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曹家洼金矿井下的主要进风巷、主回风巷绝大部分都是井下运输的主要通道。因井下通风的需要,需在这些巷道设置风门,进行风量调节、阻断风流。以远程控制自动风门为研究载体,从安全、生产、设备方面进行探索,重点分析远程控制自动风门在曹家洼金矿开采中的应用。生产实践表明:该远程控制自动风门系统降低了作业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安全性,可为同类型矿山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深井采矿热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矿井通风系统中的热参数,应用Ventsim三维仿真系统,分析研究井下热环境状况,判断井下热害产生的趋势,以矿井通风理论为基础提出井下降温方案,为地下矿深部开采通风安全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这一方法在某黄金矿深部采矿通风系统优化中得以应用,提出了有效的通风降温方案,说明Ventsim软件在矿井通风系统分析方面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深部开采高地温问题已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井下热环境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金属矿山深部开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近几年国内金属矿山深部开采数量将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论述了增风降温、循环通风、低温预冷、个体防护和制冷降温技术的适用条件,并进行了现场应用效果分析,指出热环境控制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提出应结合矿山井下热环境状况、井巷工程条件和经济效益状况等进行综合降温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前,南非的黄金产量有近60%以上来自2500 m以下的深部地下矿床,最大开采深度已经达到3 777 m。深部开采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地热对开采环境的危害,南非金矿井下岩石表面的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7℃。经多年实践,南非金矿在深部开采的井下降温方面开发了许多实用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介绍了南非金矿深部开采的技术条件以及在不同条件下采取的通风降温措施和技术特点,对中国矿山深部开采解决类似问题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董国强  王彦  张宏伟 《黄金》2023,(6):11-14
深井开采主要面临三高一扰动、深井提升、通风和智能化开采等难题,井下工人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造成深部矿体回采过程中生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井下的安全生产。以胶东半岛某金矿深部开采为例,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盘区机械化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井下作业环境有效改善,盘区生产能力提高了23%,采矿损失率降低了20%,资源回收率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工业试验表明,优化后的采矿方法能够满足技术经济指标要求,其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矿山生产。  相似文献   

6.
魏诚 《黄金》2023,(6):30-34
以矿山初显的高温热害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矿井深部开采区域原始岩温与热环境现场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山中深部开采-580 m区域岩层、-650 m和-730 m地层原始岩温分别为31℃、32.5℃和34.7℃,地层平均地温梯度2.45℃/100 m。采掘工作面主要热源为围岩散热和机电设备散热,分别占46%和24%;提出了以总巷道长度绝对散热量指标和单位巷道长度相对散热量指标衡量井下热源分布与热害程度新思路。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矿井高温热害评估及后续降温工程措施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随之发展,传统的金矿深部开采模式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不仅能有效提高井下采矿效率,还能有效保障采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本文我们将在综合讨论我国金矿地下开采技术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对一些黄金矿山深部开采方法的选择及深部开采技术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河北某金矿井下通风系统存在深部区域通风不畅、污风循环、风路短路等问题,针对该金矿井下通风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多种优化方案,并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了对比,优选出符合金矿开采的通风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9.
连海瑛  严鹏  冯福康  赵小稚 《黄金》2012,33(6):27-30
二道沟矿井下作业面最高温度已超过30℃,深井高温热害已成为制约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和深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深井开采热环境研究是深井开采热害治理的基础,通过井下微气候参数测试、作业人员工作环境主观感受调查、高温采场热力分析及矿井通风系统热模拟等研究手段与方法,对该矿井下热环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矿山下一步的深井开采热害综合治理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资源的逐步发展,进而展开对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的分析。通过分析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地质特征,库里组地层是山东招远大尹格庄地区最底部层岩,按照岩性组合上沉积岩系主要有变余砂岩与板岩、千枚岩组合;变余粗-巨砾岩、砂砾岩组合;通过分析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找矿潜力,发现在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中洞地区深部还存在规模较大的、未经开采的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应力状态下,热诱导产生的应力场和初始应力场相叠加,导致岩石中裂纹萌生,对岩石的力学性质造成影响。基于离散元方法,在不同初始应力状态下,对含有不同倾角预制裂纹模型的热裂过程进行研究。对相关热特征值进行分析,并根据Det.σij )准则,结合第二不变量的演化过程,对热裂纹的扩展路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高应力状态下,热敏感性较强(起裂温度较低,裂纹扩展温度区间靠前,裂纹扩展剧烈),峰值温度较低,而峰值热应力较高;不同角度的预制裂纹也会影响相关热特征值,在同一初始应力状态下,随着预制裂纹角度的增加,热敏感性降低;热裂纹首先在预制裂纹尖端形成,随着温度的升高,应力第二不变量的分布发生改变,热裂纹在第二不变量最大处扩展。研究结果对深部热力破岩和岩石工程稳定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情况下,岩体工程中的岩石会经历温度快速变化(温度冲击),因此研究温度冲击对岩石的影响对实际工程中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有重要意义。通过将花岗岩试件加热至3种高温(200,400,600 ℃),并采用3种方法冷却,研究了温度冲击对花岗岩物理性质的影响;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研究了温度冲击对花岗岩动态拉伸特性的影响,发现其动态拉伸强度随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使用高速摄影仪记录试件拉伸破坏时的裂纹形态,结合碎块形态,分析温度冲击对花岗岩的损伤程度,得出200 ℃加热条件下花岗岩不产生温度冲击,而在400 ℃和600 ℃加热条件下,花岗岩损伤程度随加热温度和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在岩石工程中发生的与高温相关的灾害中,快速降温的影响(热冲击)不可忽视,因此,研究在不同程度的热冲击作用下花岗岩的断裂特性可以对遭受高温灾害后岩石工程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本研究中,花岗岩被加热至目标温度(200 ℃、400 ℃、600 ℃),利用制冷剂的不同温度(-20 ℃、20 ℃、60 ℃) 为高温试样提供不同速率的降温处理。热处理前后对试样干密度、孔隙率和纵波波速进行测定,并通过巴西劈裂试验测试试样Ⅰ型、Ⅱ型断裂韧度。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纵波波速以及Ⅰ型、Ⅱ型断裂韧度均随降温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孔隙率则随降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快速冷却引发的拉应力是造成花岗岩损伤的主要原因,且与岩石试样和制冷剂之间的温差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As a parameter that describes heat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rocks,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indispensable for studying the thermal regime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retrieving high-quality data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the basis for geothermal related studies. The optical scann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745 drill-core samples from the Tarim basin, the largest intermontane basin with abundant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China, and water saturation correction is made for clastic rock samples that are of variable porosity. All the measured values,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in this area, are integrated to discus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in the basi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generally range from 1.500 to 3.000 W/m·K with a mean of 2.304 W/m·K. Thermal conductivity differs considerably between lithological types: the value of a coal sample is found to be the lowest as being only 0.249 W/m·K, while the values for salt rock samples are the highest with a mean of 4.620 W/m·K. Additionall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ame or similar lithologic types shows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suggesting that thermal conductivity cannot be used for distinguishing the rock type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values of mudstone and sandstone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and geological age of the 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effect of porosity of rock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general,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fabric and porosity of rock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the obvious contrast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al and salt rock with ther common sedimentary rocks can induce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formations, which can modify the thermal evolu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concerned. This rind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assessment and exploration and needs further study in detail.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test and most complete datase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will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geothermal studie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5.
赣南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被列为非采暖区, 冬季室内热舒适性较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改善室内热舒适性.结合赣南地区冬季气候及地域特点, 研究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效果, 并与空调采暖进行对比.利用CFD理论分别对该采暖室在2种采暖方式下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 分析室内空气温度场、湿度场, 并用PMV-PPD评价指标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定.研究表明, 与空调采暖相比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室内热环境更加舒适; 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3℃, 能节约15%的能量, 有利于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16.
接触法测温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凤芹 《山东冶金》2001,23(5):31-32
接触法测量所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沿测温元件导热引起的误差和测温元件热辐射所引起的误差等。为了减少误差,应注意产结构及安装地点的选择,并尽可能在测温元件外部加同温屏蔽罩。  相似文献   

17.
热带钢连轧机工作辊下机后尚未完全冷却即进行磨削,残存的不均匀热变形导致磨削的工作辊辊形在空冷一段时间上机时很难达到工艺设定值.针对热辊形不易测量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物理测量方式,准确地测量了工作辊下机后的温度分布和热辊形.考虑复杂的工作辊换热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工作辊空冷时的温度场和热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良好.对工作辊下机后不同时刻的热变形进行仿真,通过将目标上机辊形和磨削时热辊形叠加来设定磨削辊形,为实现合理的辊形磨削提供了依据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肖红俊  于帆  张欣欣 《工程科学学报》2012,34(12):1432-1436
为了提高瞬态平面热源法的适用温度,介绍了瞬态平面热源法的测量原理.根据有限元法模拟了无膜平面热源加热过程中试样的温度分布,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测量了环境温度为27~829℃时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下该方法测量材料热导率是有效的,可用于实际测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红外CCD热成像测温的加热炉钢坯温度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红外CCD热成像测温技术应用到加热炉钢坯表面温度测量,以直接测得的表面温度作为建立钢坯模型的边界条件,并以传热学为基础,建立了加热炉钢坯温度场模型。同时,应用现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现行温度场模型测量精度,完全符合工业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