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针对铝镁合金5A06复杂曲面薄壁零件成形工序多以及成形质量差的现状,分析了该零件的成形工艺,提出了1模2件充液成形的工艺方法。通过ETA/Dynaform软件对该零件的充液成形进行了仿真,预测了充液成形后板料在不同区域的变形趋势。根据仿真结果设计了适合成形该复杂曲面薄壁零件的模具。模具应用于生产后得到了合格的零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薄壁卡圈的成形工艺,设计了精冲级进模,介绍了模具结构及模具关键零件的设计。实际生产证明:模具结构合理,能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铝合金复杂曲面薄壁件液压成形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适合于制造铝合金复杂曲面薄壁件的液压成形技术,包括充液拉深、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和液体凸模拉深。由于充液拉深能提高成形极限,适合于制造铝合金复杂型面零件。可控径向加压充液拉深通过径向压力向内推料,进一步提高了成形极限,适合于成形大高径比筒形件。液体凸模拉深适合于获得深度较大、形状复杂、尤其底部具有小过渡圆角的复杂形状零件。  相似文献   

4.
以薄壁弯管为研究对象,根据钣金成形软件分析了弯管成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弯管成形和模具设计方面优化了零件的成形工艺,提出了控制防皱块的前端与滚轮切点距离和减小防皱块与滚轮之间的间隙的工艺方案以改善弯管褶皱。根据实际生产经验补偿了弯管的回弹,并列出了不同材料、管径和壁厚的回弹值。从弯管模结构、模具工作原理、模具主要零件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弯管模的设计,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将设计的弯管模应用于生产,得到了合格的成形零件。  相似文献   

5.
以薄壁六角螺母为研究对象,为解决实际试模中碰到的材料折叠问题,采用DEFORM-3D软件对螺母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模拟分析得到材料折叠原因在于模具结构的不合理,而后提出对传统浮动模具结构的改进方案。采用改进后模具重新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分析其成形过程、材料流向、应变分布,材料折叠问题得到成功解决,在JNT-32B-5S多工位自动冷成形机床上进行试模,试模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通过有限元分析技术和试模进行对比分析,改进后模具结构能够完成带薄壁零件的成形,为带薄壁类零件的冷镦成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圆形薄壁支撑零件的排样和模具结构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合理的整圆制件级进模成形工艺和步骤,得到了相关成形模结构,对同类制件的模具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复杂薄壁微小截面环形件的充液成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有微小特征尺寸的复杂薄壁环形零件提出了轴向进给与充液胀形相结合的多级充液成形工艺方法.以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平台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基于建立的模型对复杂环形零件的成形工艺进行模拟,分析了液室压力加载曲线、模具的摩擦系数、开模间距等工艺条件对成形的影响,得出开模间距和液室压力是影响成形结果的主要因素,最终给出...  相似文献   

8.
《模具工业》2016,(8):19-22
介绍了弹性轴节的成形工艺与成形模结构,结合零件材料特性、力学性能及零件的圆度、同轴度公差尺寸要求,通过制订合理的成形工艺,设计了相应的模具结构,经生产验证,成形的零件满足设计要求,提高了零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锻压技术》2021,46(4):96-100
大曲率变截面复杂薄壁钢管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但因其成形难度较高,一直采用传统的分体成形,针对这一技术难题,采用一模两件整体充液成形方式,以提高零件的成形质量及使用寿命,并节约成本。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大曲率变截面复杂薄壁钢管件充液成形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的预成形阶段压力加载路径,以及补料阶段的补料压力对壁厚分布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对零件成形的破裂及起皱的失稳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优化出最佳的成形工艺参数,得到该零件最优的成形阶段压力加载路径,以及最优的补料压力为80 MPa。并且根据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得合格的目标零件,进一步验证了成形方案及成形工艺参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甄瑞麟 《模具工业》2006,32(9):43-44
对振膜成形零件的成形工艺进行了分析,采用拉伸、冲孔、切边聚氨酯橡胶复合模成形零件,模具采用聚氨酯橡胶作凸凹模,并介绍了复合模的结构、特点及工作过程。经生产验证,模具结构合理、生产效率高,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半固态金属浆料先进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卫民 《铸造》2012,61(8):839-855
总结了10多年来半固态金属浆料先进制备工艺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别介绍了压室浆料、双螺旋机械搅拌浆料、低过热度倾斜板浇注浆料、低过热度浇注和弱机械搅拌浆料、连续流变转换浆料、低过热度浇注和弱电磁搅拌浆料、蛇形通道浇注浆料、熔体分散混合浆料、转桶搅拌浆料、波浪倾斜板浇注浆料、旋转倾斜圆筒浆料、超声振动浆料、倒锥形通道浇注浆料、自孕育浆料、偏旋热焓平衡浆料、气泡搅拌浆料、环状电磁搅拌浆料等金属浆料的先进制备工艺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半固态金属浆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30余年来半固态金属浆料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别介绍了压室浆料制备技术、单螺旋机械搅拌浆料制备技术、双螺旋机械搅拌浆料制备技术、低过热度倾斜板浇注浆料制备技术、低过热度浇注和弱机械搅拌浆料制备技术、连续流变转换浆料制备技术、低过热度浇注和弱电磁搅拌浆料制备技术、蛇形通道浇注浆料制备技术、熔体分散混合浆料制备技术、转桶搅拌浆料制备技术、波浪倾斜板浇注浆料制备技术、旋转倾斜圆筒浆料制备技术、超声振动浆料制备技术、熔体处理和双向电磁搅拌浆料制备技术、低于液相线温度浆料制备技术、偏旋热焓平衡浆料制备技术、气泡搅拌浆料制备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冲压工艺中的拉深、镦挤工艺。通过加工工艺方案的确定,拉深、镦挤工艺成形的计算,拉深、镦挤成形模的设计和多次拉深、镦挤工艺的成形分析,给出了螺纹板成形的计算、原则、过程和方法。设计了拉深模具。该模具的凹模采用硬质合金,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模具的寿命,还有利于加工凹模圆角半径的粗糙度达到镜面。在模具结构中增加了上顶杆(上打料棒),便于工件脱离。补充设计了限位柱,对于模具的正常工作和工件内部的材料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真空助力器座成形工艺方案 ,比较了各工艺方案的优缺点 ,确定了最佳工艺方案 ,并介绍了该方案的模具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最后分析了该模具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不锈钢侧顶复吹AOD精炼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该工艺的基本原理、过程和效果;基于该工艺过程的物理模拟研究,分析了有关参数对精炼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摆动辗压工艺比其它塑性成形工艺更为复杂,其工艺设计的难度和工作量也较大.摆动辗压成形工艺CAD的研制主要是提高摆辗工艺的设计效率和精度.以节油器内花键套为对象,建立了预制坯的体积计算模型及其结构设计模型,确立了摆动模的设计模型和凹模的力学分析模型,给出了摆辗工艺参数和力能参数的设计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摆辗成形工艺CAD系统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实现了预制坯、摆辗模具和摆辗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废品率降低25%以上,并结合实例得到了满意的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17.
面向质量的设计对制造过程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制造过程的内涵和质量职能,建立了生产制造过程的一般质量模型,分析了制造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把影响因素集成为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和工序质量信息的收集,构造了以制造质量BOM为核心的质量跟踪体系,预防潜在质量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分析并归纳了转向节的形状特点,阐述了转向节预、终锻成形过程的金属流动特性和现有成形工艺存在的缺陷及产生原因.设置镦粗工序,将现有的开式预锻工艺改进为半封闭式的挤压工艺.设计一组不同镦粗高度,模拟优化并验证了镦粗对半封闭式挤压的影响.对所设计工艺流程及所进行的数值模拟进行了生产试制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等温挤压工艺成形2804Al1铝活塞裙锻件可克服常规热模锻工艺的不足。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及变形程度是其决定性工艺参数,合适的模具结构和适当的工艺过程控制能有效地避免锻件端面凹陷、偏心及抱模现象。  相似文献   

20.
《CIRP Annals》2019,68(1):373-376
The stream finishing process represents an efficient mass finishing process capable in mechanical surface modification. In order to gener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normal forces, material removal and surface topography were analyzed and correlated for varied process parameters of disc-shaped AISI 4140 specimens. Local resolution of tangential velocities of the particles and normal forces on the workpiece’s surface were simulated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or defined process parameter configurations and were correlat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A deep process understanding is accomplished enabling the process design for efficient surface smoothing and improved residual stress depth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