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一文对于中国园林中"如画"的论述过于简单而笼统,认为"如画"观念不重具体视觉形式的认识则与造园史实相悖,也影响到以此为基础的中英"如画"造园比较结论的有效。对此,在中国园林历史语境中分别对"如画"在园林欣赏与园林营造中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就"如画"造园的形式关注问题进行专论,从而丰富对中国园林文化中的"如画"论题的认识,也为中英两种"如画"园林的比较提供新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2)
美术教育结合幼儿爱画的天性,让幼儿在最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借助最佳的绘画语言表达,舒展内在的意欲和情感。绘画与会话有一定的联系,由"画"出"话","话"中有"画","话"是为了"画","画"可以促进"话"。重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  相似文献   

3.
"如画"是18世纪后期随浪漫主义而出现的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粗糙、复杂、原真、非规则等审美价值.这种非对称、非工整的"如画"美学观,对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诞生产生了影响.相似的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如画"般的造园理念也力求突破规整对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如画"与西方现代建筑中的"如画"是否存在共通性?文章试图通过梳理中西方"如画"观的发展,探索中国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建筑走向现代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两种如画美学观念与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中国"如画"与英国"如画"(Picturesque)两种美学观念,由于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类比的"画"不同,两者在审美价值追求上有着根本差异;表现在园林上,"如画"重在自然精神下的契道畅神,"Picturesque"强调视觉艺术形式引发的想象之愉悦;揭示两种"如画"观念对当今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仍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
近年来,超写实主义在艺术市场上越发活跃。但艺术的最高造诣不是"画如实物",也不是盲目地追求抒发艺术家的个人思想与主观情感,而是将炉火纯青的技法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相融合,营造一种"画中有意,意在画中"的意韵。"意画交融"与那一股若隐若现的韵味,才是艺术真正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戏画,又称"戏曲画",是以戏曲舞台人物为表现题材的人物画。戏画在为美术题材和表现形式提供了自由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与传播媒介。戏画的创作,不能游离于剧情逻辑和人物的个性,画家要善于将戏曲人物的写实性与戏曲场景的虚拟性,真实性与夸张性相结合,要求戏与画之间维持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创作时要"意在笔先"和"心中有戏"。若求画中有韵味,必须使画中有戏、有趣。在当今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艺术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弘扬"没骨画"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突出了文化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特色,通过窥探没骨画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没骨画的一些艺术特色与优点,探索没骨画的历史根源与成败,可以发现没骨画的精神内涵。本文作者就以没骨画的内涵与发展概况为主进行分析,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0)
在中国璀璨的艺术宝库中,诗与画本是各领风骚,泾渭分明。但随着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诗与画相结合便势不可挡,形成了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核心的艺术观。中国的诗与画的意境是相通的,都是以主观的个人情感与心绪为基础。这使诗与画的结合更顺理成章。笔者从诗与画的意境着手,阐述诗与画的结合之美。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5)
"程式"是民间艺术的生命线,随着时代发展,皖东民间艺术"凤画"程式的"变与守"成为制约民间艺术创生与发展的瓶颈,只有对传统程式合理的保留和科学的变革才能实现"凤画"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3)
吴镇,元四家之一,喜画竹,且多长题。孙作《沧螺集》称:"吴镇仲圭善画山水竹林,臻极妙品,其高不下许道宁、文与可。与可以竹掩其画,仲圭以画掩其竹。"由于关于吴镇书法的记载甚少,人们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吴镇的画和诗歌上,甚至忽略了吴镇的书法艺术。笔者着重从吴镇竹画题跋入手,结合吴镇的"墨戏说",尝试解读吴镇个人书风。  相似文献   

11.
研究陈侃大先生的中国雾凇冰雪画技法,陆续总结出"陈侃大画法三十六法"。包括"画雾六法"、"画凇十法"、"画冰七法"、"画雪九法"。在这里将要单独介绍的是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陈侃大先生"画冰"技法。都是描绘冬春交替之际,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冰开始融化的景象。对我们后人具有难得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2)
如何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画?答案很简单:多给学生一些"看"的自由,多给学生一些"想"的自由,多给学生一些"画"的自由;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画,愉快地沉浸在画"生活"的乐趣中,把画画当成乐趣、当成生活,不断地画自己心中的画、心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6)
线作为一种绘画表现手段,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绘画中表达感受的最直接的语言之一。尤其在中国画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中国画产生至今,线的语言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画中的线,如何使线的表现体现时代的美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于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文章主要从中国画的线条、"骨法用笔"所对应的线条的法则、"骨法用笔"中的"骨法"与"用笔"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3)
"借鉴西方的科学思想来改造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和"坚持传统,从中国画内部求突破"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的两大途径。回顾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可以为目前我国的中国画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画课程和教学创新找到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梳理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思想,整理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要点,以期实现当代中国画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张瑾  王洪成 《园林》2020,(3):20-26
本文在中国山水画与传统造园发展相辅相成的研究基础之上,从"画游-园游"的角度,尝试就山水画理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实例的造园手法,分别从"物游"与"心游"两个层面分析画理在造园实践中的表达,为设计者从山水画的"画游"角度去理解传统园林的"园游"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雾凇冰雪画《冰凌花》"画冰晶"技法研究中,首次阐述了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陈侃大先生首创的水墨渲染冰晶"光线法"技法及其"十六字诀"。在中国雾凇冰雪画《冰凌花》"画冰晶"技法研究中,首次阐述了中国雾凇冰雪画创始人陈侃大先生水墨渲染冰晶的"光线法"技法及其"十六字诀"。中国雾凇冰雪画《冰凌花》简介《冰凌花》由陈侃大(1936—2005)创作于1979年。纸质立式卷轴中国画。长72厘米,宽41厘米。2012年被收录在由吉林美术出版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4)
"无"之道的"无"往往有助于设计传达信息、交流情感,起到以少胜多、提升作品感染力和创造作品意境的作用,正如清人戴熙所讲"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文章主要从疏与密、藏与露、虚与实三方面阐述"无"之道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8)
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在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传统水墨人物画和西方绘画相交融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国画种。它同以"书画同源"为审美追求的写意人物画有着十分微妙的差异。笔墨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不再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与造型、色彩等因素共同建构水墨人物画的演绎平台。文章分析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试图寻求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形式与内容、笔墨语言、视觉图式的拓展之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9)
《护生画集》初集与续集是丰子恺与弘一法师共同合作完成的,丰子恺绘护生画,弘一法师书护生诗,是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精品。初集与续集虽都由"原班人马"创作,但画面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已发生实质性转变,是从"戒杀"到"护生"的转变,也是从"斥妄"到"显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0)
"意"是通过物象的塑造表达出来的作者思想感情。一幅有"意境"的画,往往是将画者之意通过笔墨,诉诸于物象,使其"画外有画"、"无中生有",让人们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去寻求"境外之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