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沙河校区校园为研究对象,对校园内公共活动空间夜间光环境现状进行现场调研、光环境测量以及主观问卷调研,分析总结了当前校区夜间光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为各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光环境的设计及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7,24(6):42-48
本研究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使用现状和景观更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居民互动的基础上,借鉴公共空间复兴的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本课题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分别为: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多功能集约站点设计、私属空间的借用与开放、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连通。本课题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研究手段,包括居民访谈、互动调研、文献研究、方案展示、艺术装置等,借此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PSPL调研法+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老旧街区的典型地区——北京大栅栏街道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分析。主要以胡同(街道)为研究主体,探索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挖掘现状有潜力发展的公共空间,探索精细化、量化的公共空间评估方法,从而提出对大栅栏街道公共空间优化的建议,促进"京味"胡同邻里生活空间活力再造。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当中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在城市结构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在城市建设当中提供了互动交流、娱乐休闲及特色购物的空间。本文对于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的设计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在对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当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活力是评价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不同时段的活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聚焦于街道这一重要城市公共空间,选择夜间这一特殊时段,结合实地调研与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夜间街道活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价与相关性探究。研究发现夜间街道活力受到街道形态与街道功能的显著影响,而街道可达性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滔 《华中建筑》2003,21(6):46-49,53
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研究北京街头零散商摊空间的现状和发展,论证了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了它对于北京城市公共空间多层次的影响,提出了对于街头零散商摊空间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将会提高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市民的生活质量的观点,推论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高应关注普通人的多样化日常生活和生存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以东京六本木新城公共空间作用为案例分析出发,研究现代城市中心商业中心在高强度开发背景下,通过设计发挥其内部公共空间在城市生活中的职能,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休闲活动的载体,以此达到提高商业中心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对北京轨道交通地下公共空间及中关村地下商业街的调研中发现,除轨道交通地下公共空间视觉标识引导换乘明确外,其视觉标识系统还存在标识醒目度差、信息准确度低等问题,通过对视觉标识基本要素的研究及调研结果的比照分析,针对地下公共空间视觉标识系统的实用性,提出了若干设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重庆商业中心区是人口高度聚集、城市功能最复杂的综合区域,在再开发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如何能够有机重组城市功能,促进中心区紧凑发展是研究的目的所在。通过对商业中心区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总结归纳商业中心区扩张的规律、初步归纳出地下空间演变的过程。其竖向均遵循"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的分层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退台式、填充式、覆土式"等地下空间的开发形式。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发展最终是与地面结构相对应,具有高差的城市应建立立体步行网络及将地形高差转换为多层次的城市基面,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系统化地进行地下空间开发。  相似文献   

10.
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对于城市边缘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促进城乡融合、控制城市空间蔓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国内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现状、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公共物品开发管理及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城乡规划对非建设用地管理的缺失等,带来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不断被侵蚀、或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公共开放空间及设施建设和保护的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产权的公共属性、建立社区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建设模式、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建设用地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