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湖泊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不同于其它三角洲,其主体是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宝浪油田含油层段主体为辫状分流河道,以心滩发育为主要特征,是典型的浅水缓坡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2.
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沉积盆地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栋  王昌桂 《勘探家》1997,2(3):17-20
阿尔金走骨构造域波及范围有50多万km^2,与其有关的盆地11个,盆地沉积面积约26万km^2。本文总结了阿尔金走滑构造域的构造特征和走滑盆地的基本特点。以阿尔金的研究应着眼于整个构造域实物工作量应放在重点盆地,逐渐总结出走滑盆地含油模式,开拓新的找油气领域。  相似文献   

3.
宝浪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广泛发育由辫状河进积到湖泊中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这种三角洲特征显著不同于其它三角洲,其主体是辫状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宝浪油田含油层段主体为辫状分流河道,以心滩发育为主要特征,是典型的浅水缓坡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NNE向断层性质及其对油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根据对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联合解释,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近NNE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地质特征。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雁行状排列,在断层两盘构造变形和地层差异明显并存在伴生的雁列褶皱,在地震剖面可见发育完好的花状构造,因此具有走滑构造特征。NNE向断裂与郯庐断裂基本平行,早期的走滑作用形成于印支期,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右旋走滑作用导致了沿断裂带深部岩浆的大量侵入和控制了晚中生代盆地巨厚陆源碎屑沉积;晚期走滑作用主要表现为长堤潜山构造中新生代地层中不连续的雁列状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断裂带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对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断层生长指数、古落差的研究,证明了汉留断层的走滑性质及其既有持续生长的特点又有幕式活动的特点。理顺了该区的断层级别序次和组合样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构造模式,即汉留断层和真武分支断层的几何形态以及两者的搭配关系产生的不同应力场,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断层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6.
从沉只学角角度讨论状三角洲的形成背景;从岩性、结构、古生物、分布牲航电性特征等方面总结了辫状三角洲 相标准及相层序;对辫状三角洲的亚相和微相进行了划分;提出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并对辫状三角洲砂体类型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构造形迹.与中国东部油气藏的展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本主要从地震解释成果入手.分析渤中34区的走滑断裂系统的类型,在平面上主干断裂呈雁行式排列,并不是一条连通近乎直线展布的.剖面上表现为正花状构造与负花状构造的叠加构造,经历了六个演化阶段.对油气圈闭形成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南部一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受早期伸展作用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走滑断层非常发育。利用地震剖面、时间切片等资料,首先分析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特征,由此识别出3组主要的走滑断层。然后探讨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成因机制,认为其发育受到早期基底伸展断层和后期张扭应力场的双重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尔凹陷北部纯剪旋转、中南部单剪非旋转的走滑断层发育模式,即贝尔凹陷北部霍多莫尔地区发生岩石纯剪切变形,发育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的共轭走滑断层,形成走滑旋转构造,而贝尔凹陷中南部的苏德尔特地区和敖脑海地区则发生岩石简单剪切变形,发育北东东向走滑断层。贝尔凹陷走滑断层可以提供有效圈闭并改善储层物性,有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了长堤断层及其伴生构造的构造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堤断层带呈雁行排列,具有走滑性质;断层两盘构造变形和地层差异明显,在地震剖面上发育完好的花状构造;主断层两侧地层中存在雁列褶皱;主断层与郯庐断裂基本平行,其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辽河盆地构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应用构造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辽河盆地构造断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构造几何学综合分析认为主干断裂具有发育的多期性、性质的多样性和展布的分段性等特点;按伸展、走滑、挤压和其他类型总结分析盆地构造样式共有5大类、12个亚类。构造运动学分析认为盆地以伸展作用为主,并受后期走滑作用的改造,运动形式比较复杂,同时定量计算了伸展量、走滑量和断块旋转量。结合火山岩特征、大地电磁测深和现代地震资料,探讨了辽河盆地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昆北断阶带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了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重要的油气储集意义。利用录井、钻井岩心、地震、测井以及粒度分析等手段,详细研究了辫状三角洲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昆北断阶带辫状河三角洲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个亚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为辫状河道和洪泛平原两个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五个微相。纵向上,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的演化过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发育河道多期次叠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道化作用较弱。平面上,受两大物源体系影响,发育两个主河道,河道化程度横向差异较大。同生期断层是制约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首要因素,物源供给制约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分布和物质构成,古地貌制约辫状河三角洲的形态分布。综合各种地质因素,建立了柴西南昆北断阶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综合分析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认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处于沉积坡度较缓的、沉积水体较浅的沉积背景,该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地由盆地北侧边缘向盆地中央方向远距离前积,沉积了砂砾质的、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的、具有典型前积地震反射的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进而论述了该三角洲的亚相和微相沉积特征以及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3.
14.
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油气勘探目标。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本文认为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三叠系在宽浅型拗陷湖盆背景下发育大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台盆区总体处于沉积坡度较缓、水体较浅的沉积环境,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持续地由盆地周缘向盆地中央方向远距离推进,沉积了砂砾质的、具大型交错层理、粗粒间断正韵律和典型下切谷或前积地震反射特征的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且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砂体;文章还探讨了该类型三角洲亚相和微相沉积特征;最后划分并评价了塔里木盆地有利的岩性地层圈闭区。  相似文献   

15.
苏里格气田储层的新型辫状河沉积模式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二叠纪下石盒子组盒8段和山西组山1段表现出明显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古气候特征:①碎屑颗粒粒度粗,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②反映强水动力条件的交错层理和块状构造发育,垂向粒序变化大;③砂体侧向叠置普遍;④存在暴露标志;⑤在沉积期,古气候为季节性干旱气候。这些特征表明苏里格气田储层属辫状河沉积。根据这些特征以及目的层与其他相似的古代和现代沉积的沉积学类比结果,建立了新的苏里格气田储层的沉积模式。与传统的辫状河沉积模式相比,新建立的沉积模式强调:气田盒8、山1沉积时期发育了废弃河道、决口扇以及泛滥平原沉积,使得储层砂体的隔层、夹层发育。不稳定试井数据揭示的有效砂体规模以及有效砂体的岩石相构成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储层骨架砂体连片性好,但有效砂体仅呈透镜状分布在骨架砂体中。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下组合油气资源规模巨大,是最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腹部四大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并在其中连获油气新发现。为了揭示腹部凹陷区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和砂体展布规律,基于大量新钻井岩心、测录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系统开展了盆地原型、层序格架、古地貌恢复和沉积体系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期具有大型坳陷湖盆发育背景,沉积时期地形平缓,坡度小,物源供给充足,水体极浅且频繁动荡,氧化和还原环境交替出现,且整体以氧化环境为主;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粒度较粗、低杂基含量、中等结构成熟度、较长距离搬运、强水动力淘洗、发育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等沉积特征;腹部地区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沉积时期优势水系主要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整体自北向南延伸,发育乌尔禾、克拉玛依及克拉美丽3大物源体系。盆内地形分带性明显,形成扇三角洲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区、前缘区和湖区4个相带,由此在腹部地区形成了“大平原、小前缘”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格局,其中平原区和前缘区均为有利砂体发育地带。  相似文献   

17.
为了搞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段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应用岩心、粒度、薄片统计、录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垦利A油田发育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3种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应用层序地层学,将沙三上段划分为1套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LST)以水下分流河道厚层砂岩为主,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以薄层砂岩为主。不同体系域砂岩厚度及展布规模,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该认识可为断陷湖盆斜坡带的砂岩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三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油藏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在建立鄂 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富县组沉积相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认为吴起地区富县组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发育辫状 河道、心滩、天然堤和漫滩等沉积微相,同时建立了河谷侵蚀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模式。以沉积相和砂体 展布为手段,恢复了富县组沉积期的古地貌背景。研究表明,宁陕古河与蒙陕古河在吴起地区交汇,形成 了吴起古河间丘。同时,对古河道斜坡上的次级河道进行了详细刻画,对在吴起地区寻找下侏罗统古地貌 控制下的油气藏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S型走滑转换带是走滑环境下广泛发育的一类构造。以往的研究认识多集中在对走滑转换带类型划分的探讨上,缺乏对其控藏作用的精细研究。本次研究利用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气田实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的控藏作用。辽西带新生代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NE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叠加构造变形,S型走滑转换带可分为增压段和释压段两大类。按照走滑转换带演化阶段的不同,将增压段进一步细分为压扭低凸起段、平缓增压段和强烈增压段等3个亚类。将释压段同样细分为纺锤形浅凹、平缓释压段和菱形释压段等3个亚类。将走滑断裂末端发育的转换带归纳为增压型或释压型马尾扇。应用S型走滑转换带“油气富集指数”的分析方法,论证了S型走滑转换带弯曲度与走滑调节断层活动性具有正相关性,并成功应用于辽西凹陷南次洼旅大5-2北油田成藏分析工作中,为勘探决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