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化学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可量化的质量控制手段,近年来在茶叶品质鉴定、真伪鉴别、品种和产地识别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建立茶叶化学指纹图谱的主要研究技术和数据解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在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色谱指纹图谱在五加皮保健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了五加皮保健酒的石油醚-乙醚提取物的特征指纹图谱。选取9个特征指纹峰,以丁香酚为内参照峰,计算相对峰面积。结合丁香酚定量和特征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了同一厂家不同批次和不同厂家同类产品的差异。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可靠,能满足五加皮保健酒的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3.
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分析复杂组分或成品的有效、全面的分析方法。简要地介绍了指纹图谱技术的特点、研究方法以及指纹图谱的构建。重点概述了指纹图谱技术在乳制品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特征鉴定、掺假识别、质量过程控制以及微生物监测四个方面。指纹图谱技术将成为乳制品质量控制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指纹图谱技术在果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指纹图谱技术在我国传统中药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鉴该技术,建立果汁特征理化指标指纹图谱及指纹图谱信息解析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旨在对建立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评价果汁质量、果汁防伪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可可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xtend-C18(250mm×4.6mm,5μm);以乙腈-0.05%磷酸缓冲盐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10μL。测定10批不同来源可可粉图谱,并运用相似度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对可可粉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建立了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均良好的HPLC指纹图谱,确立了5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3个色谱峰,并建立了可可粉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测得各批次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0以上,系统聚类分析将10批可可粉分为3类。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作为可可粉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产地和采收期的十批周方提取物建立HPLC指纹图谱,同时进行对照品比对;选道地产地的周方提取物为标准图谱,比较分析相似度法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聚类这三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质量评价的差异。结果表明:指纹图谱共32个共有峰,其中共有峰5、6、9、16、17、18、20、21、24、27分别为儿茶素(Catech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羟基红花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芦丁(Rutin)、金丝桃苷(Hyperin)、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槲皮苷(Quercitrin)、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黄芩苷(Baicalin)、槲皮素(Quercetin);单独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方法难以全面体现中药复方质量的差异,而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聚类分析这三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客观地评价中药复方质量。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产地和采收期的十批周方提取物建立HPLC指纹图谱,同时进行对照品比对;选道地产地的周方提取物为标准图谱,比较分析相似度法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聚类这三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质量评价的差异。结果表明:指纹图谱共32个共有峰,其中共有峰5、6、9、16、17、18、20、21、24、27分别为儿茶素(Catech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羟基红花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芦丁(Rutin)、金丝桃苷(Hyperin)、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槲皮苷(Quercitrin)、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黄芩苷(Baicalin)、槲皮素(Quercetin);单独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方法难以全面体现中药复方质量的差异,而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聚类分析这三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客观地评价中药复方质量。  相似文献   

8.
指纹图谱技术在食品的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在蜂蜜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蜂蜜的鉴定、质量控制及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香料指纹图谱及其在烟用香精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简要介绍了指纹图谱的概念、要求、方法建立、数据处理及其在烟用香精香料质量控制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色谱指纹图谱在烟用香精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6批次的烟用HMT-2香精成分,GC/MS分析,建立了该香精的GC/MS指纹图谱。利用夹角余弦法和欧氏距离法计算相似度,并通过掺兑试验考察色谱指纹图谱用于烟用香精质量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6批次的HMT-2香精指纹图谱稳定性好,相似度高,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和唯一性;②夹角余弦法和欧氏距离法计算简单,易于编程,二者结合能够全面考察香精的质量。色谱指纹图谱能全面、综合、准确地反映烟用香精的质量状况,可以成为烟用香精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广东岭头单枞茶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了广东岭头单枞茶品种的指纹图谱,根据其高效液相色谱中的相对保留时间、相对面积、共有峰、重叠率、八强峰及其相对总面积等对色谱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建立了鉴定广东岭头单枞茶品种的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茶叶品种的鉴定提供了较全面的信息,为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品种和品质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途经。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产地咖啡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且消费市场供不应求,从而导致咖啡豆产地造假现象严重,因此急需要开发能够准确追溯咖啡豆原产地的技术与方法。该研究介绍了全球咖啡豆主要产地信息,分析了国内外咖啡豆产地溯源相关的研究论文,比较了代谢组学、多元素指纹图谱、稳定同位素、太赫磁光谱以及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咖啡豆产地溯源应用中的优劣势,发现轻稳定同位素与多元素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实现咖啡豆产地溯源,且该方法稳定性、准确性高同时溯源成本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轻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多元素指纹图谱在咖啡豆产地溯源研究领域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GC-MS对同一档次不同批次酒样进行分析,建立该档次酒的标准指纹图谱库,运用向量夹角余弦法建立待测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比对实验评价了该数学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利用GC-MS建立的白酒指纹图谱能全面、稳定测定白酒香味物质的组成情况,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典型性和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白酒的质量及其风格特点。利用向量夹角余弦法对GC-MS技术获取白酒指纹图谱进行处理的数学模型能快速、准确表达出白酒的质量及其风格特点,既能鉴定白酒的真伪,又能评价样品质量的相似性或稳定性,适合应用于白酒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指纹图谱"技术在白酒产品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细珍 《酿酒科技》2005,(10):33-36
“标准指纹图谱”是指在固定的分析方法(包括仪器配置、操作条件、色谱柱及分离条件等)下,能够稳定、真实、全面反映分析对象个性特征的唯一性图谱。利用“指纹图谱”和感官品评的方式结合对白酒酒质进行评价具有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提高白酒酒质评价手段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也可实现对分析数据稳定性、重复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柏杰  朱雨辰  陈芳 《食品科学》2022,43(21):332-340
丙烯酰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的危害物,咖啡是其重要的摄入来源之一。本文阐述了丙烯酰胺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在动物和细胞水平上的表现,总结了咖啡豆高温烘焙过程中生成丙烯酰胺的主要途径。在咖啡原料选择、烘焙加工至萃取冲泡的过程中,影响丙烯酰胺形成的因素包括咖啡豆种类、烘焙温度、烘焙时间、贮藏条件等,且不同品类咖啡的加工方式也会造成丙烯酰胺含量差异。本文归纳了抑制咖啡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有效措施,可为食品工业化生产中丙烯酰胺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咖啡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普遍的饮品之一,咖啡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对挂滤咖啡、即饮咖啡、冷萃咖啡以及速溶咖啡粉的加工技术进行总结,从加工成本、影响品质、优缺点等方面着重讨论了速溶咖啡粉干燥技术,旨在为速溶咖啡粉干燥技术的选用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对于未来咖啡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an overview of different aspect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coffee beans and their volatile fractions: species/cultivars, geographic origins, bean defects, and types of beverages, processing, roasting, and storage. In other words, it concerns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of coffee seeds and their volatile components. It is an overview of 48 articles and considering 6 different aspect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coffee and its aromatic fraction.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published papers concerned “species and cultivars” and “defective seeds,” both with 11 articles cited, followed by “storage” with 10 articles. Many aspects still require greater clarification, including the effects of geographical origin, processing, and roasting. Other issues that are better understood include the effects of species type, defective seeds, and storage conditions. Another topic that has received very little attention is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many different coffee cultivars within each species, which we believe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given that thi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final beverage. Meanwhile, with the grow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the areas of science and agriculture, there are many other aspects to be studied (or revisited), and the field of the aromatic quality of coffee provides ample opportunity for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