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为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以河道沉积为主,具有连片分布特征,但在开发过程中注采对应性差,连片砂体内部构型及叠置样式复杂。以现代沉积、数值模拟为基础,结合岩心、测井及动态资料,对安塞油田塞160井区长611小层沉积相及砂体开展精细解剖,明确了其内部砂体构型特征,并划分了砂体演化期次。研究结果表明:(1)塞160井区为典型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4种沉积微相。(2)研究区平面上浅水三角洲发育典型的指状河口坝砂体,河道多数分布在河口坝中间,形成“河在中间、坝在两边”的平面分布样式。(3)垂直物源方向上,分流河道多深切但未切穿河口坝,形成了“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样式;顺物源方向上,单一河口坝砂体前积形成了复合河口坝砂体。(4)不同河口坝之间发育泥质或物性隔夹层,导致连片砂体不完全连通;单一河口坝砂体长度为280~1 400 m,宽度为200~420 m;同期河口坝规模(长宽比)及前积倾角相似,不同期次河口坝表现为顺物源长度及前积倾角减小,宽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红岗油田H 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储集层构型理论和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前积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集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总结了单一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及分布模式,实现了对单一河口坝的划分。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单一河口坝宽度介于1300~2 000 m之间,长度介于2800~4200m之间;在单一河口坝识别的基础上,对河口坝进行内部解剖,确定了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前积体和前积层,前积层倾角为0.3°左右,建立了河口坝储集层构型模型;该研究结论可在指导剩余油挖潜方面提供依据,对促进储集层构型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确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组合关系及发育模式对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至关重要。以现代三角洲研究和沉积模式为指导,利用永安镇油田永3-1断块区岩心、录井、测井、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沙二段5—6砂层组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根据各井所处位置不同和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垂向沉积模式划分为单一水下分流河道、上河下坝、上坝下河、孤立式河口坝和叠加式河口坝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对研究区沙二段5砂层组2小层进行了精细沉积微相构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东部主要发育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部以上河下坝为主,西部为河口坝发育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剖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层内部构型,深入挖掘该类储集层内剩余油,以北大港地区唐家河油田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例,通过储集层内部构型解剖,开展唐家河油田东三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构型界面级次划分,并对单一分流河道或河口坝及其内部增生体进行构型分析,建立了三维构型模型,精细刻画河道砂体及内部夹层展布规律,进而分析构型控制下的各单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成果用于唐家河油田东三段高水淹和低动用区块的综合调整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同类储集层的构型研究和油藏开发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多个断陷盆地中,作为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内部的构型表征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王官屯油田官195断块孔店组枣Ⅴ油组为例,结合岩心、测井数据和动态资料进行扇三角洲前缘储层的构型定量表征研究。官195断块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要素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建立了扇三角洲前缘构型级次划分方案,确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以及河口坝内部增生体间夹层的识别标志。以单砂层为研究单位,利用滦平盆地西瓜园组扇三角洲野外露头实测原型进行数据拟合,得出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定量化表征的预测公式,计算河口坝内部夹层倾角,预测内部增生体的发育规模。单一成因砂体控制的剩余油分布于坝缘部位和河道顶部,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需根据坝主体的韵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扶余油田东16-2区块为例,探索了一套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河流相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取心、测井、吸水剖面等静态、动态资料,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思想,分3个层次(单一河道、点坝、点坝内部侧积体)对研究区储层构型进行详细解剖。综合现代沉积的研究成果、经验公式以及对子井技术,计算出研究区侧积层的倾角为3°左右,宽度为35~70 m,建立了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定量模式;结合动态资料,进行模式拟合,达到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系统的目的;建立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模式。点坝构型解剖成果在研究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而且对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以及剩余分布预测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是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其内部的储层构型特征直接控制油气的富集与分布。以塔河一区下油组为例,采取现代沉积测量与经验公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在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岩心、测井、地震、录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界面以及由其划分的构型要素。以层次分析为指导思想,通过隔夹层识别,从单一河道、心滩和心滩内部增生体3个层次对研究区储层进行详细解剖并实现相应的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单一辫状分流河道宽度为128~690 m,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为144~386 m,心滩宽度约为244 m,长度约为594m,心滩内夹层发育,长轴方向迎水面倾角为2°~4°,背水面倾角小于1°。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构建了研究区单砂体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编制36张单砂体级沉积微相图,建立了目的层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8种沉积微相定量识别标准.研究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最主要的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二元结构不明显,其宽度与小层相比明显变窄、弯曲程度普遍较小;河口坝是河口坝、决口扇、事件沉积体等的复合体.该研究建立的研究区目的层沉积模式确定了单砂体的平面、纵向展布关系,为贝301区块综合挖潜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对其他区块的精细油藏描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老君庙油田较丰富的钻井资料和多年积累的地质研究成果,从沉积过程角度出发,对其河口坝较发育的 L11 小层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并对基于沉积过程的河口坝储层构型分级系统进行了探讨。该系统以末端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单一成因河口坝为三级构型单元(同时也是基本的研究单元),以主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单一成因河口坝复合体为四级构型单元,以多个主干水下分流河道控制形成的河口坝复合体为五级构型单元。确定了单一成因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在研究区共识别出 14 个单一成因河口坝。 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切物源剖面及顺物源剖面确定各单一成因河口坝沉积的先后顺序,结合三维综合分析,最终阐明了各单一成因河口坝的时间演化序列。在沉积学原理的指导下,恢复了研究区复合河口坝的形成过程,明确了河口坝的规模及河口坝间的叠置样式与其形成过程间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曲流河三角洲河口坝内部构型模式及剩余油分布,以彩南油田彩10—彩参2井区生产动态及岩心资料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多维互动及动态验证的方法对河口坝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建立了研究区曲流河三角洲河口坝构型模式。研究表明,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标志有两类,不同期单元垂向叠置与同期单元侧向拼接,其中,同期单元侧向拼接分为坝主体—坝主体、坝主体—坝缘—坝主体和坝主体—坝间泥—坝主体3种;研究区具有前积型与侧积型2种河口坝构型模式,前积型构型模式主要是分流河道在水动力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后期沉积物顺流加积叠置于前期河口坝之上,侧积型构型模式主要是上游分流水道水动力增强,分流河道决口,在其侧缘发育新的河口坝;研究区发育单一河口坝129个,小层发育河口坝12~24个,单一河口坝长约500 m,宽约450 m,其中,前积型河口坝的倾角为0.31°~2.40°,自下而上倾角逐渐减小;剩余油分布类型主要有滞留型、单向受效型、注水受效差型及平面干扰型,可采用不同开发方案及措施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李磊  许璐  刘豪  谭卓  唐文 《石油学报》2016,37(11):1394-1402
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为例,基于钻、测井数据以及三维地震数据,开展末端分流河道-河口坝三维地震表征,对河口坝的动力学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赣江三角洲河口坝沉积观测结果,总结分流河道-河口坝的沉积演化模式。古龙凹陷英79井区嫩江组三段可识别出3期分流河道-河口坝。从早期到晚期,泥岩颜色由黑灰色、深灰色到灰绿色转变以及河口坝厚度逐渐减薄(10 m、8.5 m和4.25 m),显示湖水由深变浅(17 m、14 m和7 m)。反旋回、漏斗状的河口坝在地震剖面上呈透镜状、高频、中弱振幅反射特征。携带细粒沉积物的水流在末端分流河道出口处,以紊流射流方式注入湖水,形成第1级河口坝。当第1级河口坝坝顶水体较浅时,第1级河口坝停止生长。水流在第1级河口坝两侧分流并水道化,形成次一级分流河道-河口坝。由于水深、分流河道的河口宽度不同,在分流河道末端发育不同级次、不同规模、展布特征差异的河口坝群。河口坝宽度与河口坝长度呈线性正相关,而河口坝长度则与其对应的分流河道口的宽度呈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河口砂坝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多方向水平井孔隙度资料,求取并拟合了平面储集层变差函数。结合直井变差函数分析认为,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平面上储集层参数统计分布规律与垂向上分布是相似的,二者的变差函数都以球状模型为主。直井垂向变程平均为1.2m,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垂直厚度,水平井平面长轴主变程为24~36m,短轴次变程为8~16m,分别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平面长度和宽度,长轴主变程与短轴次变程比为2:1~3:1.平面长轴主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20:1~30:1,短轴次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6:1~13:1.  相似文献   

13.
以某凝析气田为例,在三角洲河口砂坝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基础上,利用多方向水平井孔隙度资料,求取并拟合了平面储集层变差函数。结合直井变差函数分析认为,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平面上储集层参数统计分布规律与垂向上分布是相似的,二者的变差函数都以球状模型为主;直井垂向变程平均为1.2 m,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垂直厚度,水平井平面长轴主变程为24~36 m,短轴次变程为8~16 m,分别代表了单个河口砂坝的平面长度和宽度;长轴主变程与短轴次变程比为2∶1到3∶1之间,平面长轴主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20∶1到30∶1之间,短轴次变程与垂直变程之比为6∶1到13∶1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砂体发育规律,利用水槽实验对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物理模拟,追踪了河口坝、分流河道和滑动-滑塌砂体的沉积过程与沉积特征。通过观察与分析,认为三角洲生长是多次侵蚀与沉积交替的结果,其中洪水期侵蚀作用小于沉积作用,表现为“填低补平”;枯水期侵蚀作用大于沉积作用,表现为“削高填低”。河口坝的发育从水下浅滩开始,按照向前—垂向—向后—横向的顺序进行生长,并且存在单个河口坝的多级分流与多列河口坝的同时分流两种分流方式。三角洲平原河道演变包括河流改道与分流两种方式,分别与洪水和河口坝有关。洪水事件可以作为三角洲前缘滑动-滑塌沉积的触发因素。三角洲是河流搬运、卸载与蓄水体接受、改造沉积物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在此过程中形成沉积坡折带,它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5.
在辫状河沉积环境中,心滩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场所,如何从已钻井资料中识别心滩并进行平面组合,进而预测河道内部心滩平面展布规律,是正确认识辫状河沉积的基础。针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等精细地质研究不够深入和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均较低等问题,基于测录井、野外露头和现代卫星图片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地层的基础上,利用单期河道砂厚中心连线法、心滩测井相分异法、心滩雷达图和心滩预测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单期河道和钻遇心滩的识别与刻画、心滩雷达图的绘制以及预测心滩的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下1-1和盒8下1-2单层均发育3支河道;河道内心滩分别给定长厚比60∶1~80∶1、宽厚比30∶1~40∶1、长宽比2∶1~3∶1,心滩长度一般为300~1 100 m,宽度一般为150~550 m;单期河道砂厚与心滩在单一河道内发育的个数呈反比。后期加密井钻探结果显示心滩雷达图和心滩预测技术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上述方法可提高心滩钻遇率,便于后期加密井及水平井的大规模部署,有助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为相似地层结构和井网密度的工区在研究砂体平面分布和空间叠置规律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形态和规模,对井间砂体连通认识、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及剩余油高效精准挖潜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源区现代白河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白河卫星影像的31个典型点坝砂体进行矢量化,建立点坝砂体规模参数的基础测量数据表,并通过坡降划分选取典型点坝曲流段进行刻画,在曲率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点坝砂体规模与河道宽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坡降越大,则河道宽度越小,曲率越小;点坝长度、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曲率下,其相关性有所差异,当曲率k小于2时,点坝长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790,点坝宽度与点坝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812,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414;当k为2~2.5时,点坝长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709,点坝宽度与点坝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883,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841。该研究结果对曲流河储层定量表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黑Ⅰ砂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荣  李天仁  周围 《特种油气藏》2011,18(1):16-20,135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葡浅12区块黑Ⅰ砂组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确定该区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进一步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及席间泥5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对研究区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厚度和规模较大,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是勘探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茨41断块储层砂体类型有冲积扇砂体、浊积岩砂体、分流河道砂全和河口坝砂体,它们经历了压实、石英和长石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物性分析表明,冲积扇砂砂体、浊积岩砂体储集性能较差;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的储集性能较好。渗透率、孔隙度在单个砂体现人的变化规律复杂。但总的来看,河口坝砂体物性非均质性要比分流河道砂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