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治疗肝癌过程出现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原因、处理策略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 311例次,统计术中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生肝动脉夹层的患者行DSA检查随访。结果 共有12例TACE术中出现肝动脉夹层,发生率为0.92%,均系操作不慎所致。12例中8例发生于肝固有动脉起始处、3例位于肝右动脉血管扭曲处、1例位于肝总动脉,所有夹层的发生部位均为血管转折或迂曲处。12例患者中10例使用3 F微导管导丝、1例使用0.035英寸导丝通过真腔到达肝动脉靶部位,成功完成TACE;1例患者经反复尝试,仍无法通过,最后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术。患者随访时间3 ~ 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嗣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0例患者中,2例肝动脉造影时未再见夹层,其余8例均见夹层较之前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肝癌TACE中肝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操作者经验、肝动脉走行等因素有关,通常可采用微导管导丝技术通过夹层段真腔而完成TACE术,其主要不良后果为影响TACE顺利完成,从而影响肝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应重视其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 ~ 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 = 41)和TAI(n = 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Kaplan 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 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3,P = 0.645)。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 ± 1.5)个月,TAI组为(17.4 ± 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 0.038)。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 ± 1.8)d,TAI组为(5.9 ± 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22)。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含雷替曲塞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9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含雷替曲塞方案行肝癌TACE术,观察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90例患者中获CR 23例,PR 36例,SD 24例,PD 7例,有效率(CR+PR)为65.6%。1年生存率为72.2%,中位生存期(mOS)为15.9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CLC分期、联合治疗、碘油沉积类型、血管瘤栓的生存率有明显差异(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BCLC分期(χ2=9.83,P=0.002)、联合治疗(χ2=6.40,P=0.011)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疼痛、呕吐及骨髓抑制,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含雷替曲塞方案TAC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患者易耐受。

  相似文献   

4.
王军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6,(5):439-442
【摘要】 目的 利用能谱CT探讨TACE在HCC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HCC患者进行能谱CT扫描,利用能谱分析软件(GSI)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用混合能量和单能量图像观察病灶,在病灶最大层面测得首次发现未经介入治疗患者的HCC病灶(A组)、TACE术后无碘油沉积的部分病灶(B组)、术后远处新发病灶(C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碘含量并计算其标准化碘浓度(NIC)、肝癌碘浓度比率(ICratio)。结果 TACE术后B组ICratio值明显低于A组和C组ICratio值,分别为(0.43±0.09)、(0.66±0.06)、(0.63±0.04),B组和A、C组ICrati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ICrat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以上TACE术B组部分病灶ICratio值小于1~4次TACE术后部分病灶ICratio值,分别为(0.38±0.07)、(0.46±0.0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病灶术前ICratio值在碘油沉积区(0.65±0.05)与无碘油沉积区(0.61±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术后无碘油沉积HCC病灶部分同样具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与介入次数有关,而对远处新发病灶并无影响。同时能谱CT可以很好地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杨亮  顾玉明  鹿皎  刘欢 《工业加热》2019,(7):682-686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增强MRI在肝癌经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接受TACE治疗的100例肝癌患者(共170个病灶),术后1周内分别进行增强MRI、对比剂增强超声(CEUS)检查,对其结果进行Kappa检验及McNemer检验,比较其对检出残存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最终诊断结果为依据,84个CEUS造影、增强MRI均提示病灶存活,74个病灶CEUS、增强MRI均提示灭活,12个病灶增强MRI提示存活,而CEUS漏诊;增强MRI检查与最终检查结果完全一致,Kappa=1,P>0.05,而CEUS与增强MRI的Kappa=0.859,P<0.05,增强MRI与CEUS的诊断吻合度较高,CEUS、MRI诊断残存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分别为87.5%对100.0%,100%对100%,100%对100%,86.0%对100%。结论CEUS能准确评估肝癌TACE术后是否有残存/复发病灶,且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价廉,在临床广泛普及,可作为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于长期随访,CEUS应辅以增强MRI进行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C臂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评估碘油沉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例原发性肝癌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在碘油栓塞后术中行C臂CT检查,即刻评价碘油栓塞效果,对碘油沉积缺损部分予追加栓塞,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B组(20例)术中不行C臂CT检查,仅术后1周行常规CT检查。结果 A组30例(54个病灶)中,X线透视图像可见碘油沉积病灶49个(49/54,90.7%),初次C臂CT图像可见碘油沉积病灶53个(53/54,98.1%);初次C臂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68.5%(37/54),1周后常规CT图像显示的碘油完全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86.5%(46/54),其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高于初次C臂CT 图像(χ2 = 20.4,P < 0.05)。B组20例,33个瘤灶1周后常规CT图像显示完全碘油沉积病灶(Ⅰ型病灶)占66.7%(22/33)。A组常规CT图像显示碘油完全沉积病灶比率显著高于B组(χ2 = 4.16,P < 0.05)。结论 在肝癌TACE术中,行C臂CT可对栓塞效果做出快速评价,方便、有用,并且有利于获得完全的肿瘤栓塞,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究单药雷替曲塞经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 1 月—2015 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分为雷替曲塞组(A组,n=24),表柔比星组(B组,n=35)。A组行单药雷替曲塞(3 mg/m2)TACE治疗,B组行单药表柔比星(40 mg/m2)TACE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术后分别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NCI- CTCAE)V4.0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并且比较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结果 两组都无完全缓解(CR)病例,其中A组治疗有效率(RR)37.5%,疾病控制率(DCR)87.5%;B组分别为 25.7%,8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呕心呕吐、发热、肝区疼痛、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mPFS分别为181 d、7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雷替曲塞单药方案经TACE 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表柔比星相当,但能显著延长患者mPFS。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术后早期(6个月内)肝内复发转移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36例原发性肝癌外科术后早期诊断肝内复发转移并接受TACE治疗,根据首次DSA表现分为切缘复发或单发病灶组(n = 15)和肝内多发病灶组(n = 21)。治疗方法为先灌注适量化疗药物,然后以表阿霉素碘油乳剂栓塞肿瘤血管。根据复查CT及甲胎蛋白等临床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内治疗效果。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组方差分析和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内多发病灶组在术前肿瘤伴子灶、合并门脉2级分支以上瘤栓、巨块无包膜方面高于局部复发/单发病灶组(P < 0.05)。患者均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总体平均介入治疗次数、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及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0 ± 0.7)次、58.3%、66.7%;两组相比较分别为(3.3 ± 0.8)次比(2.9 ± 0.7)次(t = 1.688,P = 0.101);80.0%比42.9%(P = 0.024);86.7%比52.4% (P = 0.03)。结论 原发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TACE具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对于肝内多发病灶患者12个月生存率较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作用。方法 对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01例次TACE治疗。术前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4例介入术后应用头孢呋辛(2.25 g,2次/d)3 d,B组45例介入术后不用抗生素。术后观察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体征1个月。对疑似感染病例行血培养检查。参照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认定有无感染。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A组1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1.8%(1/54)。B组1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为 2.2%(1/45)。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术前无感染高危因素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无需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拟确定采用哪一种短期疗效评价标准能够客观、有效、准确地预测经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增强CT或增强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依据RECIST 1.1标准和mRECIST标准行短期疗效评价,分析两种标准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然后依据不同的评价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分析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2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短期疗效评价,依据RECIST 1.1标准评价为CR、PR、SD、PD的患者;依据mRECIST标准评价为CR、PR、SD、PD的患者;两种标准内部一致性极差(κ=0.19,95%CI,0.16~0.26)。依据RECIST 1.1标准,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0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62%和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mRECIST标准,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14个月,2年生存率分别为84%和68%,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mRECIST标准评价结果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结论 采用mRECIST标准评价经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较RECIST标准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灌注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TACE 抵抗性肝细胞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9月,行介入治疗的58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13例患者出现TACE 抵抗,并行经导管灌注贝伐单抗联合TACE。术后依据mRCIST标准评价肿瘤反应,观察患者体能评分、肝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13例患者中PR 2例,SD 8例,PD 3例。ECOG评分改善者6例,肝功能改善者6例,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356.5 d,中位生存期410.0 d;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灌注贝伐单抗联合TACE,在治疗TACE 抵抗性肝癌中疗效肯定,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介入治疗后18F-FDG PET显像、CT检查碘油沉积形式及血清AFP在疗效评价中的关系.方法 35例HCC患者,均经导管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行18F-FDG PET显像及肝区CT扫描,并计算治疗前后血清AFP下降百分率,同时观察碘油沉积形式,利用半定量的方法通过18F-FDG PET显像计算肿瘤坏死率.分析、比较肿瘤坏死率、碘油不同沉积形式以及治疗前后AFP下降百分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35例HCC患者中碘油沉积形式为A:密实型(12例);B:稀疏型(13例);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及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评价。方法7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联合组行序贯TACE→RFA+PEI→TACE治疗,对照组仅行TACE治疗2~5次。治疗1个月后全部病例复查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T,观察患者肿瘤缩小程度、甲胎蛋白水平变化和随访1、2年生存率。结果联合组甲胎蛋白转阴率,肿瘤缩小率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3%、87.2%、97.4%、7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64.1%、79.5%、53.8%(P值均<0.05)。结论TACE联合RFA及PEI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疗效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平均血小板容积在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接受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初次TACE 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每次TACE 术前、术后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并记录肿瘤首次发生进展的时间(TTP)(参照mRECIST标准)。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按中位数分为低MPV组与高MPV组,并比较两组TTP。结果 共随访263例患者,HCC患者初次TACE术前MPV值(9.45±1.24) fL与初次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4,P<0.05);HCC病灶首次出现进展时MPV值(9.38±1.16) fL与初次TACE术后MPV值(9.01±1.11) f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3.498,P<0.05)。以初次TACE术前MPV值的中位数(9.3 fL)为界值,将初次TACE术前MPV值分为低MPV组、高MPV组,高MPV组首次肿瘤进展时间与低MPV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显示BCLC分期B、C期、初次术前MPV是HCC TACE术后肿瘤病灶进展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及术后MPV值的变化在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且初次术前MPV值可能对TACE术后HCC进展时间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 D)水平变化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ACE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病情控制组(CR+PR+SD)及病情进展组(PD),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水平的差异性采用秩和检验,D- D判断TACE疗效的效能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病情控制组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分别为124.00(88.00,212.00)、190.00(75.00,273.00)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分别为261.50(138.25,559.50)、554.50(398.25,1 080.00) μg/L,治疗前D- D水平高于病情控制组(P<0.05),治疗后D- D水平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TACE治疗前、后血浆D- D判断术后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0.907,两者分别取界值181.5、339.0 μg/L时,判断术后疗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70.7%及85.7%、87.8%。结论 血浆D- D水平变化对PHC患者病情评估及TACE疗效有一定评估作用,血浆D- D升高,意味着患者病情较重,TACE疗效差。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TACE治疗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患者肝脏病变首次TACE后第3天开始每日给予As2O3 10 mg,静脉滴注,连续14 d,休息3周重复,后间歇给予TACE治疗。B组患者给予序贯性TACE。观察两组的近、远期疗效、介入频次、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有无差异。结果 A组客观有效率36.7%(11/30),获益率86.7%(26/30);B组客观有效率23.3%(7/30),获益率80.0%(24/30),两组客观有效率和获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P=0.731。A组患者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为8.0个月(95%可信区间 5.7~10.3);B组患者中位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为4.0个月(95%可信区间 2.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7×10-6。A组患者中共行介入65次,每例平均2.2次; B组患者中共行介入111次,每例平均4.7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38×10-4。A组30例患者中生活质量改善10例,稳定17例,降低3例; B组患者中改善7例,稳定10例,降低13例,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As2O3联合TACE在多结节型或弥漫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应用中,可以减少TACE 的治疗次数,达到相同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对比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与单独TACE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辅以人工检索国内外关于MWA+TACE与单独TACE治疗大肝癌效果对比的临床对照试验。纳入分析患者生存率和肿瘤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符合条件的16篇文献1199例患者纳入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TACE+MWA组1、2、3年生存率优于单独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ACE+MWA组CR和PR高于单独TACE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ACE+MWA组SD和PD低于单独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ACE + MWA 对于大肝癌的治疗要优于单独TACE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7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7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2次。共发现腹腔供血动脉解剖变异5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动脉形成7支,腹腔动脉走行异常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介入栓塞治疗后有无侧支血管的形成及来源优于DSA。结论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