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探讨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后ISR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400例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复查造影结果分为ISR组和无ISR组。术前及复查造影时检测血浆ox- LDL、Hcy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ISR相关临床参数、血管造影特征及手术相关因素。结果 ISR组48例,无ISR组352例,临床ISR发生率为13.6%。与无ISR组比较,ISR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冠状动脉复查造影时血浆ox- LDL、Hcy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Hcy、ox- LDL、服用他汀类药物、吸烟、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参考血管直径、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为ISR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后ISR并不少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Hcy、ox- LDL、吸烟、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术前血管狭窄程度、参考血管直径、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为ISR独立相关因素。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ISR风险。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月至 2014 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皮介入治疗210例年龄 ≥ 65岁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病史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62例和非糖尿病组148例,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各种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的发生情况和再狭窄、再闭塞发生率。结果 非糖尿病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而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糖尿病组。结论 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肾功能损害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经皮介入治疗后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5.
6.
7.
【摘要】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到2012年3月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39例,并按1 ∶ 2配对抽取同期复查冠脉造影术未见支架内再狭窄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从中分析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支架直径及长度、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50%)与支架内血栓形成相关。选择再次行急症经皮冠脉介入术(PCI)者33例,1例术后在院内死亡,余32例好转出院。结论 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植入罪犯血管支架的直径较小及长度较长、术前LVEF低(<50%)是支架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长度≥29.5 mm或支架直径≤2.94 mm与较高的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相关。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支架内血栓后死亡率高,但早期行急症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单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段,观察远期靶血管管腔面积,从而证实DCB在ISR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例符合DCB适应证ISR患者,按照标准流程在充分预扩张基础上予以紫杉醇DCB扩张病变段,不植入支架。术后即刻及术后9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患者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支架横截面积(SA)和血管内膜增生状况。结果 4例患者单纯紫杉醇DCB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靶血管扩张段无夹层,无明显残余狭窄。术后9个月造影显示所有患者靶血管扩张段管腔通畅,病变段未见明显再狭窄,TIMI血流3级;血管内超声检测显示MLA均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加,SA呈增加趋势,内膜增生呈抑制趋势。结论 单纯DCB扩张ISR病变可增加远期管腔面积,避免二次支架植入,降低再次ISR风险,并通过局部释放紫杉醇作用于管壁,抑制内膜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肾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例患者经肾动脉血管超声或肾动脉造影明确为肾动脉ISR,其中支架内起始部重度狭窄3例,支架内闭塞1例,均接受DCB扩张治疗。术后复查肾动脉超声,监测血清肌酐(SCr)、血压变化。结果 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6.5个月,肾动脉支架内血流均通畅,SCr值由术前(184.25±92.35) μmol/L降至术后(160.00±52.00) μmol/L(P<0.01),收缩压由(180.00±18.45) mmHg降至(140.00±12.25) mmHg,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由(339.50±259.00) cm/s降至(253.25±102.00) cm/s。4例患者均未接受二次介入干预。结论 DCB治疗肾动脉ISR安全有效,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对206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组32例,共38处病变;无再狭窄组174例,共229处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术前及随访时均行MMP检测,比较两组PCI前后MMP1、MMP 9变化;按最小管腔面积(MLA)分为MLA > 5 mm2、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组,比较3组的MMP 1、MMP 9水平。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MP 1水平无明显差异,无再狭窄组PCI前后MMP 9水平无明显差异,再狭窄组术后MMP 9明显升高,手术前后分别为(2.03 ± 0.56)ng/ml 比 (2.89 ± 0.33)ng/ml(P < 0.05);MMP1水平与MLA面积无关;MMP 9水平在MLA > 5 mm2组明显低于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各为(1.45 ± 0.32)ng/ml、(2.93 ± 0.45)ng/ml 和 (3.09 ± 0.65)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MP 9水平较术前升高,但与再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对血管内支架介入术后远期再狭窄的防治价值。方法组织贴块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SMC,取第6~10代作实验用,MTT法检测地塞米松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对SMC增殖的效果,并用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作用下大鼠胸主动脉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SMC增殖,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其抑制程度不同。各浓度组之间总A值变化经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F=36.02,P<0.001;两两比较较高浓度组10 -6 及10 -5 mol/L抑制率相似,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65;低浓度组10 -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567;余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②地塞米松以浓度依赖模式抑制大鼠SMC的PCNA mRNA表达。方差分析F=15.407,P<0.001。较低浓度组(10 -9 mol/L及10 -11 mol/L)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8及0.56。其余各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地塞米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SMC增殖,10 -7 mol/L浓度以上可起效,并能持续抑制96h以上,较低浓度地塞米松在作用时间延长时也有可能抑制SM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将178例成功接受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分为三组,HbA1c < 6.0%组、HbA1c 6.0% ~ 7.0%组、HbA1c > 7.0%组。用冠脉造影(CAG)及IVUS随访6 ~ 12个月,以CAG直径狭窄率 ≥ 50%为支架内再狭窄,用IVUS观察三组冠脉支架术后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新生内膜面积,初步探讨HbA1c与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178例患者共201处病变,CAG随访示支架内再狭窄30例,再狭窄率14.9%,再狭窄患者的HbA1c水平为6.87% ± 0.56 %,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的6.05% ± 0.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其中HbA1c < 6.0%组发生再狭窄10例,HbA1c 6.0% ~ 7.0%组8例,HbA1c > 7.0%组12例,HbA1c > 7.0%组再狭窄率为31.6%,明显高于HbA1c 6.0% ~ 7.0%组的13.8% 和HbA1c ≤ 6.0%组的9.5%(P < 0.01)。相关分析表明HbA1c与新生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5和0.617,P < 0.01)。结论 HbA1c升高可能与冠脉内膜增生有关,测定HbA1c有助于评估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风险,控制好HbA1c对预防冠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自1996年1月至2000年9月1 025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101例因胸痛复发或由于医生动员而行冠脉造影随访,记录这些患者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对病变狭窄程度及长度用QCA测定,以支架植入节段内径≥50%为再狭窄。结果 101例患者共122处病变植入支架,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52例(62处病变)。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再狭窄与血浆胆固醇,Lp(a),尿酸浓度、术前狭窄程度、术后残余狭窄呈正相关,其比数比(OR)分别为1.21、1.94、1.13、1.0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急症介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急症介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453例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观察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发生率,并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53例患者中共有59例(13.0%)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多为血栓栓塞,其次为术后早期再破裂出血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Fisher分级Ⅲ~Ⅳ级、WFNS分级Ⅲ~Ⅴ级、Hunt- Hess分级Ⅳ~Ⅴ级以及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囊有小阜和瘤体形态不规则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高血压病史、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囊有小阜、瘤体形态不规则以及Fisher分级Ⅲ~Ⅳ级、WFNS分级Ⅲ~Ⅴ级、Hunt- Hess分级Ⅳ~Ⅴ级为介入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治疗急症颅内动脉瘤中对有高血压病史、宽颈动脉瘤、动脉瘤囊有小阜、瘤体形态不规则以及Fisher分级Ⅲ~Ⅳ级、WFNS分级Ⅲ~Ⅴ级、Hunt- 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应予以重视,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4月,选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29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冠脉造影特征,均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39例中,59例(20.1%)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3.093,P = 0.034)、高脂血症(OR = 2.897,P = 0.023)、吸烟史(OR = 3.894,P = 0.009)、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 = 5.393,P < 0.001)、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 = 3.590,P = 0.005)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高脂血症、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术中前臂疼痛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切割球囊成形术(CBA)治疗高龄患者弥漫性冠状动脉(冠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复查冠脉造影示ISR>70%的高龄弥漫性ISR患者117例,分为CBA组(n=74)和普通球囊成形术(BA)组(n=43).于术后6个月随访冠脉造影(QCA)和血管腔内超声(IVUS).结果手术成功率CBA组为99%,BA组为100%;CBA组冠脉管腔的即刻获得大于BA组;两组术后即刻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在CBA组小于BA组(11.81±9.17 对26.33±10.04,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64层螺旋CT对59例冠脉支架植入后患者(共计112枚支架)行CT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植入的112枚支架中109枚支架内腔得到清晰显示,总显示率97.3%(109/112)。12处中、重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正确10处;15处轻度狭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正确5处,误诊10处,无漏诊。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9%(99/100),阳性预测值90.9%(16/24),阴性预测值98%(99/101),准确率97.3%(109/112)。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用于支架术后的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