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旧城经过了多年的保护与更新,旧城保护政策亦日趋完善,但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仍限制着四合院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北京旧城仍有大面积的四合院亟待更新改造。为了更好地发展北京旧城,北京市政府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了疏解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的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四合院的更新改造,有利于旧城风貌和四合院的保护以及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梳理了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和人口疏解的发展情况及一系列相关政策,总结了四合院  相似文献   

2.
徐荫培 《城市开发》1995,(11):33-35
关于北京危房改造的问题徐荫培北京城区,特别是沿旧城根一带,是北京市危旧房相对集中的地段。目前约有10万户居民仍住在这一地区。早在元明清年代,这些地段随着商贸业的发展就已陆续有一批批居民搬来安家。历史的演变,这些地区人口越来越多,直到解放前已形成规模和...  相似文献   

3.
关于北京旧城区大规模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北京旧城区大规模危改与古都风貌保护的思考温宗勇一、危改的实施与特点从1990年起,北京市开始了大规模危房改造,对旧城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成批成片改造的方针,旨在改善危旧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疏解危旧区过密的人口,这是顺应当时形势的正确...  相似文献   

4.
浅析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的弊端:探索旧城有机更新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的弊端──探索旧城有机更新之路魏科(一)当前,北京旧城改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日益迫切。但是,危旧房改造工作进展缓慢,大规模改造带来的负面效应更加突出,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资金方面大规模...  相似文献   

5.
现时进行的旧城改造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成片改造危旧房屋上,按居住人口无偿提供最低居住面积(广州规定人均5平方米),企望就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多得补偿面积,一些拆迁户赶在振迁之前增加人口、分立户口,造成旧房未拆人口密度已增大,加大了拆迁难度与补偿成本。  相似文献   

6.
(一)课题提出 合肥市老城区是省、市政治、经济、商业中心、兼居住、游憩功能,随着合肥城市化速度加快,使得旧城人口增长,交通强度剧增,原有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和绿化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同时,开发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导致城市环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设计旧城更新牵扯多方面的因素,必然是一场博弈和综合。城市设计在初始概念方面通过聚焦城市功能的完善,以及居民与游客、风貌保护与商业活力、人口密度与居住品质等两两对应的问题指出了旧城更新中的盲点弊端和注意事项,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框架。城市设计关注空间风貌、人口结构、文化传承,延续旧城区中"人-空间-生活"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最终实现复合的城市功  相似文献   

8.
北京旧城传统街区的居民往往被归为一类行为主体,成为旧城保护更新的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在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的社会调查表明1,传统街区的居民在职业、职位、居住形态等特征上具有较大相似性,这与以往很多相关调查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但进一步的社会调查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分化状况亦十分严重,在居住形态、经济能力、改造意愿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这成为改善当地居住环境过程中难以形成集体行动或者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居民分化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展开关于解决北京旧城居住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曾昭奋 《新建筑》1996,(2):33-34
指出了《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的学术特色和理论价值,认为有更新的思想是旧城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对北京旧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小规模居民自助改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小规模居民自助改建初探方可近几年来。在北京旧城更新的研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自助改建实例。这种由单位或者个人出资,对自有住房进行小规模改建的建设形式,目前正在旧城区内广泛采用。-、旧城居住区小规模居民自助改建的基本情况与主...  相似文献   

11.
1概况与成就据统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 ,北京旧城区62平方公里范围内 ,有各类旧平房1700多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1100多万平方米。随着旧城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党和政府为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做出了许多努力。建国50年来 ,共拆除旧平房约1200万平方米 ,新建各类房屋约3000万平方米。大规模的危房改建是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据统计 ,1949~1979年 ,北京旧城区共拆除旧平房约300万平方米 ,约占建国以来旧平房拆除总量的1/4,平均每年拆除约10万平方米 ;1980~1999年 ,共拆除900万平方…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争取2020年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在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其中旧城居住人口疏散55万人,控制在110万人左右。边缘集团人口控制在270万人左右,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进程中,北京旧城不断出现的社会隔离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团体及广大居民的密切关注,旧城合理更新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北京旧城的改造更新为研究对象,从住区规划与社会和谐两个角度,探讨实施混合居住模式对旧城改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传统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院落空间为基础的旧城整体保护 今日的北京旧城已不再是50年前的北京旧城,它与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倡导的整体保护时的旧城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墙被拆除了,河道被覆盖了,大量的开发建设破坏了旧城的整体风貌.但是,旧城的整体格局和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北京旧城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理应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5,(Z2)
南锣鼓巷是北京重要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改造和发展对于北京旧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锣鼓巷周边4条胡同的48个公产院落作为研究对象,从公产院落居民的人口结构、居住条件、行为方式和改造意愿等多个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发现公产院落存在人口结构老龄化、低收入阶层人口多、居住条件较差及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院落中邻里关系好,居民对于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旧城整治和改造的意愿也很强烈。调研结果显示,公产房的使用者才是此次旧城更新的主体,希望能以此结论为基础进一步对北京旧城更新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少颖  陈锐  杨鑫 《城市规划》2015,(11):16-22
2004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了11个新城来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研究利用2000年"五普"和2010年"六普"北京街道、乡镇层面的数据,通过人口分布重心、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密度分布模拟、人口密度和人口密度差分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北京市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虽然和2000年相似,2010年北京人口密度呈Clark函数分布,是典型的单中心模式,但是在以上地为核心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接壤地带和以高碑店为核心的朝阳和通州区的走廊地带形成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两个副中心。反而,总体规划中的11个副中心人口吸纳能力不如规划预期。同时,由于新形成的副中心和主中心的距离较近,有相互融合的态势,造成城市管理的压力加大。在总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政策强化11个副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旧城区改造,也就是旧城区土地的再开发,是对旧城区中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和城市的综合效益。 1 旧城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人口密度高,住房紧张,人均空间小 我国的城市扩张过程绝大多数是一种自然膨胀蔓延,形成了一种集核型的空间结构,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缺乏副中心或次级城市,人口高度向中心区集中,致使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如上海市老城区人口密度高达42900人/km~2。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从而人均居住用地与活动空间过小。上海市人均居住用地仅10.64m~2,人均占地仅40m~2左右,与国外同类城市相比相差较大,如伦敦116m~2/人,东京72m~2/人,慕尼黑136m~2/人。如此拥挤的空间已严重制约了城市居民生活  相似文献   

18.
邓东  范嗣斌 《城市规划》2003,27(B06):82-84
北京市中轴线核心区南起规划南五环路,北至北五环路,长度约25km,核心区宽度约1000m(图1)。中轴线的中段是北京旧城传统城市中轴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建筑艺术线,以此轴线为脊梁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赢得了各种赞誉。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以及面临2008年奥运机遇,城市面貌处于快速变化中,如何进一步明确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解决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问题,改建旧城区和大量修建新的住宅区的任务已经提到我们的面前。因此改建旧城和规划新居住区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待我们研究。 仅就老城区内的旧居住区居住条件低劣而论,大家已经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历史形成不是由于居住人口集中密度过大,而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忽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所致。以北京为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居住条件很差的居民区,究其人口密度也不过在1000人/公顷上下。因此旧城改建和新建住宅的人口高密度的合理提法不应被误解为新贫民窟。  相似文献   

20.
北京四合院作为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构成北京旧城城市肌理的基本单元.城市疾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压力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造成四合院内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紧张、生活环境恶劣,许多四合院甚至整片传统街区目渐消弭随着一系列保护规划措施的出台和旧城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的划定,如何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居住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创造适应当前居民生活需求的四合院空间成为一项亟待探索的新课题作者有幸参与了北京市大栅栏文化保护区四合院改造项目,通过深入调研延寿街6个传统院落,发现经历了多次人口变迁和所有制变更后四合院肌理遭到严重破坏、院内私搭乱建严重、通道细长狭小、建筑残损不堪、原有空间格局和庭院绿化完全丧失等普遍问题本文依照历史文化保护区原则,根据“有机更新”理论,采取“渐进式”改造模式,给出在不同居住密度下的多种改造方案。结合院落性质和特点,采取对现存建筑拆除、修缮、重建,协调建筑形式、材质、色彩,梳理空间结构、流线、布局,对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加建以及加入单元“模块”灵活增减居住单元和功能空间等新的手段,达到保护城市文脉同时改善居住条件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