的可选编解码技术,被写入BD—ROM格式的2.3版本。DRA是由中国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音频解码技术,这意味着DRA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下一代DVD高清光盘标;隹——蓝光光盘格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家非官方标准机构,CCSA把企业联合起来做标准,能充分体现企业为主体,使标准切合市场需要,有利于制定开放性标准,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目前,这一中国式标准联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引领了国际标准,成为中国通信标准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