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肺结核咯血的临床疗效及复发原因,旨在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选择因肺结核并发反复咯血和大咯血患者39例,其中浸润性肺结核28例,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11例。采用单纯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14例,PVA颗粒加弹簧圈双重栓塞25例,随访12 ~ 48个月。结果 即刻止血36例,即刻止血率92.3%,显效3例。其中一次性栓塞治愈或显效30例,治愈率76.9%;复发9例,复发率23.1%。PVA颗粒与PVA颗粒加弹簧圈双重栓塞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9% 比12.0%,P < 0.05)。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咯血复发率高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45.5%比14.3%, P < 0.05)。结论 BAE具有止血快、疗效好等优点,已成为肺结核咯血的首选治疗手段。采用双重栓塞可有效降低肺结核咯血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匿源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造影的影像学表现,评估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匿源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6月至2011年3月对11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匿源性咯血患者行选择性BAE。术中行系统的主动脉造影及锁骨下动脉造影,观察责任血管的影像学表现及来源,并对双侧支气管动脉(BA)及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责任血管行选择性栓塞术。术后随访6个月 ~ 5年。结果 11例患者中10例为吸烟者(或有吸烟史)。所有患者术前CT增强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肺实质内与咯血有关的实质性病变。11例患者中,10例术中动脉造影存在血管异常表现,总共24支责任血管,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11支,左侧支气管动脉8支,胸廓内动脉2支,肋间动脉3支。术后8例咯血立即停止,2例仍有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仍有咯血,行肺叶切除术后好转。术后2例出现不同程度胸痛,1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不全,均经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栓塞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无再次咯血,1例术后5个月咯血复发,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吸烟是匿源性咯血的一大危险因素, BA是匿源性大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选择性BAE治疗匿源性大咯血安全、有效,是首选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三明治”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3月—2012年3月进行BAE治疗的30例不同程度的咯血患者,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为期1 ~ 3年的追踪随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咯血复发率、远期控制率进行估算,并分析BAE治疗方法、咳血复发原因及治疗措施等。结果 “三明治”式BAE后止血的即刻有效率100%(30/30),有效率30.0%(9/30),治愈率63.3%(19/30),复发率为6.7%(2/30),对咯血的1年控制率和估计2年控制率均为76%和68%,本组病例中2例需要再次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造影显示1例为漏栓责任血管(时间距上次手术时间为8 d),另1例为原左侧已栓塞支气管动脉再次开放,血管增粗、扭曲(距上次栓塞时间为7个月),2次栓塞后病变血管均未再显影,患者停止咯血且未复发。结论 “三明治”式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安全、有效,咯血复发的主要原因为漏栓及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支气管动脉造影导管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咯血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接受BAE术治疗的97例咯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影像所示开口及走行方向将责任动脉分为开口向上、开口水平走行向上、开口水平走行向下、开口向下等4种类型,选择合适的造影导管(MIK导管、胃左动脉导管、Cobra导管、Simmon- 1导管、Simmon- 2导管)超选至责任动脉作造影,分析导管选用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97例患者中责任血管180支,开口向上42支、开口水平走行向上54支、开口水平走行向下46支、开口向下38支。MIK导管、胃左动脉导管、Cobra导管、Simmon导管超选成功率分别为83.3%(35/42支)、92.6%(50/54支)、87.0%(40/46支)、89.5%(34/38支, Simmon- 1导管30支,Simmon- 2导管4支)。BAE术后所有患者责任血管闭塞,停止咯血,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7.2%(7/97)。结论 BAE术治疗咯血安全有效,关键是根据责任动脉开口及走行方向正确选择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治疗肝癌过程出现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原因、处理策略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行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 311例次,统计术中医源性肝动脉夹层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处理措施及转归,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生肝动脉夹层的患者行DSA检查随访。结果 共有12例TACE术中出现肝动脉夹层,发生率为0.92%,均系操作不慎所致。12例中8例发生于肝固有动脉起始处、3例位于肝右动脉血管扭曲处、1例位于肝总动脉,所有夹层的发生部位均为血管转折或迂曲处。12例患者中10例使用3 F微导管导丝、1例使用0.035英寸导丝通过真腔到达肝动脉靶部位,成功完成TACE;1例患者经反复尝试,仍无法通过,最后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术。患者随访时间3 ~ 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嗣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0例患者中,2例肝动脉造影时未再见夹层,其余8例均见夹层较之前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肝癌TACE中肝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操作者经验、肝动脉走行等因素有关,通常可采用微导管导丝技术通过夹层段真腔而完成TACE术,其主要不良后果为影响TACE顺利完成,从而影响肝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应重视其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6.
陈卫  王煊  姚善文 《工业加热》2019,(4):376-378
【摘要】 目的 报道医源性颈动脉夹层2例,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颈动脉DSA造影表现。结果 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术后DSA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瘤栓塞良好,未见复发征象,但发现颈动脉血管夹层,造影表现为静脉期动脉壁对比剂滞留及双腔征,2例患者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医源性颈动脉夹层临床不常见,此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容易诊断,且大多无临床表现,发现后应密切随访,防止出现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刘帆  刘新献  李亮  王立丹  范晶  黄穗 《工业加热》2012,(11):945-94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的近远期疗效及常见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在DSA引导下对10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不同原因咯血患儿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造影,并行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及栓塞治疗;8例患儿栓塞剂用明胶海绵颗粒,2例用明胶海绵条联合弹簧圈。结果 10例患儿均成功手术,其中,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即刻止血8例;1例咯血明显减少,经内科保守治疗3 ~ 5 d后咯血停止;1例咯血减少不明显,经2次栓塞治疗后咯血停止。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脊髓损伤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儿童咯血,具有微创、止血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在医源性损伤导致的肾岀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11例医源性损伤导致的肾岀血患者,其中肾造瘘术后出血3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岀血3例,肾肿瘤部分性肾切除术后岀血3例,钬激光术后2例。采用超选择方法将导管置于岀血动脉,用聚乙烯醇颗粒及弹簧圈或(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成功进行岀血动脉栓塞治疗,造影过程中可见动静脉瘘,对比剂外溢、滞留及假性动脉瘤形成。所有患者在栓塞治疗后岀血症状均消失,未观察到明显的肾功能损害,临床随访4 ~ 35个月未再发生岀血。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是治疗医源性肾岀血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 结果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固有动脉(PEA)参与咯血供血的DSA表现及聚乙烯醇(PVA)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6例咯血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共有32例为异常PEA患者,其中支气管扩张27例,肺部慢性炎症3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2例,病变均累及肺下叶。分析患者病变PEA的数目、DSA表现、与肺部病变部位、性质的关系,以及PVA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的DSA表现为血管增粗、迂曲,分支增多、紊乱并进入相邻肺组织。30例(93.75%)PEA与肺动脉交通;PEA供血的肺部病变93.9%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未发现与PVA栓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PEA可参与咯血供血,当肺内病变累及下叶时,需探查PEA,应用PVA颗粒栓塞异常PEA安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外段脑动脉夹层(CAD)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颅外段C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由夹层发生位置及受累血管所决定,根据患者不同病因、不同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法分别归入抗凝组(n=13)和双抗血小板集聚组(n=4)。治疗6个月后随访复查DSA。结果 治疗6个月后DSA显示抗凝组8例患者夹层好转或再通,5例患者夹层无好转或闭塞,但均无症状加重;双抗血小板集聚组4例患者均有再通,其中2例治疗3~6周后接受自膨式支架联合球扩式支架植入术修复血管,术后继续双抗血小板集聚治疗,6个月后复查DSA支架通畅,无动脉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临床症状决定了CAD发现概率,也可提示部分CAD病因。本组患者椎动脉夹层发病率并不低于颈内动脉夹层。颅外段CAD治疗应以内科一线治疗为基础,抗凝与抗血小板集聚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2例抗血小板集聚治疗患者经支架植入后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非肿瘤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复发咯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观察152例非肿瘤性咯血患者,其中62例行栓塞治疗后1年内再次咯血,再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并行栓塞治疗,复习其首次造影经过,并分析栓塞颗粒选择与咯血复发的关系。结果 栓塞治疗后1周内咯血复发12例,1周 ~ 1个月内咯血复发9例,1 ~ 6个月内咯血复发15例,1年内咯血共复发62例。再次造影并与首次咯血时造影片比较显示,原栓塞支气管动脉再通致咯血复发25例(均为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病变由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但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供血支气管动脉支致咯血复发16例;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肺外体循环供血动脉支致咯血复发9例;病变内新的侧支供血动脉支建立并开通致咯血复发12例(明胶海绵颗粒并微弹簧圈栓塞)。结论 全面观察了解并彻底栓塞咯血供血动脉支,以不可吸收性栓塞微粒完全填闭病变血管床可避免咯血复发。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较大,常见的有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纵隔动脉,甚至食管动脉共干,加上肿瘤或结核等病变侵蚀、破坏,使得体循环与肺循环血管之间形成瘘.因而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可引起食管气管瘘,异位栓塞,甚至永久性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本研究着重分析根据插管水平、DSA表现及疾病性质等综合因素,灵活选用不同栓塞材料,目的是增加BAE安全性.我科自1999年6月-2006年3月,共行BAE治疗56例患者,均未出现截瘫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为深入研究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及其成型影响因素,有效促进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发展,从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的工作原理、生产率、磨损、能耗4个方面对3种形式的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各类型成型设备的特点,指出了未来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的发展方向。针对生物质原料的多样性、压缩方式和压缩条件的不同,将生物质固化成型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类,系统阐述了生物质固化成型影响因素对其成型结果的影响。文章为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血管腔内治疗策略,评价腔内治疗中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通过血管腔内治疗的34例ISMAD患者临床、影像学和随访资料,其中Sakamoto分型Ⅱ型3例(8.8%),Ⅲ型24例(70.6%),Ⅳ型7例(20.6%)。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腔内治疗,其中19例接受单纯裸支架植入,15例接受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夹层假腔。单纯支架植入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随访第3、13个月发现假腔明显扩大,再次予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患者随访3~40个月,平均(11.5±9.8)个月,术后6个月夹层完全重塑率达100%(34/34),支架内血流通畅,未出现假腔扩大、夹层复发等事件。结论 单纯裸支架植入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ISMAD安全可行,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