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树声  李小龙  严少飞  李嘉麟 《城市规划》2021,45(3):中插1-中插2
1.何谓"有象者恒识"中国本土规划素来重视将无形的文化义理同具象的物质空间紧密联系,强调借由空间"象之触",促发人"心之动",实现人居环境的人文化育之效。基于此意识,中国本土规划累代形成了一种注重存续古迹空间以彰显文脉精神的保护传承观念,诚如古人所讲"无形者心也,有象者物也,无形者易忘,有象者恒识",便是这个道理。在历史文献中,亦有"有形者咸知,无形者或昧""有象者易识,无形者难明"等记载,其意相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6)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步入城市化,在人口飞速增长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拥挤。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将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得更加合理、更加美观,成为了更多人的追求。文章结合中国山水画中的空间观念,浅谈现代景观设计的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朗梓古寨为基础,分析朗梓宗族型村落的文化内涵,尝试探讨宗族型血缘式社会与村落空间形态的相应性关系,以及宗法礼制观念在朗梓古寨中的空间表达。通过分析朗梓古寨中的空间要素,即街巷格局、民居文化、宗祠以及防御系统,揭示其特有的宗族文化内涵,按照宗族观念确立空间等级,通过空间规划维系宗族身份,构建传统古村在实体与精神上的防御。  相似文献   

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发掘陕北佳县城市固有空间特色为目标,针对佳县建成区进行实态调查,试图通过对该城镇固有空间特征进行解析,推导城镇城市空间控制策略。在城镇整体空间层面解析山、水、城空间构架特征,归纳土地属性、景观体系和城镇天际线的空间特征。在城镇街区层面解析空间肌理、公共空间以及建筑尺度的特征。在归纳城镇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空间控制策略:第一,整体空间构架层面保持原有空间互动关系,强化自然山水与城镇的空间格局;第二,城镇的局部地段进行空间修复,保持传统建筑空间风貌;第三,城镇历史性建筑遗址周边地段,严格控制街区空间的尺度及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6.
谭刚毅  阙瑾 《建筑师》2010,(2):46-56
文章基于数次田野调查.对鄂东北地区的石头板湾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了现场解读。通过统计分析族谱中的图谱,探寻其所反映的聚落形态与意象,进而运用认知地图的方法和空间句法理论,通过两次外部空间感知测试与软件计算对村落空间属性进行量化的描述,揭示聚落空间形态和表面的深层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演村落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试图通过空间形态来还原背后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翼飞  袁青 《规划师》2021,37(1):84-92
文章以形态基因作为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与解析的切入点,建立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形态基因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体系,结合数据库对形态基因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用技术,整合形态基因数字化、图示化与文本化信息,构建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库,用以辅助完成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特征评定、优化导引与管理规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作为乡村振兴载体的乡村聚落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CiteSpace对CNKI数据库中1991-2022年有关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的45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相关研究热点与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乡村聚落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演化与空间优化四个方面。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加强对乡村行为主体的考量,增加研究的普适性,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对社会文化等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廊是中国传统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关于廊的量化研究还很匮乏。通过对传统园林廊空间特征的研究,探寻传统以何种机制作用于现代设计。从人在廊空间中的心理、行为活动两方面入手研究廊的空间特征。对廊空间开敞度、“游赏性-实用性”特征的量化算法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廊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存在纵向动态活动、横向静态活动两个方面,探讨私家庭院中廊空间的景观与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聚落空间形态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长期积淀的外在表征,文中将空间句法引作理解济南泉水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社会逻辑语言,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在于从空间关系出发对空间结构形态进行定量而精确的描述。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对相应的泉水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细致分析,并通过与代表性案例进行比对研究,增加济南古城泉水聚落空间形态句法认知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蒋音成 《福建建筑》2011,(5):117-120
本文以三洲村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及计盒维数法分析了该聚落的空间形态,并阐述了该研究对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聚落发展及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涛 《山西建筑》2014,(19):24-25
通过对喀什传统聚落及建筑进行分析,梳理出传统聚落空间契合性、原创性、生长性、秩序性和符号性等形态特征,从而提炼出了其成功特质,促使人们对传统聚落的价值有更多的正确认识,对现代生活环境有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回顾空间句法发展的背景及其核心理念,辨析两种不同的空间管理活动,即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的管理,以及空间建构本身的管理。然后,探索了空间句法方法是否可应用到城市规划管理之中,并认为空间句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规划管理中难以描述的空间布局问题,有助于从空间使用的角度去挖掘空间结构背后的社会经济内涵,从而促进了利益相关方就空间占据和空间建构形成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观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北黄土高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化现状特点的分析,借鉴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对快速城市化和全面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背景下,陕北城镇空间形态演化的合理生态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屯溪老街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句法这一空间研究方法,对屯溪老街历史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量化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整合度、平均深度、控制值等句法变量的解读,揭示街区空间形态的构成逻辑。  相似文献   

16.
自然通风作为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是传统聚落抵御外界不利气候影响和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重要调节器。在调研归纳我国寒冷地区海防卫所聚落基本空间模式及形态参数的基础上,针对寒地滨海地区季节性、层次化的通风需求,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冬夏两季典型气候条件下聚落朝向、街道形态、院落形制3项空间形态要素,对聚落自然通风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理,提出针对寒地海防卫所聚落形态的适宜性调控和优化建议,为该地区传统聚落保护和更新中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青海省班前村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造成传统藏族村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该文试图从藏传佛教思想入手,研究传统村落,探索藏传佛教与村落布局的关系。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及进一步理解传统村落的整体价值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潘曦  肖霄  李明松 《世界建筑》2020,(8):116-119+141
本文是对丽江古城11处院落时隔30余年的回访。随着古城从地方性社区变为经营性旅游地,所调查院落也从居住属性变为商住属性,在遗产化涉及的多元主体驱动下发生了诸多"空间-社会"嬗变。这些主体中,旅居经营者是一个重要人群,他们形成的新日常生活,不仅是活态聚落型遗产的当代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古城风貌与活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聚落转译建筑设计过程中的3个步骤——单元塑造、单元连接与结构整合,揭示了3个步骤在不同文化复兴目标下可以按照转译对象分为3个角度——形式符号转译、空间结构转译及哲学观念转译,总结了3个角度在文化层次表达上的递进关系,阐述了其与语言文本组织、转译差、转译感知方式、聚落研究不同层面的关系,以期为当代传统聚落转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