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左支分流道内支架位置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门静脉左支TIPS术治疗的527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支架是否进入门静脉主干分为门静脉左支组(n=318)和门静脉主干组(n=209),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分流道血流动力学、支架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等。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后1年门静脉左支组分流道流速及流量参数均显著高于门静脉主干组(P<0.05)。1年随访期间门静脉左支组、门静脉主干组分流道功能异常率分别为1.26%(4/318)、5.74%(12/209)(P=0.003),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0.31%(1/318)、4.31%(9/209)(P=0.001),再出血率分别为0.94%(3/318)、2.87%(6/209)(P=0.095)。结论 TIPS术中穿刺门静脉左支并将支架留植左支内,能获得较低的分流道功能异常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目前已成为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方法。TIPS专用Viatorr支架2015年底在中国上市,但至今未能在国内广泛应用,国内多个中心目前仍采用裸支架与覆膜支架各1枚叠加释放的双支架技术模拟Viatorr支架行TIPS。双支架技术具有独特优势,但在远期疗效上不及单支架植入。该文就TIPS双支架技术分类与优势、术后分流道功能障碍原因、术后随访、分流道功能障碍处理处理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发挥该技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聚四氟四烯(PTFE)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后分流道再狭窄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收治10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采用PTFE覆膜支架行TIPS手术,其中男82例,女20例,年龄16 ~ 73岁, 平均(52.6 ± 12.6)岁。术前症状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83例)或顽固性腹水(19例),术前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为5 ~ 10分,平均(6.65 ± 1.66)分。术后随访0 ~ 58个月,平均(19.9 ± 13.3)个月,采用寿命表法得出术后6、12、24、36、48个月的累积分流道开通率,对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部102例均在局麻下成功建立肝内门腔覆膜支架分流道,技术成功率100%。门静脉-右房压力梯度由术前(27.57 ± 4.19)mmHg下降为(15.82 ± 2.1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8,P < 0.01)。术前Child?蛳 Pugh评分为(6.65 ± 1.66)分,术后3个月为(6.46 ± 1.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29,P = 0.408)。随访期间确诊出现覆膜支架分流道再狭窄10例,总体一期再狭窄率为9.8%。术后6、12、24、36、48个月的累积分流道通畅率分别为96%、91%、82%、82%、82%。Cox单因素分析示覆膜支架门脉端长度和支架肝静脉端位置评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示后者为独立影响因素(P = 0.004,OR = 27.758,95%CI:2.85 - 270.72)。结论PTFE覆膜支架可以明显提高TIPS术后分流道通畅率,支架肝静脉端位置良好的患者术后分流道再狭窄发生率低,同时不建议覆膜支架门脉端伸入过长。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对照研究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组合支架精确覆盖技术与单一覆膜支架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30例门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TIPS术。按事先产生的随机分组表将患者分为组合支架组17例和对照组(单一覆膜支架组)13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门静脉分支通畅率、门腔静脉压力梯度(PSG)质量控制、支架通畅率以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生存率等。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分流后,两组PSG下降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由质量控制图可见组合支架组在PSG调控方面有优越性。术后5 d与术后次日相比,组合支架组血氨下降显著(P = 0.029),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65)。术后6 d组合支架组死亡1例;中位随访时间181 d(32 ~ 563 d)。随访中,两组各死亡3例,组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906)。组合支架组2例、对照组1例肝性脑病经药物治疗缓解。两组支架通畅率为100%,再出血率为0%。门静脉分支通畅率组合支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9)。结论 与传统单一覆膜支架技术相比,组合支架技术更有利于实现支架准确定位释放,且在门静脉分支通畅率及PSG控制方面显示出一定优越性;但在分流道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率、生存率等方面与单一覆膜支架技术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直径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至2015年2月因EGVB接受TIPS治疗的6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使用直径7 mm覆膜支架(小支架组),38例使用直径8 mm覆膜支架(大支架组)。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累积无消化道再出血率、分流道通畅率和生存率,进一步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8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0.1~52.3个月,平均(19.4±16.0)个月。术后3、6、12个月累积无消化道再出血率,在小支架组分别为86.54%、79.30%、74.90%,大支架组分别为91.87%、85.93%、81.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83);分流道累积通畅率,在小支架组分别为95.00%、80.19%、70.17%,大支架组分别为96.15%、91.97%、81.0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53);术后3、12、24、48个月累积生存率,在小支架组分别为93.33%、86.67%、75.11%、64.38%,大支架组分别为97.37%、94.23%、88.68%、76.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14);术后出现肝性脑病15例(15/68,22.06%),小支架组、大支架组发生率分别为20.00%(6/30)、23.68%(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结论 与直径7 mm覆膜支架相比,采用直径8 mm覆膜支架行TIPS术治疗EGVB并未提高疗效及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开窗技术建立Y形通道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支架分流道梗阻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穿刺支架开窗梗阻建立Y形通道治疗7例支架分流道梗阻伴复发性门静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或腹水患者。术前肝功能 Child- Pugh评分5~10分,平均(6.85±1.56)分。对比术前与术后5 d、术后1、3、6个月门静脉和分流道内血流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重建Y形通道。平均随访11个月,无一例死亡,未发生肝性脑病。结论 梗阻支架内Y形开窗重建治疗TIPS术后支架分流道梗阻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覆膜支架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分流道再狭窄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大进展,Viatorr支架已被证明可以更好地改善分流道通畅率。本文就各种TIPS覆膜支架的结构、性质、应用及疗效等作一综述,相信随着覆膜支架的不断改善,TIPS在治疗门脉高压疾病领域中将重新盛行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封堵器封堵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肝硬化失代偿期伴上消化道出血或顽固性腹水合并脾、胃-肾分流患者28例,将其中分流道直径 > 1.2 cm的9例患者纳入研究,行间接、经肾静脉逆行或经皮穿刺门静脉直接门静脉造影了解门静脉、曲张静脉及脾、胃-肾分流道情况。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后送入RUPS100穿刺系统至肝静脉,穿刺门静脉,建立门体分流通道。另引入1支导丝探查脾、胃-肾分流道,沿留置至脾、胃-肾分流的导丝送入封堵器输送器,确定封堵器位置后,准确释放。球囊扩张肝实质及穿刺道,引入支架,定位并释放覆膜支架,送入造影导管至脾静脉,造影观察支架位置、血流、曲张静脉、脾、胃-肾分流道情况,必要时弹簧钢圈栓塞曲张静脉,计算压力梯度。结果 9例患者成功进行TIPS联合封堵器封堵治疗,无术中并发症。4例为TIPS术中直接联合封堵术治疗,术后无支架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发生。5例为先行TIPS,术后4例发生严重肝性脑病(Ⅲ级),3例发生支架功能失常,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TIPS球囊扩张治疗后行封堵器封堵,5例患者未再发生支架功能障碍,仅1例发生Ⅰ级肝性脑病。结论 TIPS联合封堵器封堵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的方法,可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TIPS中应用8mm直径覆膜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或)难治性腹水的门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术,术中应用8mm直径的覆膜支架,术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并进行定期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TIPS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3.5个月(2.7~28个月),1例(1/19,5.3%)原有肝性脑病加重;2例(10.5%)再次出血;腹水改善及治愈率为66.7%(12/18);16例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初次开通率100%,8例患者随访12个月,初次开通率87.5%。结论在TIPS术中应用8mm直径覆膜支架在保证有效分流量,提高术后分流道开通率的同时,可以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 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探讨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后ISR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400例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复查造影结果分为ISR组和无ISR组。术前及复查造影时检测血浆ox- LDL、Hcy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ISR相关临床参数、血管造影特征及手术相关因素。结果 ISR组48例,无ISR组352例,临床ISR发生率为13.6%。与无ISR组比较,ISR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冠状动脉复查造影时血浆ox- LDL、Hcy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病、伴糖尿病、Hcy、ox- LDL、服用他汀类药物、吸烟、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参考血管直径、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为ISR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植入后ISR并不少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Hcy、ox- LDL、吸烟、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术前血管狭窄程度、参考血管直径、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为ISR独立相关因素。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ISR风险。
  相似文献   

13.
陈旭  孙硕  佟小光 《工业加热》2016,(3):189-192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5例(4.9%)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5 min~6 h,5例患者脑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均获再通,无溶栓相关致残致死情况发生。 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原因多样,积极的干预措施可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对比药物洗脱球囊(DEB)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支架植入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1月至 2014 年12月收治的76例支架植入后ISR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紫杉醇DEB组(n=32)和紫杉醇DES组(n=44)。收集一般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记录术后1年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病变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DEB组和DES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ISR发生在前降支较多(DEB组43.75%,DES组47.73%)。两组ISR靶血管类型类似(P>0.05)。两组裸金属支架(BMS)和DES植入术后ISR类型、ISR病变类型、再狭窄支架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显示,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及MA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无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B治疗BMS或DES植入术后ISR安全可行,疗效不低于DES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位食管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26例高位食管疾病个体化选择食管内支架.透视下,以梨状隐窝下极作为解剖学标志,放置食管内支架上缘距梨状隐窝下极至少20 mm.结果食管内支架置入技术全部成功,内支架置入后即刻口服38%泛影葡胺造影显示梨状隐窝下极距支架上缘20 mm以上,狭窄解除或瘘口封堵完全,患者能够正常进食,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梨状隐窝下极定位法放置高位食管内支架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6.
覆膜支架在外周血管病变中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其他动静脉畸形,最近有人将其应用于创伤性病变和PTA、TIPS等介入操作之中,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内皮化进程较长以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困扰覆膜支架临床应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 )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 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 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 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 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裸支架植入兔腹主动脉后不同时间血管再内皮化差异.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高脂喂养28 d后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腹主动脉植入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bird(SES)和裸金属支架Mustang(BMS).每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和28天各处死3只动物,经处理后以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段血管内皮,应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支架植入段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结果 支架植入术后第3天两组儿乎均无新生内皮,炎症反应较明显.术后第7、14和28天,SES组内皮覆盖程度明显低于BMS组(分别为15%±8%比53%±9%;49%±16%比83%±4%和73%±3%比93%±4%,P<0.05).结论 SES植入后靶血管出现明显的再内皮化延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成功地施行了1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颈总动脉5例,锁骨下动脉3例,腹主动脉1例,肾动脉16例,共置入支架25次,病变血管均获得满意的开放或扩张.结论介入性血管内成形术可有效的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支架端改型对食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及其安全性。 方法 10例经病理及影像学确诊的食管癌患者,用支架端增加硅胶膜的改型支架进行治疗。术后每月随访吞咽困难程度Stooler分级评分、胸部X线片、CT和食管钡餐,了解支架的位置及有无梗阻;每2个月行胃镜检查以了解支架有无狭窄,随访有无严重胸痛、出血、肺炎、食管气管瘘等相关并发症。 结果 10例患者随访 4 ~ 10个月,9例随访期间吞咽困难程度Stooler分级评分均为0 ~ 1级,1例吞咽困难程度逐步加重,随访至5个月其程度分级增至3级。术后9例未见支架移位,1例携带125I粒子支架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发现支架脱落至胃内,食管钡餐及胃镜检查示原狭窄段管腔内壁较光滑,未见狭窄。1例逐步出现吞咽困难患者的胸部CT扫描提示病变超过支架上缘,食管造影及胃镜证实为肿瘤增生造成再狭窄;其余8例病变长度未见明显增加,食管钡餐及胃镜均未见支架端口狭窄及梗阻征象,其中4例释放未携带125I粒子支架的病变厚度有增加,4例释放携带125I粒子支架的病变厚度较术前变薄。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轻度胸痛及咽部不适,经对症处理后均逐步缓解,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 端口改型支架对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